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昭武九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世紀的中亞

昭武九姓,亦稱九姓胡,中國南北朝時期對西域河中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之統稱,為維吾爾族回族等中國西北少數民族的族源之一。即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書》,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說法),唐代又稱九姓胡。《隋書》記載,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連山昭武城(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為匈奴所破,遷居蔥嶺,分為多個小國,其王均以昭武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劃入康居都督府,歸安西都護管轄。康國為康居都督府、為怯沙州、為安息州、為大宛都督府、為安息州、為南謐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賈,和中國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國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國人、石國人為主。

西安洛陽出土了許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諸姓的墓誌,他們有的為唐朝立了軍功,有的擔任過唐朝的軍政職務。例如唐代石城守將康拂耽延鴻臚卿康謙,琵琶樂師康崑崙安祿山原為康國人,後改姓安。哥舒翰則父為突厥,母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國,有關史思明,另一種說法認為其史姓來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縮寫,但據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歸義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經考證金陵為前涼時期的河西地區建康郡的別稱,郡治駱駝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華後落腳在河西地區。安祿山郡望在瓜州常樂縣,其縣名別稱為會稽[1]

九姓由於世代經商,成為古代西亞文明、南亞文明與東亞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國、康國的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曾傳入長安,為唐人所喜愛。而獅子哈巴狗汗血馬等物種傳入東土,也與九姓有關。

族屬爭議

昭武含義

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見於《魏書》、《北史》、《隋書》、兩《唐書》中的各 《西域傳》。「昭武」一詞最早見於《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不過也有近代學者提出異議,認為昭武九姓中的「昭武」應為外語音轉寫,德國學者馬考特認為昭武應是後突厥碑文中的Čub對音,日本學者白鳥庫吉進一步補充,認為Čub在伊朗語為「溫」,在突厥語中則為「昭武」。植一雄認為「昭武」是嚈噠頭羅曼碑文中的Jabula對音,為嚈噠姓氏或稱號。另外在敦煌粟特文書上,還多次發現ʏβɯ一詞,一般認為讀作「昭武」,意為「城主」,用來稱呼首領。[2]

來華九姓胡

加拿大學者蒲立本(1952)提出來華胡人是否是粟特人,「以等九姓為判斷依據」後,今日學者所論的昭武九姓多指中亞河中粟特族人。但隨著後來考古文物的出現,也有學者開始認為來華姓「九姓」的人未必就是粟特人,並且支持漢文史書各《西域傳》中的月氏人觀點,指出來華的昭武九姓並非一支獨立的民族。[3]

粟特人自3世紀—8世紀中葉(魏晉至中唐)來華,多以九姓自居,不過據在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出土的西漢居延漢簡,當時河西一帶已有姓「九姓」者,居延漢簡康、安、石、史、米、曹、何、九姓出現的人名條目繁多且複雜,其中以安姓居首位,比粟特人來華時間早了500年,一般多認為他們是匈奴打敗月氏,月氏人西遷後所留下來的遺民。

漢武帝於前121年取河西之後,史籍中有關內地人在河西地區活動的最早記載是在前119年,此年漢朝先將5萬軍人及其家屬徙往河西,後又續遷部分關東72.5萬貧民,至少在前119前河西地區無內地百姓居住,如有人居住,他們應是殘留在當地的一些小月氏和羌人。西漢開發河西初期,主要靠當地居民,而當地居民構成中月氏人和羌人占很大的一部分,與後來昭武九姓的姓氏相同的姓氏在居延漢簡中大量出現,雖其中也有部分遷往河西的戍民姓有這些姓氏,如何鎮,南陽郡涅陽邑東城裡人,但是漢簡中明確註明大量有這些姓氏的人是本地人的記錄,如蘇海,張掖郡居延垪庭里人;石夫,張掖郡居延孤山里人;史承祿,張掖郡居延西遂里人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與昭武九姓類似的九姓在河西地區早在前2世紀普遍出現,當然我們不能說他們是粟特人,畢竟那時候西漢跟西域的聯繫還不是很密切,因此月氏人曾經生活過的地區是有這些姓氏的,這就把《魏書》中《西域傳》等史書記載的「本月氏人」跟昭武九姓的「九姓」聯繫起來。[4]

普魯士教授Walter B. Henning(1948)最早注意到這些來華的昭武九姓,實際上僅僅用自己選定的姓氏來表明自己來自何方,而不是表明自己的族別,例如,安某、康某胡人,僅表明自己是「安國來的人」、「康國來的人」。[3]曾經遊歷唐代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在《蘇萊曼東遊記》(成書於880年)也證實了外國人取姓氏的具體情況:[5]

如果到中國去旅行,要有兩個證明:一個是城市王爺的,另一個是太監的。城市王爺的證明是道路上使用的,上面寫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員的姓名、年齡,和他所屬的宗族,因為所有在中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阿拉伯人還是其他外國人,都必要使其家譜與某一氏聯繫起來,並取該氏族的姓氏。而太監的證明上則註明旅行者隨身攜帶的白銀與貨物,在路上,有關哨所(過所)要檢查這兩種證明。為了不使其白銀或其他任何物品有所丟失,某人來到中國,到達時就要寫明:「某某,某某之子,來自某某宗族,於某年某月某日來此,隨身攜帶某某數目的白銀和物品」。這樣,如果出現丟失,或在中國去世,人們將知道物品是如何丟失的,並把物品找到交還他,如他去世,便交還給其繼承人。

學者不主張把粟特、南北朝康國、西漢的康居三者相等同,因在河中地區操粟特語、稱粟特王的也未必是粟特族,而3世紀—8世紀中葉來華的「粟特人」,實際上也主要是由當地粟特族和月氏人兩種人所構成。[3]

善武特點

來華昭武九姓初為經商能舞工歌著稱於世,但由於長期與突厥一蒙古游牧民族的密切接觸,開始以善戰軍人的身份出現,也因此在中原地區獲得了更大的政治上的成就,至10世紀的五代時期,粟特人絕大部分為世傳的驍勇武將,並且擅長騎射,其品性已經迥異於6世紀時以經商、歌舞見長的粟特人。著名的昭武九姓人就有後趙後晉開國皇帝,石勒石敬瑭,唐朝時期大燕皇帝安祿山史思明[6]

同化

據唐代九姓胡的41座墓誌中,其通婚對象能分為安史之亂(755年)前後兩期,安史之亂前九姓與同族之間通婚者為53%,與漢族通婚者為19%,這期間唐朝政府對在華娶妻的外來人口禁止歸國,法律上不承認雙方所生子女有繼產權,並且對越境者給予刑罰,因此從墓誌來看,這些九姓胡都是老死在唐朝,在不能「還蕃」的威脅下,則多採取內部通婚;安史之亂後九姓與同族之間通婚者降至33%,與漢族通婚者為67%,這期間由於隴右受阻,九姓胡的漢化不斷深入,活動範圍擴大,以致與漢族的通婚率增高。[7]由於他們世代與漢族人通婚,歷經數百年還出現了不少自幼學習書畫等士大夫文化的儒士,如北宋米芾[8]

除了融入漢族之外,另一部份在宋朝後,被稱為回回或回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將回族分為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族以及中國漢地的回族兩大部份。

注釋

  1. ^ 史思明是突厥人还是粟特人?或与李白是老乡 澎湃新闻.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2. ^ 陳海濤,昭武九姓族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3. ^ 3.0 3.1 3.2 許序雅,粟特、粟特人與九姓胡考辨 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4. ^ 王慧慧,昭武九姓族源與居延漢簡中姓氏的關係,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5. ^ 黃倬漢譯 (1983年),中國印度見聞錄 p.18 fn.1,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29444
  6. ^ 芮傳明,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栗特人活動探討 史林雜誌,1992年3期。
  7. ^ 劉惠琴,從通婚的變化看唐代入華粟特人的漢化以墓誌材料為中心,華夏考古,2003年第4期。
  8. ^ 張小貴,宋代米芾族源及其信仰 ,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03期。

參考

  •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


昭武九姓
康國 | 史國 | 安國 | 曹國 | 石國 | 米國 | 何國 | 火尋國 | 戊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