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西方哲學史 |
---|
|
參見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5月11日) |
觀念史學者使用文藝復興哲學這一名稱來指代大約在1355年至16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時代思想。因此,它與中世紀晚期的哲學有所重疊,後者在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受到著名人物的影響,如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奧卡姆的威廉和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以及早期的現代哲學,這些哲學通常以勒內·笛卡爾開始——他於1637年出版了《談談方法》。哲學家們通常將這個時期劃分得不是很精細,從中世紀到現代早期的哲學,並假設在笛卡爾之前的幾個世紀裡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然而,除了思想之外,智力歷史學家還會考慮諸如來源如方法、受眾、語言和文學體裁等因素。本文回顧了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背景和內容的變化及其與過去的顯著連續性。
關聯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結構,來源,方法和主題與前幾個世紀的哲學有很多共同之處。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結構
顯而易見的,自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大部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的復興以來,除了亞里斯多德關於邏輯學的著作之外,還有其他許多與自然哲學有關的道德,道德哲學和形上學。這些領域為新興大學的哲學課程提供了結構。一般的假設是哲學中最為「科學」的分支是那些更具理論性、因而更廣泛適用的分支。在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思想家認為這些是主要的哲學領域,邏輯提供了一種心靈訓練來接近其他三者。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起源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
- 薩盧塔蒂(1331-1406)
- 格彌斯托士·卜列東(1355-1452)
- 李奧納度·布倫尼(1370-1444)
- 庫薩的尼各老(1401-1464)
- 洛倫佐·瓦拉(1407-1457)
-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1404-1472)
- 馬爾西利奧·費奇諾(1433-1499)
- 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1463-1494)
- 彼得羅·蓬波納齊(1462-1524)
- 馬基雅維利(1469-1527)
-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
- 托馬斯·莫爾(1478-1535)
-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1466-1536)
-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1483-1540)
- Charles de Bovelles(1479-1553)
- 馬丁·路德(1483-1546)
- 波納蒂特·特勒肖(1509-1588)
- 讓·博丹(1529-1596)
- 第谷·布拉赫(1546-1601)
- 焦爾達諾·布魯諾(1548-1600)
- 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
- Giulio Cesare Vanini(1585-1619)
-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 伽利略·伽利萊(1564-1642)
- 托馬索·康帕內拉(1568-1639)
- 約翰內斯·克卜勒(1571-1630)
- Abner of Burgos(127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