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數位影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位影片是指以數位資訊記錄的影像資料。英文對應的詞組是Digital video。但是英文Digital video也傾向於指採集數位影片的裝置或者系統。和數位視訊相對應的是使用類比訊號的類比視訊,例如類比電視。數位影片通常通過光碟DVD來發布。一些新型的攝錄影機可以直接將採集的影像內容記錄在DVD上或者硬碟上。採用Digital8的攝錄影機將數位影片錄製在類比錄影帶上。

介紹

影像攝錄影機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影像採集格式:隔行掃描方式和逐行掃描方式。隔行掃描的攝錄影機掃描一幅圖像的時候,每隔一行掃描一行:奇數行的圖像被同時掃描,然後在某個時間間隔後掃描偶數行的圖像,然後是奇數行,然後是偶數行...只含有奇數行的圖像和只含有偶數行的圖像被稱為,相鄰的一奇一偶兩場構成一訊框。類似的,對於逐行掃描的圖像,每幅圖像上所有的掃描線在一起也叫做一訊框。如果隔行掃描圖像要和逐行掃描圖像保持同樣的影格率,採集的時候隔行掃描每秒採集的次數需要是逐行掃描的兩倍。如果觀察隔行掃描影像的靜止圖像的話,很有容易發現一些由於兩場不同時採集造成的錯行失真,這時候就要用到去隔行(或者去交織,deinterlacing)的辦法來解決這種失真。通常,如果是攝製相同影格率相同大小圖像的話,逐行掃描的攝錄影機要比隔行掃描的攝錄影機貴得多。

標準的電影膠片通常是影格率為每秒24訊框的16毫米膠片35毫米膠片。在美國使用NTSC格式,數位影片攝錄影機的影格率是每秒29.97(更準確的數位是30/1.001)訊框;在歐洲使用PAL格式,數位影片攝錄影機的影格率是每秒25訊框。由於大部分攝錄影機採用的是隔行掃描的方式,所以這裡所說的每秒多少訊框並不是準確的說法。比每秒29.97訊框更好的說法是每秒60(59.94),所以每兩場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概是1/60秒。

如果數位影片一直保持在同樣的格式下(不經過再壓縮--有些時候為了影像編輯、發布經常會這麼做,也包括一些使用無失真壓縮影像編解碼器的狀況),數位影片會是一種無失真的格式。這是相對於類比影像而言的--對類比影像的複製,傳輸甚至播放都會導致品質損失;而數位影片,即使你複製10000次,它的品質也和原本一模一樣。所以越來越多的類比影像被轉化為數位影片來儲存。但是在進行這種轉換的時候,由於某些影像採集卡的速度或者電腦的速度不夠快,有可能造成採集時候的丟訊框狀況。這時候通常影像在主觀品質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但是伴隨的聲音有時候會出現咔咔聲,以致被使用者注意到,尤其是對音樂進行處理的時候。所以在進行這種轉換的時候,一定要選用足夠快的裝置。

數位影片的編輯通常是通過非線性編輯(NLE for non-linear editing)系統進行的。這種系統是專為影像和聲音的編輯而設計的,通常它可以倒入類比或者數位影片/聲音源,但是除了編輯之外通常它不能做任何事情。幾乎你看到的所有的電視節目、某些電影、廣告都是用非線性編輯系統製作的。

比起35毫米膠片,數位影片的成本要低得多,尤其是在編輯的時候。比如你想從35mm膠片中剪出一段場景的話,需要攝影師和導演十分認真地進行--因為一旦出錯這段場景也許就報廢了。可重用性是數位影片的一大優點。數位影片的低成本也使得個人影片的拍攝成為可能。例如,當使用35mm膠片來拍一段影片通常需要上萬美元,如果使用數位影片的話,也許只要上百美元,即使影像中沒有任何可重用的部分。使用數位影片工作也比使用膠片要快的多,因為數位影片在拍攝之後可以立刻觀看而不需要衝洗的過程。因為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採用數位影片進行拍攝和處理,如星球大戰

數位影片不僅僅用於電影製作。2000年以來,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數位電視,包括高解析度電視逐漸普及起來。在窄頻應用方面,應用於行動電話的影像通訊,和商用的視訊電話視訊會議都有了成熟的產品。在網際網路上的串流影像對等影像傳輸也都是新近的熱點。

有很多不同的數位影片編碼方法和檔案容器格式,支援不同大小、品質、解析度、色度精度和編碼功能的圖像編碼。請參見Category:影像編解碼器

到2005年為止,最高解析度的數位影片演示是33像素解析度,即7680 x 4320,影格率為每秒60訊框--被稱為UHDV,儘管僅僅是在特殊的實驗室環境下進行的,參見[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在1024 x 1024解析度下的最高的影格率達到了每秒1百萬訊框(當然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是在工業用高速攝錄影機達到的。

儲存格式

編碼方式

磁帶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