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科恩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Latina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venska
- Kiswahili
- ไทย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華特·科恩 Walter Kohn | |
---|---|
出生 | (1923-03-09)1923年3月9日 奧地利維也納 |
逝世 | 2016年4月19日(2016歲—04—19)(93歲) 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多倫多大學 哈佛大學 |
知名於 | 密度泛函理論 |
信仰 | 自然神論[1]、猶太教徒 |
配偶 | Lois (Adams)[2] Mara (Vishniac) Schiff[3] |
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 (1998年) 奧利弗·巴克利獎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 |
機構 |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博士導師 | 朱利安·施溫格 |
簽名 | |
華特·科恩(英語:Walter Kohn,1923年3月9日—2016年4月19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化學家,1998年與約翰·波普共同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科恩在密度泛函理論的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參考文獻
- ^ Tegmark, Max. Top Scientists On God: Who Believes, Who Doesn't. The Huffington Post. 19 February 2013 [13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4).
I am very much a scientist, and so I naturally have thought about religion also through the eyes of a scientist. When I do that, I see religion not denominationally, but in a more, let us say, deistic sense. I have been influenced in my thinking by the writing of Einstein who has made remarks to the effect that when he contemplated the world he sensed an underlying Force much greater than any human force. I feel very much the same. There is a sense of awe, a sense of reverence, and a sense of great mystery.
- ^ Lois M. Kohn Obituary. [2014-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Newhouse, Alana. A Closer Reading of Roman Vishniac. The New York Times. 1 April 2010 [2014-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麥克米倫、西博格 / 1952年: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維尼奧 / 1956年:欣謝爾伍德、謝苗諾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羅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爾文 / 1962年:佩魯茨、肯德魯 / 1963年:齊格勒、納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馬利肯 / 1967年:艾根、諾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薩格 / 1969年:巴頓、哈塞爾 / 1970年:萊洛伊爾 / 1971年:赫茨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爾、斯坦 / 1973年:菲舍爾、威爾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爾 / 1979年:布朗、維蒂希 / 1980年:伯格、吉爾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謙一、霍夫曼 / 1982年:克盧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爾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爾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萊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 / 1989年:奧爾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馬庫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歐拉 / 1995年:克魯岑、莫利納、羅蘭 / 1996年:柯爾、克羅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茲韋勒 / 2000年:黑格、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 |
2001年- | 2001年:諾爾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維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麥金農 / 2004年:切哈諾沃、赫什科、羅斯 / 2005年:肖萬、格拉布、施羅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爾 / 2008年:下村脩、查爾菲、錢永健 / 2009年:約納特、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謝赫特曼 / 2012年:萊夫科維茨、科比爾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爾 / 2014年:貝齊格、赫爾、莫爾納爾 / 2015年:林達爾、莫德里奇、桑賈爾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夏彭蒂耶、道德納 / 2021年:利斯特、麥克米倫 / 2022年:貝爾托齊、梅爾達爾、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魯斯、葉基莫夫 / 2024年:貝克、哈薩比斯、江珀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1998年 | |
---|---|
2005年 | |
2010年 | |
2013年 | |
- 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
- 使用未知科學家信息框參數的頁面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