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梁肅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肅(752年—793年12月23日),字敬之[1],一字寬中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人,隋朝刑部尚書梁毗五代孫[2]唐代官員散文家

生平

父輩移居函關(今河南新安縣東)[3]。九歲時遭逢安史之亂,舉家遷赴江南[4]大曆四年己酉(769年)守父喪,師從李華獨孤及崔元翰稱他「立德玩詞以為文」[5]建中元年(780年)赴長安應舉,登文辭清麗科,授太子校書郎貞元五年(789年),召為監察御史崔恭認為梁肅的文章是「儒林之綱紀」[6]權德輿謂梁肅為人「篤厚誠明」。與王仲舒楊頊裴樞為忘形之契。[7]

梁肅篤信天台宗廣德二年(764年)定居常州,為湛然法師弟子[8]。《宋高僧傳》卷六《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又與皎然[9]元浩[10]靈沼[11]釋去諠[12]釋法禺[13]等高僧交遊。貞元九年(793年),在萬年縣永康里逝世,享年四十一歲。第二年春正月,葬於京師之南小趙村之原[14]。作品多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梁肅集》20卷。《全唐文》存其文6卷。

詔贈禮部郎中,賻以布帛。次年正月二十八日,葬於京師之南小趙村之原。其去世時,子梁徽之、梁宏之都未到弱冠之年,都曾學文。幼子未取名,小字振振。梁肅遺孀京兆韋氏[15]

注釋

  1. ^ 唐詩紀事·卷二五》謂「字欽之」
  2. ^ 《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肅,字敬之,一字寬中。隋刑部尚書毗五世孫,世居陸渾。建中初,中文辭清麗科,擢太子校書郎。蕭復薦其材,授右拾遺,脩史,以母羸老不赴。杜佑辟淮南掌書記,召為監察御史,轉右補闕、翰林學士、皇太子諸王侍讀。卒,年四十一,贈禮部郎中。
  3. ^ 梁肅《過舊園賦》序云:「新安東南十數里,故居在焉。」
  4. ^ 《過舊園賦》序:「余行年十八歲當上元辛丑,盜入洛陽,三河間大塗炭。因竄身東下,旅於吳越,轉徙厄難之中者,垂二十年。」
  5. ^ 崔元翰《右補闕翰林學士梁君墓誌》,《全唐文》卷五二三、《文苑美華·卷九四四》。
  6. ^ 《唐右補闕梁肅文集序》,《全唐文》卷四八○
  7. ^ 《舊唐書》卷190下《王仲舒傳》:「王仲舒、楊頊、梁肅、裴樞為忘形之契。」《新唐書》卷161《王仲舒傳》:「少客江南,與梁肅、楊憑游。」
  8. ^ 梁肅《維摩經略疏序》(《全唐文》卷五一八)
  9. ^ 《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晝生常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 … … 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10. ^ 梁肅《送沙門鑒虛上人歸越序》(《全唐文》卷五一八):「東南高僧有普門、元浩,予甚深之友也。」;陳諫《心印銘序》(《全唐文》卷六八四、《唐文粹·卷六一》):「安定梁肅字敬之,學止觀法門於沙門元浩。」
  11. ^ 梁肅《送靈沼上人遊壽陽序》(《全唐文》卷五一八):「上人形就而心和,行獨而志潔,辱與僕游,殆三十年矣。初用文合,晚以道交。……今年春,予有幽憂之疾,謁長桑氏於東南,上人以無住為樂,將邁乎壽陽。相待形骸之外,相忘江湖之上。比夫世間重事者,不同日矣。」
  12. ^ 梁肅《游雲門寺詩序》(《全唐文》卷五一八):「 … … 先會一日,沙門釋去諠命我友,相與探玉笥,上會稽,然後泝若耶,過鳳林而南,意欲脫人世之羈鞅,窮林泉之遐奧。 … … 遂至於雲門。」
  13. ^ 《常州建安寺止觀院記》(《全唐文》卷五一九)
  14. ^ 《全唐文》卷523 崔元翰《右補闕翰林學士梁君墓誌》:「(貞元)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寢疾於萬年之永康里,享年四十有一。」
  15. ^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右補闕翰林學士梁君墓誌》:唐右補闕翰林學士皇太子諸王侍讀史館修撰梁君,諱肅,字寬中,其先安定人。繇漢魏已降,至於隋氏,世有爵位,家貴門盛。刑部尚書邯鄲公曰毗,君之五代祖;以至於唐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趙王行台記室宜春公曰敬實,公之高祖;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曰愕,君之曾祖。祖昱,終於莫州任邱令。父逵,止於司御率府兵曹參軍事,安卑於燕薊,避亂於吳越,故其世少衰焉。君嘗為《司御府君靈表》,以表其墓,自敘其世系甚備。   公建中初以文詞清麗應制,授太子校書。請告還吳,相國蘭陵蕭公薦之,擢授右拾遺修史。以太夫人羸老,有沉痼之疾,辭不應召。其後淮南節度使吏部尚書京兆杜公表為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管書記之任,非其所好。貞元五年以監察御史徵還台,於是備諫諍而侍於大君,傳經術而授於儲後;典文章於近署,垂勸戒於東觀。授赤紱銀印之錫,聞者榮之。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寢疾於萬年之永康里,享年四十有一。詔贈禮部郎中,賻以布帛。十年春正月二十八日,葬於京師之南小趙村之原。子徽之、宏之,俱未冠,嘗學文矣。幼子未名,小字振振,夫人京兆韋氏,抱之以縗,從其輤車,哀感行旅。   嗚呼!君之寓於江南,年十六而先府君歿,事祖母以至孝聞。在羈旅之中,當離亂之際,貞固而未嘗忘於道,廉讓而未嘗虧於義。年十八,趙郡李遐叔、河南獨孤至之始見其文,稱其美,由是大名彰於海內,四方之諸侯洎使者之至郡,更遣招辟而賓禮之。其升於朝,無激訐以直已,無逶迤以曲從;不爭逐以務進,不比周以為黨。退則澹然而居於一室,傲遺乎萬物,貫極乎六籍,旁羅乎百氏。考太史公之實錄,又考老莊道家之言,皆睹其奧而觀其妙。立德玩詞以為文,其所論載諷詠,法於《春秋》,協於《謨訓》,《大雅》之疏達而信,《頌》之寬靜形焉。博約而深厚,優遊而廣大。其三占之遺,有文集三十卷,為學者之師式。嘗著《釋氏止觀統例》,幾乎《易》之《繫辭》矣。   前後五歲,職必更於清顯。擢必首於俊造,歿之日,位未及於襃贈之典,然而天子憯怛悼痛,恩有加焉,假之以壽,則將有器使之寄,柄用之重,是直屈於短夭而無命,非不遇也。執友博陵崔元翰哀之,乃為銘於墓門,識其邱隴。銘曰:   懿文德,垂典則。以藻身,又華國。命之短,哀何極。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