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共有36位諾貝爾獎和主和普林斯頓大學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圖為該校的禮拜堂

諾貝爾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1]。除經濟學獎外,其他五個獎項都是於1895年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設立,這五個獎項也就都是由諾貝爾基金會進行管理。諾貝爾經濟學獎又名「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2]。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3]。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一枚獎牌,一份證書以及不同數額的獎金[2]。1901年,首批諾貝爾獎獲得者拿到了15萬零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相當於2007年12月的773萬1004瑞典克朗。2008年,獲獎者的獎金數額為一千萬瑞典克朗[4]。除和平獎是在奧斯陸頒發外,另外五個獎都是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儀式上頒發,頒獎日期為每年的12月10日,這天是諾貝爾的忌日[5]

2008年10月時,普林斯頓大學有11位在職教師或研究人員是諾貝爾獎得主[6]。截至2021年,累計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該校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標準,這些人包括曾在該校就讀的學生,或是獲獎時是該校雇員,還可以是在該校聘用期間從事了導致最終獲獎的研究[7]。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191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8]。還有十位普林斯頓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一起分享了五座獎項,分別是:詹姆斯·克羅寧瓦爾·菲奇一起獲得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9]拉塞爾·赫爾斯約瑟夫·泰勒一起贏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0]戴維·格婁斯弗朗克·韋爾切克一起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托馬斯·薩金特克里斯多福·西姆斯贏得了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2]。所有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8位是獲物理學獎,超過其它任何獎項[7]艾絲特·杜芙若阿巴希·巴納吉贏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27位獲獎者是該校教師,12位在該校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另外伍德羅·威爾遜、尤金·奧尼爾蓋瑞·貝克麥可·斯彭斯弗朗西斯·阿諾德瑪麗亞·雷薩曾是該校的本科生。

獲獎者

年份 形象 得主 關係 獎項 獲獎原因
1919 伍德羅·威爾遜 1879屆校友,大學教師和名譽校長 和平 第28任美國總統,在國際聯盟的建立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13]
1927 阿瑟·康普頓
(與查爾斯·威耳遜一起獲獎)
191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發現以他命名的效應[14]
1936 尤金·奧尼爾 1910屆校友 文學 「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15]
1937 柯林頓·戴維孫
(與喬治·湯姆孫一起獲獎)
191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他們有關晶體電子衍射的實驗發現」[16]
1951 埃德溫·麥克米倫
(與格倫·西奧多·西博格一起獲獎)
193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化學 「發現超鈾元素[17]
1956 約翰·巴丁
(與威廉·肖克利沃爾特·布喇頓一起獲獎)
193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電晶體效應」[18]
1961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與魯道夫·穆斯堡爾一起獲獎)
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獎勵他對原子核電子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以及因此達成有關核子結構的研究發現」[19]
1963 尤金·維格納 數學物理托馬斯·瓊斯教授 物理學 「他對原子核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特別是對基礎的對稱性原理的發現和應用」[20]
1965 理察·費曼
(與朝永振一郎朱利安·施溫格一起獲獎)
19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21]
1977 菲利普·安德森
(與內維爾·莫特約翰·凡扶累克一起獲獎)
物理學約瑟夫·亨利教授 物理學 「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22]
1978 阿諾·彭齊亞斯
(與彼得·列昂尼多維奇·卡皮察羅伯特·威爾遜一起獲獎)
教授級客座講師 物理學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23]
1979 威廉·阿瑟·劉易斯
(與西奧多·舒爾茨一起獲獎)
政治經濟學詹姆斯·麥迪遜教授 經濟學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24][25]
1979 史蒂文·溫伯格
(與謝爾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薩拉姆一起獲獎)
195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對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所做出的貢獻」[26]
1980 詹姆斯·克羅寧
(與瓦爾·菲奇一起獲獎)
物理學教授 物理學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9]
1980 瓦爾·菲奇
(與詹姆斯·克羅寧一起獲獎)
物理學福格·布萊克特教授 物理學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9]
1992 蓋瑞·貝克 1951屆校友 經濟學 「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25][27]
1993 托妮·莫里森 人文學羅伯特·F·戈辛教授 文學 「其作品想像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28]
1993 拉塞爾·赫爾斯
(與約瑟夫·泰勒一起獲獎)
普林斯頓電漿體物理實驗室首席研究物理學家 物理學 「發現新一類脈衝星,該發現開發了研究引力新的可能性」[10]
1993 約瑟夫·泰勒
(與拉塞爾·赫爾斯一起獲獎)
詹姆斯·S·麥克唐納特聘物理系大學教授 物理學 「發現新一類脈衝星,該發現開發了研究引力新的可能性」[10]
1994 約翰·福布斯·納什
(與約翰·夏仙義賴因哈德·澤爾騰一起獲獎)
195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高級研究數學家 經濟學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29][25]
1995 艾瑞克·威斯喬斯
(與愛德華·B·路易斯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一起獲獎)
分子生物學施貴寶教授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30]
1996 理察·斯莫利
(與羅伯特·柯爾哈羅德·克羅托一起獲獎)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化學 「發現富勒烯[31]
1998 崔琦
(與羅伯特·勞夫林霍斯特·施特默一起獲獎)
電氣工程學亞瑟·羅格朗·多蒂教授 物理學 「發現一種有分數電荷激發態的新型量子液體」[32]
2000 詹姆斯·赫克曼
(與丹尼爾·麥克法登一起獲獎)
1968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經濟學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發展了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33]
2001 麥可·斯彭斯
(與喬治·阿克洛夫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一起獲獎)
1966屆校友 經濟學 「他們對市場信息不對稱所進行的分析」[34]
2002 丹尼爾·卡內曼
(與弗農·史密斯一起獲獎)
心理學尤金·希金斯教授兼公共事務學教授 經濟學 「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35]
2004 戴維·格婁斯
(與休·波利策弗朗克·韋爾切克一起獲獎)
數理物理學名譽托馬斯·瓊斯教授 物理學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11]
2004 弗朗克·韋爾切克
(與戴維·格婁斯休·波利策一起獲獎)
197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11]
2007 埃里克·馬斯金
(與里奧尼德·赫維克茲羅傑·梅爾森一起獲獎)
經濟學教授級客座講師 經濟學 「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36]
2008 下村脩
(與馬丁·查爾菲錢永健一起獲獎)
生物學副研究員 化學 「發現和改造綠色螢光蛋白[37]
2008 保羅·克魯格曼 經濟和國際事務學教授 經濟學 「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38]
2010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拉丁美洲研究客座教授 文學 「因他對權力結構描繪,以及他那反抗、起義、失敗的犀利印象」[39]
2011 托馬斯·薩金特
(與克里斯多福·西姆斯一起獲獎)
經濟學客座教授 經濟學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12]
2011 克里斯多福·西姆斯
(與托馬斯·薩金特一起獲獎)
經濟學哈羅德·B·赫爾姆斯教授 經濟學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12]
2012 勞埃德·沙普利
(與阿爾文·羅思一起獲獎)
195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經濟學 「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40]
2013 詹姆斯·羅思曼
(與蘭迪·謝克曼托馬斯·聚德霍夫一起獲獎)
分子生物學施貴寶教授[41]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了細胞囊泡輸運的運行與調節機制」[42]
2015 阿瑟·麥克唐納
(與梶田隆章一起獲獎)
物理學教授 物理學 「發現中微子震盪,以此證明中微子有質量」[43]
2015 托馬斯·林達爾
(與保羅·莫德里奇阿齊茲·桑賈爾一起獲獎)
博士後研究員 化學 「在DNA修復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44]
2015 安格斯·迪頓 經濟和國際事務德懷特·艾森豪教授 經濟學 「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45]
2016 奧利弗·哈特
(與本特·霍爾姆斯特倫一起獲獎)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46] 經濟學 「對契約理論的貢獻」[47]
2016 鄧肯·霍爾丹
(與戴維·索利斯約翰·科斯特利茨一起獲獎)
尤金·希金斯物理學教授[48] 物理學 「在物質的拓撲相變英語Topological order和拓撲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49]
2017 萊納·魏斯
(與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一起獲獎)
博士後研究員[50] 物理學 「對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51]
2017 基普·索恩
(與巴里·巴里什萊納·魏斯一起獲獎)
196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員[52] 物理學 「對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53]
2018 弗朗西斯·阿諾德
(與格雷格·溫特喬治·史密斯一起獲獎)
1979屆校友,理學士[54] 生理學或醫學 「研製出抗體噬菌體展示技術[55]
2018 唐娜·斯特里克蘭
(與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一起獲獎)
1992年至1997年任光子與光電材料先進技術中心研究員[56] 物理學 「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57]
2019 艾絲特·杜芙若
(與阿巴希·巴納吉麥可·克雷默一起獲獎)
2001年至2002年任訪問學者[58] 經濟學 「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59]
2019 阿巴希·巴納吉
(與艾絲特·杜芙若麥可·克雷默一起獲獎)
1988年至1992年任助理教授[60] 經濟學 「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61]
2020 羅傑·潘洛斯
(與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一起獲獎)
研究員、訪問研究員[62] 物理學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63]
2021 戴維·麥克米倫
(與本亞明·利斯特一起獲獎)
2010年至2015年任化學系系主任[64] 化學 「開發出有機不對稱催化[65]
2021 瑪麗亞·雷薩
(與德米特里·穆拉托夫一起獲獎)
1986屆校友[66] 和平 「為維護民主與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言論自由所做的努力」[67]
2021 戴維·卡德
(與喬舒亞·安格里斯特吉多·因本斯一起獲獎)
1983年獲哲學博士、1983年至1997年留校任教[68] 經濟學 「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69]
2021 約書亞·D·安格里斯特
(與戴維·卡德吉多·因本斯一起獲獎)
1989年獲哲學博士[68] 經濟學 「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69]

參見

參考文獻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5). 
  2. ^ 2.0 2.1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3.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4. ^ The Nobel Prize Amounts. Nobel Foundation. [2010-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9). 
  5.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 Foundation. [201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6. ^ Current Nobel Prize winners on Princeton's faculty (PDF).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8-10-13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3). 
  7. ^ 7.0 7.1 Princeton - Nobel Prize Winn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5). This list includes faculty and staff who were engaged by Princeton at the time they did the research that led to the award, who were employed by the University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and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8. ^ 8.0 8.1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1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9. ^ 9.0 9.1 9.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0.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for the discovery of violations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in the decay of neutral K-mesons. 
  10. ^ 10.0 10.1 10.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ype of pulsar, a discovery that has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gravitation. 
  11. ^ 11.0 11.1 11.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4.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for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 freedom in the theory of the strong interaction. 
  12. ^ 12.0 12.1 12.2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13. ^ Lundestad, Geir.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01–2000. Nobel Foundation. 2001-03-15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6). 
  14.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7.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 
  15.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for the power, honesty and deep-felt emotions of his dramatic works, which embody an original concept of tragedy 
  1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7.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crystals 
  17.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1.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for their discoveries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transuranium elements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research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 effect 
  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1.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 
  2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3.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2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5.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2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7.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 
  2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24.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25. ^ 25.0 25.1 25.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經濟分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9.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27.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ur. 
  28.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3.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who in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29.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9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30. ^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5.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genetic control of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31.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6.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for their discovery of fullerenes 
  3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8.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for their discovery of a new form of quantum fluid with fractionally charged excitations 
  33.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selective samples. 
  34.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for their analyses of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35.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for having integrated insight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to economic science, especially concerning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36.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7.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37.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38.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3). 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39.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power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 
  40.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2.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for the theory of stable al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 design 
  41. ^ James E Rothman PhD.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4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3.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achinery regulating vesicle traffic, a major transport system in our cells 
  4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Nobel Foundation.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44.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5. Nobel Foundation.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45.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5. Nobel Foundation.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6). 
  46. ^ CV (Oliver Hart) (PDF).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12). 
  47.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6. Nobelprize.org. [2018-10-04]. 
  48. ^ Haldane, F. Duncan M.. history.aip.org. [201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7). 
  4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6. Nobelprize.org.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50. ^ MIT Department of Physics. web.mit.edu. [201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1). 
  5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NobelPrize.org.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美國英語). 
  52. ^ Kip S. Thorne: Curriculum Vitae. www.its.caltech.edu. [201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5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Nobelprize.org. [2018-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2). 
  54. ^ Frances H. Arnold. Caltech. [2019-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5). 
  55.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 Nobelprize.org. [2018-10-03]. 
  56. ^ Donna T. Strickland. www.osa.org. [2018-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5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8. NobelPrize.org.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美國英語). 
  58. ^ CV (ESTHER DUFL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59.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9. NobelPrize.org.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美國英語). 
  60. ^ CV (Abhijit Banerje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61.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9. NobelPrize.org.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 (美國英語). 
  62. ^ Roger Penrose - Biography. Maths History.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8) (英語). 
  6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0. NobelPrize.org.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美國英語). 
  64. ^ Home. Macmillan Group. [202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美國英語). 
  65.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1. Nobelprize.org.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66. ^ Valenti, Denise. Princeton alumna Maria Ressa wins Nobel Peace Prize.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1-10-11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67. ^ Maria Ressa. www.nobelprize.org.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68. ^ 68.0 68.1 Valenti, Denise. Princeton alumni Card and Angrist win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1-10-11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69. ^ 69.0 69.1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1. Nobel Foundation.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