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鎮 (饒平縣)
新豐鎮 | |
---|---|
鎮 | |
坐標:24°03′32″N 116°50′56″E / 24.05901°N 116.84882°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饒平縣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人口 | |
• 總計 | 58,890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44 51 22 104 |
電話區號 | +86 (0)768 |
新豐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行政區劃
新豐鎮下轄以下地區:[2]
豐聯社區、新光社區、汕水社區、新山村、濚東村、濚西村、上葵村、新葵村、下葵村、大光村、揚康村、洞泉村、三中村、中聯村、新康村、錫康村、泮洋村、仙坑場村和坪缺場村。
信仰
新康村
中聯村
新光社區
- 三山國王廟:內安三山國王。
新山村
- 三國王爺廟:內安三國王爺。
姓氏由來
鍾姓, 周武王封地鍾離而得姓,東晉末年南遷,經福建寧化、長汀至廣東大埔百侯,後裔再遷饒平縣下善鍾屋,新豐大光和九村、饒洋等處。
賴姓, 出自周朝,以國為姓,45世祖賴朝英任福建汀州寧化知縣,後定居福建石壁城田心為開基祖,其裔孫於明初擇廣東饒平縣上饒上坪村置業創基,另一支創於饒平新豐葵坑,蔡子角等處。
詹姓, 先祖原居江西廣昌縣,宋靖康間,因避金兵寓福建寧化。宋末,東潞之父攜八郎,九郎入廣東海陽縣。元初入饒平。祖居饒平縣錢塘、白水塘後徒上饒西瓜園。其後派居饒平上饒、饒洋、新豐、三饒等地。
詹姓, 於1864年,詹氏祖公於廣東饒平饒洋名揚樓、八絲樓遷新豐鎮中聯村角仔里及三斗坑上角尾、山下鋪石角里居住。因地處偏僻並創建月恆樓而取名角仔里。
王姓, 本縣王姓居民入饒始祖為王淳質。元延祐二年(1315年),江西蔡五九起義軍攻克福建汀州寧化,淳質攜妻挈子逃避入廣東饒平縣。王淳質四子惟平創居饒平新豐墩上。
廖姓, 出自周朝廖國,世居河南中部地區,黃巢起義後,為避戰亂,遷福建寧化石壁,後裔一路南遷,於明洪武年間(1399- 1402),支派再由福建龍巖永定坎市遷至廣東饒平縣新豐深東里楊,為饒平廖氏之發祥地。
沈姓, 南宋時期沈啟承入閩任汀州知府,其子沈廷輔為朝廷命官,升任山西巡按後至諫議大夫。南宋末年,遷居福建省建寧府建陽縣。裔孫萬一郎遷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之弦歌都新豐(今饒平新豐)。
陳姓, 南宋寧宗(公元1195—1201年)陳自強科舉中狀元,其子後為福建寧化知縣,定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成化初年陳廷植由福建寧化遷居今廣東饒平縣饒洋鎮洋較埔。陳氏另一房也遷至今新豐上葵陳屋。
陳姓, 先祖陳旺興 居福建寧化縣,後裔於清朝康熙年間由福建詔安縣大溪鎮蜈蚣坑(今平和縣大溪鎮店前)再遷廣東饒平縣新豐鎮濚西陳屋村。
巫姓, 永嘉之亂」南遷蘇皖。再遷贛、閩、粵。明朝隆慶末年萬曆初年,一巫氏後裔由福建省汀府寧化縣石壁村遷入今廣東饒平縣新豐鎮橫溪下寨巫厝。
邱姓, 始於宋朝邱法言,號三郎。邱法言由河南遷居福建汀洲寧化石壁村丘家坊,三子三五郎,居福建寧化,登進士,誥授奉直大夫。裔孫邱庚孫,明初隨母張氏從福建上杭縣遷廣東饒平縣水口鄉。三子邱伯春房衍傳於饒平下寨、新豐壩子、建饒白花洋。
謝姓, 開饒始祖 謝福全於元末明初間,從福建漳州小靖(今詔安秀篆)遷移海陽,開創橫溪(今饒平新豐鎮)。福全派下有饒平黃岡、聯饒、樟溪、新圩、錢東、高堂、大埕;潮安、澄海、潮陽、普寧、豐順等。
張姓, 張盛德(西元1306-1377年)又名子預,居大埔縣南山黃竹塘座萬石堂。娶大小妻劉氏、羅氏。劉氏居饒平,生四子,張衍昌、張繼旺、張啟盛、張名卿。羅氏居大埔南山,生四子,張始興、張吒儕、張開昌、張開興(應良)。四子張應良娶妻余氏、曾氏,余氏生一子,張宏度(謚寬九),派遷饒平葵坑(今新豐)。
張姓, 於元朝芝公長房三子先傳公由福建寧化石壁洞遷入廣東大埔縣茶陽肇基公,劉氏媽生下先傳公。由大埔縣茶陽南山遷入饒平新豐葵坑,明承樂年間張氏念三公遷入海羅地定居。改革開放後,海羅地因山高不便,全部搬遷至本村八角坵附近建房定居,現海羅地無人居住。
劉姓, 南宋紹興年間,劉氏由廣東大埔百侯遷入廣東饒平縣新豐鎮九村洞上(今新豐汕水社區)。明洪武三年(1370)劉氏岳建公又遷移至汕腰石屋村,其後在此耕作,做瓷,至中華民國發展至百人。岳建公遷徙此地,用石頭在虎形山虎爪東邊建一座屋,坐北向南,謂「石屋」。虎爪全是石山,怪石嶙峋,故名「石屋村」。
劉姓, 劉氏第121世祥公,於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六年(公元875—879)黃巢起義時,攜子孫由中原避亂,奔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擇地立業。因此祥公為劉氏南遷福建始祖,由閩入粵始祖開七公在廣東梅州市興寧開基立祖。139世祥富公於明洪武元年(1368)由福建上杭避居於廣東海陽縣清遠都松柏坑,生了八子,祥富公第七子文甫公隨母至饒平縣九村洞上開祖立業,壩坑村由文甫公第十三世子孫陽一公遷移為壩坑上圍,文甫公第十四代子孫煥發公遷入定居壩坑下圍,上溪背劉氏為文甫公第七代子孫庭傑公,由山腰遷入定居高樓子,文甫公第十一代子孫耀華公遷入定居溪子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公社時命名為上溪背生產隊。劉氏祥富公之子文俊公第八代子孫仕順公由廣東大埔縣第三溪遷入定居為橋頭,文甫公第十四代子孫嵩岳公由九村半洋遷入定居為南北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命名為橋頭南北山,合併成橋南。
黃姓, 明天啟二年(1622),秀湖公由廣東大埔縣上下教遷移定居饒平縣新豐黃屋村。據黃氏族譜記載,黃氏秀湖公遷徙到此以黃氏姓氏而得名黃屋。
鄭姓, 於明朝洪武年間,鄭氏祖公於廣東饒平上饒西埔遷移新豐中聯村鄭屋居住形成。因屋前是溪壩又屋圍全部姓鄭而取名鄭屋,曾用名下溪壩。
余姓, 饒平余氏鳳崗派衍俗稱黃岡城內余、或節度余,避戰亂在現饒平新豐鎮嚴寨(今新豐鎮揚康圩壩)遷徙到此。
參考資料
- ^ 2023年饶平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23年新丰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