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貞
李國貞(?—762年),本名李若幽,字南華,父親李廣業曾任劍州長史,李國貞是淮安王神通之子淄川王孝同的曾孫、左衛將軍李璲的孫子、唐朝太祖李虎的七世孫,育有四子,其中李錡仗恃其權勢,擔任湖州、杭州的刺史以及鳳翔府參軍,元和二年(807年)十月時,正是起兵謀反,但約莫一個月就被鎮壓完成並且和其子一同被腰斬。
李國貞曾任京兆尹、劍南西川(今四川西部)節度使(760-761)、御史大夫、殿中監、戶部尚書等職,後又持節充朔方(761-762)、鎮西、北庭、興平、陳鄭等節度行營兵馬及河中節度都統處置使,並鎮於絳(今山西省南部),賜名國貞。
官職與成就
至德二載(757年)時,李國貞受郭子儀之命,與僕固懷恩、陳回光、渾釋之、王仲升等人,率領朔方軍埋伏於三元白渠,得以大敗李歸仁率領的叛軍[2]這使得李國貞的能力開始受到重視,也反映在他官職不斷拔升的事實上。。
乾元元年(758年)時,李國貞數次升官為長安令,後又擔任河南尹之職。再來面對史思明帶大軍逼城,受當時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的命令,帶領官民駐於陝西,以便李光弼保全河陽。
再來擔任殿中監,乾元二年(759年)又升遷為戶部尚書、兼任御史大夫,接著持節充朔方(761-762)、鎮西、北庭、興平、陳鄭等節度行營兵馬及河中節度都統處置使,日後加充管內河中、晉、絳、慈、隰、沁等州的觀察處置使。在文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成就並且被受朝廷肯認。
死亡
根據《舊唐書》中的記載,李國貞於鎮於絳時,由於軍中物資儲積不足,又百姓饑饉,無法徵糧徵食,同時兵士將相的餉糧也有所缺乏,對此,李國貞多次上奏朝廷,卻未能得到回應。軍心因此動盪、埋怨四起,其副手告知李國貞,但李僅能以「軍將何苦如是,已為奏聞,終有所給。」回應,後軍中動亂、夜裡火燒衙門,副手勸李棄城逃離遭拒,又勸其暫且迴避,李國貞於是躲避於州獄中,仍被手下抓獲,李國貞澄清「軍中乏糧,已有陳請,人不堪賦,予無負於將士耳。」,但麾下的將士王元振並不領情,抽刀殺害李國貞及其二男、三大將[1]。
評價
李國貞在《後唐書》中被評為性格剛正[1],擔任多項朝廷要職也展現了其吏才,鎮於絳時受賜名「國貞」。也因其清白守法、人有風采,死後追贈揚州大都督。李亨在〈授李若幽朔方節度使制〉一文中,形容:「保大定功,事資於宏量;坐籌決勝,政總於中軍。令在必行,寇不可玩,欲清小醜,須委大臣。中大夫守殿中監賜紫金魚袋李若幽,宗室英髦,士林楨幹。出忠入孝,抱質懷文,包果斷之深謀,蘊韜鈐之秘略。累登清貫,克振休聲。名正西京,奸豪屏息,紀網三蜀,邛僰乂安。黎庶賴其強明,搢紳推其利用。」[3]表達他不僅在文職上頗有才能,武職上更履歷戰功,且不濫用職權、清白手法,李國貞的才幹可見一番。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