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揆
出生711年
唐朝
逝世784年5月17日
唐朝鳳州
職業唐朝官員

李揆(711年—784年5月17日),端卿鄭州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中國唐朝官員唐肅宗年間為宰相

家世

李揆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是十八學士之一李玄道的玄孫[1],秘書監、贈吏部尚書李成裕的兒子。年少時聰敏好學,善於作文。[2][3]

唐玄宗年間

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末年,李揆中進士,補陳留尉。曾在闕下獻書玄宗,玄宗命他去中書省試作文。升右拾遺,轉右補闕、起居郎,知宗子表疏。遷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並知制誥。[2][3]

李揆曾與盧允素服去鳳翔拜訪善於看相的金梁鳳,自稱為待選官員,被其看出是清望官而不肯相見,便說出實情。金梁鳳對李揆說:「你一年內就能從舍人而入相。」[4][5]天寶十四年(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李揆隨玄宗逃到劍南軍,被拜中書舍人。[2][3]

唐肅宗年間

皇太子李亨卻沒有隨駕去成都,而是逃到靈武,被擁立為帝,即唐肅宗。玄宗聞訊也只好同意,自稱上皇。肅宗收復並重返長安後,至德二年(757年),張皇后成為朝中的一大影響人物。她想讓當時只有數歲大的兒子興王李佋被立為皇太子。但肅宗卻考慮立在收復長安和東都洛陽的戰鬥中出力很多的長子成王李俶為皇太子,於是對李揆說:「成王是長子,又有功,我想立他為皇太子。卿的意思如何?」李揆拜賀稱:「這是社稷之福。臣不勝慶賀。」肅宗因而意決,於乾元元年(758年)五月立李俶為皇太子[6]。二年(759年)二月,宗室、百官請加張皇后尊號「翊聖」,肅宗又問李揆是否合適,李揆反對,指出皇后生前加尊號的唯一先例是唐中宗有權且腐敗的韋皇后。肅宗驚呼幾乎被庸人所誤。正逢月食暗示上天對皇后不滿,於是肅宗擱置此事。[2][3][7][8]

乾元初年,李揆兼禮部侍郎,不滿當時科舉主考官出題太過晦澀,將導致選出來的人未必有才或善於作文。他因而在考場當庭留下《五經》、諸史和《切韻》供作文考生查閱。此改革贏得人人稱美。李揆美風儀,善奏對,奏事都是勸諫。肅宗曾對他說:「你的門第、人材、文章都是當代首推。」因而時稱三絕[2][3]。時唐玄宗為太上皇,也回到長安,命令中使祭奠在馬嵬坡之變中被迫賜死的楊貴妃,並詔令改葬。李揆認為龍武軍將士因楊貴妃族兄楊國忠亂國而誅殺楊國忠,如果改葬楊貴妃,將士將疑懼,不可。於是太上皇轉而密令中使改葬楊貴妃於他處[9][10]

二年二月,李揆看到室內床(坐具)上有大蛤蟆,隨即不見了。占卜者認為蛤蟆是天使,將有福慶之事。三月,肅宗重組宰相班子,罷苗晉卿王璵,改任李揆、兵部侍郎呂諲京兆尹李峴和戶部侍郎第五琦為相,任李揆為中書侍郎,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1][12][13][14][15][16]。李揆擢盧允為吏部郎中[4][5]。李揆又為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修國史。當時長安城內多盜賊,當權宦官李輔國想選羽林騎士五百人夜間巡街。李揆上疏反對,指出羽林軍和已有巡街之責的金吾衛互相制衡,讓羽林軍巡街會破壞平衡。肅宗同意,阻止了李輔國的提議[2][3][17][18]。但李揆並不敢冒犯李輔國,儘管家族顯赫,也對李輔國執子弟禮,稱之為五父(李輔國行五)[7][19][20]。鳳翔七馬坊押官因搶人被天興令謝夷甫所殺,李輔國命其妻喊冤,詔命監察御史孫鎣審理,孫鎣支持謝夷甫。李輔國妻又上訴,御史中丞崔伯陽、刑部侍郎李曄大理卿權獻訊問,無果。李輔國不服,肅宗又令侍御史毛若虛複查,毛若虛稱謝夷甫有罪、御史用法不端,肅宗怒叱崔伯陽,貶崔伯陽為高要尉、權獻為杜陽尉,放逐李曄於嶺南,流放孫鎣於播州。李峴認為責罰太重而入言,觸怒肅宗,而李揆不敢爭,於是李峴被出為蜀州刺史[21]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興王李佋薨,肅宗追贈其為恭懿太子,詔李揆持節冊命。[22][23]

李揆與顏真卿兄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上柱國金鄉縣開國男顏允南有莫逆之交。[24]

李揆為相雖然有能力和決斷,卻耽於名利,招致非議。他以才能自矜,忌妒賢能,嫉妒與他同修國史的工部侍郎于休烈,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打壓之[25][26]。其兄李皆(《新唐書》本傳作李楷)也有能力,但在李揆為相任內卻停留在冗職不得升遷。呂諲在上元元年五月被罷相出任荊南節度使,贏得佳聲。李揆與呂諲共事期間不合,擔心呂諲回京再度拜相,上表彈劾新近建議將八州劃歸荊南的呂諲有野心,還秘密派人去荊南尋呂諲過失。呂諲奏明肅宗,肅宗不悅,二年(761年)二月,貶當時官爵為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姑臧縣開國伯的李揆為袁州長史員外置同正員[11][14][27][28][29][30][31],並公示其罪。[15]李揆罷相不到三日,兄李皆即被升為司門員外郎。[2][3]

唐代宗年間

數年後,李揆稍被起用為歙州刺史。當他為相時,侍中苗晉卿曾推薦元載,李揆自恃家世,鄙視出身寒門的元載,不但反對,還對苗晉卿說:「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麞頭鼠目之子卻求官?」元載因此很恨李揆。唐代宗(即李俶,當時已改名李豫)年間,元載為權相,奏李揆為試秘書監,命他在江淮養病。李揆缺乏俸祿,也沒有積蓄,家裡一百口人窮得要討飯。各州地方官都討厭他,他在各州之間流轉。直至大曆十二年(777年)元載伏誅,李揆才被任為睦州刺史。[2][3][32]

唐德宗年間

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崩,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六月,以李揆為國子祭酒,留司東都洛陽。建中四年(783年)七月,以李揆為禮部侍郎,復爵。又用為禮部尚書。李揆因有才望,為權相盧杞所惡。吐蕃使者區頰贊到長安與唐朝商談重新劃分邊境的和約,和約達成後,盧杞擔心李揆復為德宗所用,教唆德宗任李揆充入蕃會盟使送區頰贊歸國[33][34],加御史大夫[35],拜尚書左僕射[36]。李揆當時七十三歲,對德宗說:「臣不害怕遠行,但怕死在道路上,不能完成使命。」德宗惻然,對盧杞說:「李揆太老了!」盧杞答:「出使遠方夷族的必須是熟悉朝廷事的。一旦李揆成行,從此比他年輕的官員就不敢推辭出使遠方之命了。」[37]天下無不為李揆遭排擠扼腕痛憤,但無人敢言[38]。李揆與薛伾等出使吐蕃。李揆到吐蕃後,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問:「我聽說唐朝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嗎?」李揆害怕被赤松德贊扣留,答:「那個李揆怎麼肯來呢?」興元元年(784年)四月,李揆在歸途中死於鳳州[39][40][41],贈司空,諡[3][42],由官府辦理喪事[2]。後來貞元年間,宰相中書侍郎李泌舉李揆和蕃事論盧杞之奸[43]

作品

軼聞

李揆乾元年間任禮部侍郎時,有一次坐堂,聽到牆倒般的震聲,驚得進去看,發現一隻蛤蟆俯在地上,高數寸。李揆不知它從哪裡來,急忙喊家童用缶蓋住它,客人說:「蛤蟆是月中之物,也是上天的使者,現在上天的使者來到公堂,難道不是上帝要給你高官了嗎?」黎明再看,蛤蟆已經不見了。數日後,李揆果然被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44]

子孫

  • 李興公,侍御史
  • 李佐公,河中少尹
    • 李元陟,畿尉
    • 李元賓,右衛兵曹參軍
      • 李絢,長壽
      • 李氏,嫁宰相崔鄲嗣子左拾遺崔璞
    • 李元易,鹽城
      • 李歸文,滄州節度判官
    • 李元贄,太僕卿
      • 李檢,河南少尹
      • 李冉,右司郎中
      • 李儉
      • 李漸,補闕
  • 李次公,殿中侍御史
    • 李元夔,宗正少卿
      • 李岫,殿中侍御史
    • 李元周,王屋
  • 李幼公,杭州刺史[45]
    • 李元裔,奉天
      • 李愔、李汾
      • 李蕡,弘文館校書郎,累贈秘書少監,娶光州刺史盧鐸之女,生李珩
        • 李珩(864年—919年1月18日),字垂則,嫁工部尚書、西都留守副使崔柅後梁隴西郡君
    • 李氏,試大理評事、嶺南節度推官盧寓[45]
    • 李氏,鄭祗德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 《新唐書》本傳作李玄道孫,誤。此從《舊唐書》本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資治通鑑》等。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
  4. ^ 4.0 4.1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
  5. ^ 5.0 5.1 《新唐書》卷二百零四
  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7. ^ 7.0 7.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8. ^ 《新唐書》卷七十七
  9. ^ 《舊唐書》卷五十一
  10. ^ 《新唐書》卷七十六
  11. ^ 11.0 11.1 《舊唐書》卷一十
  12. ^ 《舊唐書》卷三十七
  13. ^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二
  14. ^ 14.0 14.1 《新唐書》卷六
  15. ^ 15.0 15.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
  16. ^ 《授李峴吏部尚書李揆中書侍郎第五琦戶部侍郎並平章事制》
  17. ^ 《新唐書》卷五十
  18. ^ 《請罷選羽林騎士備巡檢疏》
  19.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
  20. ^ 《新唐書》卷二百零八
  21.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22. ^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六
  23. ^ 《恭懿太子哀冊文》
  24. ^ 顏真卿《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上柱國金鄉縣開國男顏府君神道碑銘》
  25.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
  26. ^ 《新唐書》卷一百零四
  27.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
  2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29. ^ 《貶李揆袁州長史詔》
  30. ^ 《舊唐書·肅宗紀》稱李揆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31. ^ 《舊唐書》本傳及《全唐文》作萊州長史同正員。《冊府元龜》作萊州刺史司正。
  32. ^ 《舊唐書》卷一十一
  33.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三
  34.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35.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下
  36.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
  37.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
  38.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
  39. ^ 《舊唐書》卷一十二
  4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
  41.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下
  42. ^ 權德輿《贈司空李揆諡議》
  43.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
  44. ^ 太平廣記》卷四七四引《宣室志
  45. ^ 45.0 45.1 唐故國子助教範陽盧公墓誌銘並序:君諱當,字讓之,范陽人也。高祖諱寰,臨汝郡長史。曾祖諱政,太子中允。祖諱瑾,尚書屯田員外郎河中少尹。考諱寓,試大理評事、嶺南節度推官。君廷評公之幼子也。外族隴西李氏,中書侍郎平章事諱揆,君之曾王父。杭州刺史諱幼公,君之王父
前任者:
楊炎
唐朝尚書左僕射
783年—784年
繼任者:
張延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