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撥號連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撥號連線(英語:Dial-up Internet access),或稱撥接上網,是指通過本地電話線經由數據機連接網際網路的上網方式。撥號連線普及於1990年代網路剛興起時;但後來因收費昂貴、速度慢,漸被寬頻ADSL連線取代,截止2005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中已有56%通過寬頻上網(資料來自國際通訊聯盟)。[1]

特點

撥號上網具有以下特徵。

  • 使用者可直接使用電話線撥號上網,無需額外拉線。
  • 撥號上網的通訊速度在類比線路下最高可以達到56kbps,在ISDN中能達到64kbps~128kbps。
  • 撥號上網時,電話公司和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通常都會分別收費。

連接形式

ISP和電話公司分別收費的模式

這種情況下,需要同時繳納電話費和網費。通過使用Telechose,可以節省固定電話電話費。在2000年代寬頻連結和定額行動電話網路流量普及後,雖然上述節省電話費的方法依然可以使用,但是除了極度輕量的使用者,撥號連線的價格基本沒有優勢。

提供商費用從量制(撥號完全從量制)

基本上,根據通訊的流逝時間,對電話公司的通訊(電話)費用和到ISP的連接費用兩者都被計量收費。一般ISP的基本費用是0元,如果不連接就不會產生請求。但是,除去需要ID管理費的情況。

提供者費用標準額制

費用分為連線費和電話費兩部分。提供商向使用者規定連線費的定額(如每月5小時等),超過該時間的使用按從量制收費;電話費則完全採用計量制。在1996年撥號上網的全盛時期,這種計費制度逐漸被ISP採用。然而,到了1999年,由於定額流量制的基礎費用下降,這種制度被逐漸放棄。

提供者費用定額制

提供商連接費用始終為定額,而電話費採用計量制。此制度自1997年下半年開始逐漸出現。不過,設定了準定額制的提供者提高當初的價格設定,差別化做著。經過ISDN的普及期,一般到下一個資料通訊完全定額制的開始為止。

數據機

56k 傳真數據機

當時技術不允許電話線上有不同的載波訊號,撥號上網依賴於音訊通訊。

數據機將從電腦中取得數字資料,將其調製成音訊訊號,並將其傳送到接收數據機,這種方式和與某人打電話相似。

接收數據機將類比噪聲訊號解調成數字資料,供電腦處理。而且在通話結束之前,使用者無法通過電話線與他人打電話。使用該技術的網際網路速度可降至21.6 kbit/s或更低。原因是線路狀況差、噪聲水平高等因素。因此,它通常被稱為21600症候群。

歷史

1979年,杜克大學畢業生湯姆·特魯斯科特和史蒂夫·貝洛文創立了撥接的早期前身,稱為USENET。USENET是一個基於UNIX的系統,它使用撥接上網通過電話數據機傳輸數據。[2]撥號網際網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通過諸如NSFNET連結大學這樣的公共提供商出現的。BBC於1989年通過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建立了網際網路接入系統。撥號最初於1992年由英國的Pipex和美國的Sprint提供商業化服務。在1990年代末引入商業寬頻之後,撥接在2000年代中期變得不那麼流行了,在其他形式不可用或成本太高的地方,例如在一些農村或偏遠地區,撥接仍然被使用。

圖片

一段撥號上網範例的通訊語音訊譜圖及各階段的分析說明

參考

  1. ^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TU. [2022-05-24] (美國英語). [失效連結]
  2. ^ Hauben, Michael; Hauben, Rhonda. Netizens: On the History and Impact of Usenet and the Internet 1st. Los Alamitos, CA: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7: 161–200 [25 February 2017]. ISBN 0-8186-770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