沈寵
沈寵 | |
---|---|
大明廣西布政使司參議 | |
籍貫 | 直隸寧國府宣城縣 |
字號 | 字思畏,號古林 |
出生 | 生年不詳 |
逝世 | 隆慶五年(1571年) |
親屬 | (子)沈懋敬、沈懋學 (孫)沈有嚴、沈有容、沈有則、沈有貽 |
出身 | |
|
沈寵(?—1571年),字思畏,號古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應天鄉試舉人,授行唐縣知縣,調獲鹿縣知縣,二十七年(1548年)升山東道監察御史[1],出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2],隆慶五年(1571年)卒。
學術
沈寵師從貢安國、歐陽德,又從王畿、錢德洪游。寧國府知府羅汝芳創辦講會,御史耿定向聘沈寵與梅守德共主講席[3]。
家族
參考文獻
- ^ 《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三百四十二》: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己亥 選授行人張廷槐、楊允繩、趙輄,推官任璜、王德、沈束、文方、林懋舉,知縣石鯨、徐易、凌汝志為給事中,行人申仲、陳效古、金豪,推官趙世奎、吳昶、孫慎、霍冀,知縣姜廷頤、閭東、趙孔昭、胡宗憲、薛樟、沈寵、趙紳、嚴天祥、李廷春、王本固、黃中、張鑒、趙錦、李九功、李尚智、歐陽震、朱木、王民、陳澤為試御史。璜吏科,德、鯨戶科,束禮科,廷槐、方、允繩兵科,易、汝志刑科,輄工科,懋舉南京工科,廷頤河南道,東浙江道,世奎江西道,昶、慎福建道,孔昭、宗憲湖廣道,樟廣東道,冀廣西道,寵山東道,紳山西道,仲陝西道,天祥四川道,效古、廷春雲南道,本固、中貴州道,鑒南京浙江道,錦南京江西道,九功南京福建道,尚智南京山東道,震南京湖廣道,豪南京廣東道,木南京廣西道,民南京山西道,澤南京貴州道。
- ^ 乾隆《寧國府志》:沈寵字思畏。少師同邑貢安國,力學有志行。領嘉靖丁酉鄉薦,復從王龍溪(畿)、鄒東廓(守益)游,事良知之學。知行唐縣,民不諳織絍,為造機杼教習,俗遂饒。御史按部至,廚省約浣所用帳以進。御史賢其廉介,調繁獲鹿。興農桑,修禮教,盜賊衰息。擢監察御史,巡視京城,裁抑璫戚。按福建清軍巡鹽,所部郡佐二人,怙時宰姻婭恣黷,輒論斥之。時偉其風力,坐此觸忌,左遷湖廣兵備僉事,兼飭江防。會九龍灣劇寇鄭翦聚數千人鈔掠傍郡,寵設方略破平之。建崇正學書院,延名儒講學,楚士翕然蒸動。遷廣西布政司參議,以母老告歸里。與郡守羅汝芳、給事梅守德交相切靡,引掖後學,咸稱古林先生。寵豐裁峻整,學崇實踐,專精一志,意稍弗慊,輒齒指自責,細行必謹。著有《古林摘稿》。卒從祀陽明祠。子二,懋學,萬曆丁丑進士第一。
- ^ 《明史·列傳216卷》5698:懋學,字君典,宣城人。父寵,字畏思。嘉靖中舉鄉試,授行唐知縣。以民不諳織,置機杼教之。調獲鹿,徵授御史,官至廣西參議。師貢安國、歐陽德,又從王畿、錢德洪游。知府羅汝芳創講會,御史耿定向聘寵與梅守德共主其席。懋學少有才名。舉萬曆五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居正子嗣修,其同年生也。疏既格不入,乃三貽書勸嗣修諫,嗣修不能用。以工部尚書李幼滋與居正善,復貽書為言。幼滋報曰:「若所言,宋人腐語,趙氏所以不競也。張公不奔喪,與揖讓征誅,並得聖賢中道,豎儒安足知之。」幼滋初講學,盜虛名,至是縉紳不與焉。懋學遂引疾歸。居數年,卒。福王時,追諡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