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南利的演藝生涯
比·南利(P. Ramlee)是馬來西亞已故的巨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演員,也是導演、編劇、作曲家和歌手。他的演藝生涯始於1948年,一直持續到1973年去世。他的電影作品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曾風靡一時,深受觀眾喜愛。
1945–1949:早期參與
比南利在看到村裡的朋友們演奏音樂後,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用打工掙來的錢積攢購買小提琴的費用。當他在Japanese Navy School上學時,曾擔任一個150人營的隊長。每逢周末晚上舉辦演出時,他經常被邀請演唱幾首歌曲。日本的教育系統使比南利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日語。日本方面把他派到各地以磨練他的技能[1]。
晚上祈禱結束後,他與Sinaran Bintang Sore樂隊一起練習音樂。隨後,他加入了Orkes Teruna Sekampung,擔任小提琴手、歌手和歌曲創作人[2]。Kamaruddin發現了他的才華,並在自己家中為他提供鋼琴課。由於他在上課時無法完全集中注意力,Kamaruddin的女兒Normah會端來一杯咖啡以鼓勵他[1][3][4]。
比南利開始通過參加馬來亞廣播電視北馬區歌唱大賽來嘗試自己的運氣。1945年,他獲得了第三名,之後在第二年再次名列第二。1947年,他獲得了冠軍[5][6]。從那時起,他和Orkes Teruna Sekampung在北馬地區廣為人知。由舞台劇演員組成的Rayuan Asmara劇團在檳城舉辦演出。當時,他渴望觀看演出,儘管沒有錢。他將通過社交活動和演出獲得的收入花在購買衣物上。有一次,他不得不穿著破衣服,並用外套遮掩[1]。
最終,他鼓起勇氣翻越圍欄觀看Rayuan Asmara劇團的演出。卡斯瑪·璞蒂是該團的歌手,當時尚未成為電影演員。Ahmad C.B.與Orkes Teruna Sekampung的負責人見面,建議他們與Rayuan Asmara劇團合作。在兩團合作的演出中,比南利第一次見到了卡斯瑪·璞蒂,也認識了卡斯瑪的繼父、薩克斯手Jaafar。之後由於Rayuan Asmara劇團經常四處巡演,有一段時間比南利沒有再見到卡斯瑪[1]。
1948年,邵氏兄弟的導演B.S. Rajhans在檳城的一場keroncong演出中發現了比南利的才華[7][8]。一年後的1949年,Rajhans邀請比南利加入馬來電影製作有限公司(Malay Film Production,簡稱MFP)擔任背景歌手。比南利毫不猶豫,帶著他的提琴前往新加坡。他在位於安峇斯路的工作室參加試鏡,演唱了他創作的第一首歌曲《Azizah》[9][10]。這首歌后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並被用作他執導的首部電影《Penarek Becha》(1955年)的背景音樂[11][12]。
比南利的首部電影是《Chinta》(1948年),他在片中飾演反派角色並貢獻了背景音樂[11]。他的成功持續增長,先後在《Nasib》(1949年)和《Nilam》(1949年)中演出並提供音樂,之後在《Bakti》(1950年)和《Takdir Ilahi》(1950年)中擔任主角[13]。比南利在作為演員的知名度不斷上升的同時,他的音樂事業也開始起步。他那動聽的嗓音使他獲得了與Hemsley & Co.的錄音合同[14][15][16]。《Azizah》為Hemsley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公司為此支付了比南利近3,000美元的報酬。比南利還在Yusoff B.指導下與HMV(His Master's Voice)管弦樂團合作演唱,這個管弦樂團曾在馬來亞廣播電視演出,並在國泰大廈播出[17]。
1950–1957:早期成功與頂峰時期
比南利的電影事業在《Takdir Ilahi》上映後迅速攀升。據他當時的好友稱,比南利因MFP未能滿足他加薪的要求而離開了該公司,同時計劃加入另一家電影公司Nusantara Productions,但未能成功。隨後在1950年12月發生的Maria Hertogh事件促使比南利暫時前往馬來半島的新山。之後,通過他的好友兼MFP的第一位馬來導演A. Mahadi,比南利重新加入MFP並主演了電影《Penghidupan》,該片於1951年5月底上映[17][18]。
重新回到MFP後,比南利主演了一系列由該工作室製作的電影——如《Sejoli》(1951年)、《Juwita》(1951年)、《Antara Senyum dan Tangis》(1952年)、《Hujan Panas》(1953年)和《Panggilan Pulau》(1954年)[19]。1955年,比南利執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Penarek Becha》,並與Saadiah一起出演。這部電影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並獲得《Majalah Filem dan Sukan》娛樂雜誌的好評。1956年,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馬來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歌曲(《Inang Baru》)和最佳演員的榮譽。他隨後執導的作品在亞洲電影節上贏得了許多獎項[20]。
在印度電影導演馬純岱的指導下,比南利與Saadiah和Ahmad Mahmud一起出演了電影《Hang Tuah》,該片於1956年1月28日上映[21]。隨後,他再次與馬純岱合作,主演了電影《Anak-ku Sazali》,在其中飾演了兩個角色:慈愛的父親Hassan和叛逆的兒子Sazali。憑藉這部電影,他在第四屆東京亞洲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22]。
1958–1963:批判性認可
1958年,他出演了軍事電影《Sarjan Hassan》,在其中扮演同名角色。這部電影最初由菲律賓導演Lamberto Avellana執導,但後來Avellana選擇退出,改由比南利接手執導。這部電影由金斯·三蘇丁(Jins Shamsuddin)、Salleh Kamil和Saadiah出演[23]。兩年後,他編寫、執導並主演了電影《Antara Dua Darjat》(1960年),講述了Ghazali(比南利飾演)和Tengku Zaleha(Saadiah飾演)之間的愛情關係,遭到了Tengku Zaleha重視地位的家人的反對。這部電影的演員包括S. Kadarisman、Yusof Latiff、Ahmad Nisfu和Kuswadinata[24][25]。除了電影外,比南利還執導了戲劇製作,如《Sultan Mahmood Mangkat Di Julang》(1959年)、《Kachip Mas》(1961年)和《Damaq》(1952年),這些戲劇在Happy World和New World以及維多利亞劇院上演[26][27][28][29]。
比南利在喜劇方面也非常突出,這一點在他執導的《Bujang Lapok》系列電影中得到了證明。他自己與S. Shamsuddin和阿都阿茲·薩塔爾共同出演,這成為他最受歡迎的喜劇電影,因其社會意識的主題而備受喜愛。《Bujang Lapok》的成功還帶來了三部續集電影——《Ali Baba Bujang Lapok》、《Pendekar Bujang Lapok》和《Seniman Bujang Lapok》[30]。1962年,他從與妻子莎羅馬的幸福生活中獲得靈感,執導了電影《Ibu Mertua-ku》,並在其中飾演Kassim Selamat角色[31][32]。這部電影不僅取得了商業成功[33],其主題曲《Di Mana Kan Ku Cari Ganti》的受歡迎程度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在這部電影中,比南利還展示了他吹薩克斯風的技能。《Ibu Mertua-ku》在第十屆東京亞洲電影節上贏得了特別設立的「最全面演員」獎項。次年,他和妻子在由林黛和陳厚主演的香港電影《花團錦簇》中客串演出[34][35]。
1964–1973:成功的延續與事業的終結
1964年,比南利執導、編寫並主演了兩部電影——《Madu Tiga》和《Tiga Abdul》(與S. Kadarisman共同編寫),這是他在加入吉隆坡的默迪卡製片廠(由何亞祿和H.M. Shah擁有)之前與邵氏兄弟合作的最後兩部電影[36][37]。然而,邵氏兄弟並沒有與比南利斷絕關係,他們在默迪卡製片廠中購買了大量股份[38]。1964年11月,比南利和他的妻子莎羅馬受邀在Kwong Tong協會為巫統的婦女和穆斯林基金進行綜藝表演[39]。
他在默迪卡製片廠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Sitora Harimau Jadian》,在片中親自撰寫了劇本並出演[40][41][42]。為了這部電影,比南利嘗試使用特效,但由於預算有限和缺乏支持,他不得不親自承擔包括剪輯在內的各種任務。在新加坡的電影預演中,Ahmad Daud和Saadiah等演員出席,但邵氏兄弟僅在15分鐘後便離開了[40]。這成為唯一一部失傳的馬來電影。
比南利隨後在默迪卡製片廠執導了另外18部電影,如《Masam-Masam Manis》和《Do Re Mi》系列電影,直到1972年[43]。1967年,由於比南利離開後最後三部電影的失敗,MFP結束了運營[44]。一年後,比南利所屬的唱片公司EMI決定不續簽他的合同,這對比南利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他決定不再與EMI合作[45]。
1969年6月21日,比南利和莎羅馬前往印尼棉蘭,參加了馬來西亞文化代表團在那裡的活動。一同前往的嘉賓還包括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夫人莎莉法(Sharifah Rodziah Syed Alwi Barakbah)[46]。
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是《Laksamana Do Re Mi》(1972年),這是他在默迪卡製片廠的最後一部電影,而他的最後一首歌曲則是《Air Mata di Kuala Lumpur》,由莎羅馬在他去世後演唱[47][48]。事業的末期,比南利在兩部電視連續劇中出演,即《Intan》(1970年)和《Rantau Selamat》(1972年),這兩部由Abdullah Hussain編寫[49]。比南利與H.M. Shah和其他三人共同創立了馬來西亞電影製作人協會(PERFIMA),一個旨在促進本地電影產業的組織。然而,在1973年2月底,由於與領導層的意見分歧,比南利和H.M. Shah被PERFIMA解僱。在去世前,比南利有意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公司,以便有朝一日能與邵氏兄弟競爭[50]。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比南利率領馬來西亞藝術家代表團參加了1973年5月14日至1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電影節[51]。之後於同年5月29日因心臟病去世,時年44歲。
影響
除了執導和表演外,比南利還創作了超過250首歌曲。他的歌曲以其多樣化的音樂風格而聞名,曾演繹了包括爵士樂和Joget在內的各種流派[47][52]。他在馬來電影界的導師之一是L·克里希南,這位導演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執導了多部馬來電影。比南利成功的表演風格受到來自南印度的兩位著名演員M. G. Ramachandran和Sivaji Ganesan的啟發。印度記者多姆·莫賴斯在1972年4月的《亞洲雜誌》中將比南利譽為「馬來電影界的約翰·韋恩」[53]。
在其職業生涯中,比南利參與了62部電影,並在多個方面擔任不同角色。他的作品獲得了各種獎項和榮譽[54]。比南利的成就和影響力使得他於2010年被CNN列為「史上25位最偉大的亞洲演員」[55]。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Ramli Ismail dan Zakiah Hanum. Bab 4-5, 21. Kenangan Abadi P. Ramlee. Adhicipta Sdn. Bhd. 1998: 28–41, 169. ISBN 983-9113-15-1.
- ^ Abu Talib 2014,第194頁.
- ^ Azizah 'cinta rahsia' seniman P. Ramlee.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83-05-15 (馬來語).
- ^ Azizah Hassan Baghdad ialah 'Azizah' yang sebenar, kata guru P. Ramlee.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83-07-10 (馬來語).
- ^ Arkib Negara 2004,第ii頁.
- ^ Abu Talib 2014,第195頁.
- ^ Ramlee di-punchak kejayaan-nya maseh lagi mendaki.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5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馬來語).
- ^ S. Barrie. Biduan kronchong jadi seniman ulong.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58-05-09 (馬來語).
- ^ More than 1 Azizah in Ramlee's life. The Straits Times. 198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英語).
- ^ Found: P. Ramlee's mystery girl. The Straits Times. 1983-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英語).
- ^ 11.0 11.1 P. Ramlee hanya berbekal beg kecil dan biola.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95-12-10 (馬來語).
- ^ Seniman Agung: Tan Sri P. Ramlee - Yang Pertama Darinya.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2016-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馬來語).
- ^ R. Ferroa. From clerk to star.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1948-10-12 (英語).
- ^ The Singapore scene. The Straits Times. 1951-05-13 (英語).
- ^ Great demands for Malay star records. The Straits Times. 1951-05-25 (英語).
- ^ Felix. Boom in sale of Malay records.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1951-05-02 (英語).
- ^ 17.0 17.1 A.R. Budiman. Kenangan penuh erti utk dunia filem Melayu.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8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馬來語).
- ^ Rokiah's chance. The Straits Times. 1951-04-22 (英語).
- ^ Hal ihwal film.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57-07-05 (馬來語).
- ^ Action from Ramlee. The Straits Times. 195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英語).
- ^ Hang Tuah wins award. Indian Daily Mail. 1956-06-18 (英語).
- ^ History Asia 2010,30:05—30:48.
- ^ P. Ramlee bashes naughty nips-deep in the jungle. The Straits Times. 31 Ogos 1958-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馬來語).
- ^ Lebeh banyak filem2 drama masharakat.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1 Disember 195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0) (馬來語).
- ^ Pengambaran-nya lewat.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0) (馬來語).
- ^ Karya Ramlee akan di-pentaskan.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2-08-29 (馬來語).
- ^ P. Ramlee filem-nya yg ke-2 di-Merdeka Studio.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11-07 (馬來語).
- ^ Pementasan 'Damak' di Johor.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06-09 (馬來語).
- ^ Yusnor Ef. Seniman aneka bakat. 1983-05-31 (馬來語).
- ^ Luchu, tapi mengandong tiga pengertian besar. Berita Harian. 1959-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馬來語).
- ^ History Asia 2010,45:26—48:14.
- ^ Ramlee melangkah ka-lapangan baru dlm cherita-nya - Ibu Mertua.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馬來語).
- ^ Filem yg pechah rekod jualan tiket.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馬來語).
- ^ Ramlee, wife in 'Love Parade'. The Straits Times. 196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英語).
- ^ Zainuri Misfar. P Ramlee, Saloma bintangi Love Parade. Berita Harian. 1993-12-29 [202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7) (馬來語).
- ^ P. Ramlee akan pindah ka-Studio Merdeka pada awal April ini.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02-22 (馬來語).
- ^ Studio Shaw mengadakan jamuan perpisahan untuk P. Ramlee.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馬來語).
- ^ History Asia 2010,53:53—54:06.
- ^ Ramlee, Saloma in show. Straits Budget. 1964-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英語).
- ^ 40.0 40.1 History Asia 2010,54:53—55:43.
- ^ Filem Si-Tora akan membuktikan maju mundor P. Ramlee.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馬來語).
- ^ Ishak Din. Si-Tora Harimau Jadian - Filem sulong P. Ramlee di-Merdeka Studio.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64-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馬來語).
- ^ History Asia 2010,56:21—56:32.
- ^ History Asia 2010,60:23—60:35.
- ^ History Asia 2010,64:37—65:19.
- ^ P. Ramlee, Saloma ka-Medan sertai rombongan. Berita Harian. 1969-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馬來語).
- ^ 47.0 47.1 Clare Suet 2012,第16–32頁.
- ^ Ramlee's last song brings tears.... The Straits Times. 1973-08-30 (英語).
- ^ Shamsul. 'Dagang Perantau' drama yg berjaya.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7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8) (馬來語).
- ^ History Asia 2010,68:15—69:32.
- ^ Saadon Ismail. Ramlee: Ramai seniman S'pura ke KL.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7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馬來語).
- ^ Zieman. P. Ramlee's timeless music. New Straits Times. 199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7) (英語).
- ^ P. Ramlee dalam kenangan. Berita Harian Singapura. 197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馬來語).
- ^ Karya P. Ramlee tetap 'hidup'. Harian Metro. 2022-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4) (馬來語).
- ^ CNNGO選25亞洲巨星‧比南利成偉大演員. 光明日報. 201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