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陵
本條目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文件使用方針#使用守則,請協助改善。 |
十三陵 長陵 | |
---|---|
2019年,明長陵鳥瞰圖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 |
座標 | 40°18′04″N 116°14′35″E / 40.30111°N 116.24306°E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明 |
認定時間 | 1961年3月4日 |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英文) Tombes impériales des dynasties Ming et Qing(法文) |
位置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004-012 |
登錄年份 | 2000年(第24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2003年、2004年 |
明長陵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下。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也是主陵。陵內安葬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長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5年)完工。
概況
長陵的陵宮建築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多也是最好的。其朝向南偏西9度,現存建築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櫺星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牆和因牆而設的陵門、角門等。地宮未發掘,同時沒有被盜墓記錄。長陵目前對公眾開放。
明長陵為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陵區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當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東而去,好似天然的護陵河。
營造歷史
選址
明成祖在位時,以禮部尚書趙羾牽頭,組建陵寢選址團隊,有風水術士廖均卿、欽天監陰陽訓術曾從政、知縣王侃、給事中馬文素、欽天監陰陽人劉玉淵、僧人吳永(又名「非幻和尚」,衢州府寶陀庵住持僧),以及游朝宗、王賢等。
除天壽山黃土山外,廖均卿等還曾赴京西潭柘寺、香山,以及京北懷柔洪羅山、昌平陽山茶湖嶺等勘查,以供朱棣選取。
長陵所在地原名康家莊樓子營,北靠天壽山主峰,其址原名黃土山。
營建
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八日,朱棣下詔封黃土山為天壽山,賜廖均卿金劍、銀鋤,點定陵穴。朱棣派遣武安侯鄭亨祭告興工,武義伯王通率軍民工匠動工營建。
朱棣曾在永樂八年九月親臨現場視察,永樂十一年正月,玄宮建成,皇后徐氏的棺槨從南京運抵正式安葬,並命名「長陵」。
現存建築
神道
長陵神道既是長陵之神道,也是整個十三陵的總神道。其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
石牌坊
以白石及青白石雕琢組裝而成,形制仿木構牌樓,面闊五間,頂部有主樓五座、夾樓四座、邊樓兩座,支撐樓體的石柱為六根。
大紅門
建築大體完善,形制為單檐廡殿頂,黃琉璃瓦,下承石雕冰盤,檐下辟券門三洞。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楷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長陵神功聖德碑亭
形制為重檐歇山頂,本身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闢券門。碑亭四壁及台基均為明朝建築,亭內石條券頂為清朝乾隆年間修葺。亭內長陵神功聖德碑,螭首龜趺,高8.1米,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身正面為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背面為清乾隆帝所寫《哀明陵三十韻》,左側為乾隆帝御製詩,右側為清嘉慶帝御製文。碑亭四隅各有一座華表,均保存完好。
神道建築
神功聖德碑亭北部為兩座石望柱,柱身遍雕雲紋,作為神道起點。柱北為石像生,均成對出現,由南向北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兩對,前臥後立),將軍、品官、功臣(各二對),共計十八對三十六尊。最後為龍鳳門,其石雕與台基為明朝建築。
陵宮建築
陵宮正門
為陵宮建築正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設有券門三道,下有御路石雕。
祾恩門
大木架構仍為明朝原有建築形制,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台基為單層須彌座形,但不前出月台。在陵宮正門與祾恩門之間東側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間增修的小碑亭,內有龍趺碑一座。
祾恩殿
陵宮主建築為祾恩殿,永樂十四年三月一日建成,趙王朱高燧奉命將徐皇后的神位安置其中。
祾恩殿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位於三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式台基和一層陡板式的小台基上。台基之前出有三層月台,與台基連為一體。三層台基、月台皆有石雕護欄。大殿的柱網排列,採用「九五」規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排列規整。殿內的大木結構為疊梁式構架體系,重檐廡殿式,不堆山。梁柱等各構件用材粗壯,且均採用整材金絲楠木加工而成。殿宇各構件的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築特色。
祾恩殿前兩側各有神帛爐一座,均為明朝原件。
-
祾恩殿
-
祾恩殿
-
裬恩門望向祾恩殿
第三道院陵門
位於祾恩殿以北,形制與陵宮正門相同,不過御路石雕為素面。
寶城
寶城之前由南向北依次為二柱牌樓門(櫺星門)、石五供。寶城經過修葺,城牆、城台均較完整,城台下部承有石雕須彌座,承台內有「T」字形走向瓮道通向明樓。明樓平面為正方形,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內有一座聖號碑,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重立之碑,正面碑額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成祖文皇帝之陵」,碑座須彌式,碑身塗朱,其後為寶頂,下為地下玄宮。
使用
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長陵玄宮落成,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的仁孝文皇后移葬入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崩逝於榆木川(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享壽六十四歲。返京後歸葬入陵。明成祖駕崩後,16位嬪妃殉葬,一同葬入長陵[1]。
圖集
-
明十三陵石牌坊
-
明十三陵大紅門
-
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亭
-
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
明長陵神道
-
明長陵陵宮正門
-
長陵祾恩門
-
長陵祾恩殿
-
明長陵陵恩殿內景
-
明長陵祾恩殿內明成祖朱棣銅像
-
長陵焚帛爐
-
長陵櫺星門
-
明長陵方城明樓
-
從長陵方城明樓俯視
-
明長陵聖號碑
參考資料
- ^ 胡漢生. 明十三陵.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8. ISBN 7500627025.
- 胡漢生 著 《明十三陵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年出版 ISBN 978-7-5402-2855-2
- 梁思成 著 《中國建築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年出版 ISBN 7-5306-2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