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遜
畢爾遜 Arthur Tappan Pierson | |
---|---|
出生 | 紐約市 | 1837年3月6日
逝世 | 1911年6月3日 | (74歲)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牧師 |
信仰 | 基督教 |
配偶 | Sarah Frances Pierson (née Benedict) (1860) |
父母 | Stephen ;Sallie Pierson |
亞瑟·塔潘·畢爾遜(Arthur Tappan Pierson,1837年3月6日 – 1911年6月3日)是一位美國長老會牧師,早期基要主義領袖,作家,講過超過13,000篇道,寫過超過50本書,並且因著他作為橫跨大西洋講道施工的一部分,所以畢爾遜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也很有名。作為司可福的朋友,他是《司可福串注聖經》(1909)的編者之一,德懷特·萊曼·穆迪、喬治·慕勒,同時他也是喬治·慕勒的朋友(他寫了傳記《布里斯托的喬治·慕勒》)、還有Adoniram Judson Gordon和司布真也是他的好友,他還接續司布真,從1891年到1893年在倫敦都城會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講道,並且獲得極大的成功。縱觀他的一生,畢爾遜擔任過全世界許多城市教會的牧師,並且致力於關心貧窮人。
畢爾遜也是信心差會(faith missions)的鼓吹者,宣揚要在他那一代人福音化世界。1870年以前,在美國只有大約2000名全職傳教士,其中10%向國內的印第安人傳教。1880年代,畢爾遜參與推動了聲勢浩大的海外傳教運動——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1]在19世紀末期,他作為這場運動的領袖,提倡海外宣教。1910年,在畢爾遜退休之後,畢爾遜來到了韓國。並且在1912年,他在韓國建立了畢爾遜聖經學院,即今天的平澤大學。
生平
畢爾遜出生在美國紐約市,是家中的第9個孩子,父親史蒂芬·畢爾遜,母親薩利·畢爾遜,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主張廢奴主義。他的名字得名於著名的廢奴主義者Arthur Tappan。1850年,畢爾遜13歲時,他參加了衛理公會的奮興聚會,首次公開接受基督信仰。1857年畢業於紐約州柯林頓的哈密爾頓學院,1869年畢業於紐約協和神學院。 1860年,他娶了薩拉·本尼迪克特;他們一共有7個孩子,這七個孩子都在15歲之前信主,並且後來成為牧師,宣教士和平信徒的領袖。當畢爾遜40歲的時候,作為底特律最大教會的牧師,他參加了一系列關於宣教的課程,並且意識到自己非常驕傲,貪婪,和想要成為富有。因此,他決定代領他富有的教會去幫助那些底特律的平窮人。接著他廢除了教堂座椅的租金,決心要靠著信心來接受自己的工資。 在1889-1890年期間,他去到英國宣教。自從1888年開始,他作為世界宣教回顧的編輯,分別在1891年和1892年去過羅格斯學院和英格蘭講宣教。當查理斯·司布真的白萊特氏疾病使他不能講道時,他請求畢爾遜來代替他的位置直到康復為止。可是,司布真卻出乎意料的在1892年1月31號的那一天去世了。所以城市會幕的信徒要求畢爾遜繼續留下服侍,就這樣他在那裡牧養了兩年。值得注意的是,司布真竟然請求一位並沒有接受成為信徒受洗的長老會牧師來接替他的位置。因為畢爾遜認為只要在嬰兒受洗的話也可以,不一定要在真正信主的時候再次受洗。後來,他承認信徒受洗是正確的,所以在1896年2月1日,司布真的弟弟-雅各·司布真在畢爾遜58歲的時候施了洗。
畢爾遜在北方會議的時候和慕迪有過交談,他並且是凱錫克培靈會的講員,致力於推廣聖潔和敬虔。在這個階段,喬治·慕勒和其他人幫助了畢爾遜的末世論從後千禧年改為前千禧年。作為一個宣教講員,他影響了羅伯特·斯比爾,撒母耳·池維謀,霍勒斯·安德伍德和約翰·穆德這些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們,願意將自己的性命致力於宣教。
除了在宣教方面的貢獻,畢爾遜最著名的影響是起源於他對正統的獻身。當自由主義橫掃主要教派時,畢爾遜參與到了其他的一些別的基督教領袖當中,出版了《基督教基要原理》,-即一系列的冊子,為的是回答那些對基督教批評的人。因為他的護教學能力,畢爾遜被邀請到撰寫這一系列冊子當中的五篇文章。每一個冊子被免費發放到整個美國的牧師手裡。而這一舉動,標誌著美國教會歷史上的基要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爭論的開端。同時,這些冊子被合併成12卷的一套書。這些書現在被裝訂成了5卷一套。從此,畢爾遜也被經常成為「基要主義之父」。
他最有名的一本書叫作《在基督里》(1898),從這裡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短短的一句「在基督里」-一個介詞跟著一個適當的名字是理解整個新約的關鍵。
在他退休之後,他繼續在國內外各個教會和會議上講道。1910年,他來到了韓國的一些教會裡教導,1911年去世。1912年10月15日,畢爾遜聖經學院-即現在的平澤大學按照畢爾遜的意願上建立。許多的牧師和學者出身於這個學校。畢爾遜的墓碑是一個打開的聖經,這個聖經上刻有兩節經文:第一節是約翰一書5:11:「這見證就是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第二節是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畢爾遜牧養過的教會
- 1859的夏天到1869的夏天,康乃狄克州的溫斯特德的會眾教會 Binghamton, New York (1860–1863)
- 1863-1869,紐約的沃特福德
- 1869-1882,密西根州底特律的Fort Street 長老教會
- 1882-1883, 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教會
- 1883-1889,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伯大尼長老教會
- 1891-1893, 倫敦的城市會幕教會
- 1902-1903, 倫敦基督教會
出版過的書籍
- The Crisis of Missions (New York, 1886)
- Many Infallible Proofs: Chapters on the Evidences of Christianity (1886)
- Evangelistic Work in Principle and Practise (1887)
- Keys to the Word: or, Helps to Bible Study (1887)
- The Divine Enterprise of Missions (1891)
- Miracles of Missions (4 vols., 1891–1901)
- The Divine Art of Preaching (1892)
- From the Pulpit to the Palm-Branch: Memorial of Charles H. Spurgeon (1892)
- The Heart of the Gospel (sermons; 1892)
- New Acts of the Apostles (1894)
- LifePower: or, Character Culture, and Conduct (1895)
- Lessons in the School of Prayer (1895)
- Acts of the Holy Spirit (1895)
- The Coming of the Lord (1896)
- Shall we continue in Sin? (1897)
- In Christ Jesus: or, The Sphere of the Believer's Life (1898)
- Catharine of Siena, an ancient Lay Preacher (1898)
- George Muller of Bristol and his Witness to a Prayer-Hearing God (1899)
- Forward Movements of the last half Century (1900)
- Seed Thoughts for Public Speakers (1900)
- The Modern Mission Century viewed as a Cycle of Divine Working (1901)
- The Gordian Knot: or, The Problem which baffles Infidelity (1902)
- The Keswick Movement in Precept and Practice (1903)
- God's Living Oracles (1904)
- The Bible and Spiritual Criticism (1906)
- The Bible and Spiritual Life (1908)
- Godly Self-control (1909)
參考文獻
- ^ Robert (2003), page needed
- Robert, Dana L. Occupy Until I Come: A. T. Pierson and the 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 (Library of Religious Biography).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2003. 0802807801.
- A. T. Pierson in Christian Biography Resources
- A. T. Pierson mission theorist and promoter, Boston Univers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