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又稱《乞共和電》,是1912年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將領清廷發出的兩封要求實行共和電報,即第一電《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1]與第二電《乞共和第二電[2]。兩封電報威脅了清朝隆裕太后與擁護帝制王公大臣,對清廷的宣統退位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中華民國政府統一全國,為袁世凱掌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兩封電報均為段祺瑞的幕僚徐樹錚起草[2]

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各行省相繼獨立,11月袁世凱率領北洋軍拿下漢陽,革命黨人透過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向袁世凱尋求和談,12月兩方開始談判,是為南北議和,1月20日清室優待條件達成,但清廷內部的強硬派如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不同意清室遜位,政體仍待召集國會進行公決。為了促使清廷馬上宣布遜位,避免國會公決政體產生變數,段祺瑞等擬定了三種辦法: 「第一,運動親貴,由內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第二,由各軍聯名要求宣布共和;第三,用武力脅迫,要求宣布共和。」第一種辦法由於以良弼載澤為首的部分親貴堅決反對共和而無法實行,段祺瑞等遂「速謀第二策」。[3]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北洋新軍將領47人(詳下)聯名致電內閣軍咨府陸軍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軍已答應對清朝皇室公族滿等各少數民族的優待條件,陳情「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增兵,佈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弱,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是為《要求共和第一電[4],更通知唐紹儀轉達伍廷芳,請革命軍遵守停戰,免誤大局[5]。據2月2日伍廷芳致南京臨時政府的電報,稱唐紹儀電詢段祺瑞贊成共和清軍將領名字,共得48人,幫辦天津防務張懷芝、正定鎮總兵徐邦傑已同意,但覆電遲誤,所以未有列名[6],因此亦稱《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2]

乞共和第二電

清帝退位將成定局之時,一些王公大臣仍堅決反對。為排除這些阻力,段祺瑞等人出《乞共和第二電》,又稱《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二電》。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聯合王占元何豐林李純王金鏡鮑貴卿李厚基馬繼曾周符麟等共九人發出要求共和的第二電,專致「近支王公、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聲言「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即「兵諫」,威脅京師與王公性命。

參考文獻

  1. ^ 辛亥革命期間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與第二電. [201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2. ^ 2.0 2.1 2.2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3日). 
  3. ^ 《安徽史學》1984年合訂本,第6頁
  4. ^ 郭孝成. 中國革命紀事本末. 第三編 民清議和及共和立國. 商務印書館. 1912-05: 273頁-275 頁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5. ^ 伍代表因北方軍隊贊成共和致民國政府三電. 新聞報 (上海). 1912-01-29. ……頃接唐君紹儀交來段君祺瑞電文如下:『陽電悉。瑞與各路統兵大員於今晨聯銜電奏,請定共和政體,都中已部署,切告各路民軍,萬勿稍有衝突,以免貽誤大局。瑞。齊(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特轉電奉聞。廷芳。寢(即陽曆1月26日) 
  6. ^ 北軍贊成共和近紀. 申報 (上海). 1912-02-05. 本月二號,伍代表以北軍將領姓名致電臨時政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