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8月25日) |
拔河(英語:Tug of war)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團隊角力運動,世界各地皆有拔河活動。在今日的各種運動會中,仍然不難看見有此項比賽活動。目前拔河運動可被區分傳統拔河及新式八人制拔河運動,傳統拔河為20-30人的活動,過去以祭祖等活動常出現;但新式八人制拔河則為近代較常推展的運動,體重分級、規則分明,更具公平性,競技性更高。目前八人制拔河運動被區分室內及室外,室外項目最初由歐洲發展[1][2],後來日本將室外帶回後研發了室內拔河運動,甚至被國際拔河總會採用,成為國際賽固定時間交錯舉辦室內及室外拔河的競賽。亞洲國家八人制拔河推展最普及為台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2015年12月,經韓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四國聯合推薦,拔河以「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的名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同時成為韓國的第18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4]。
歷史
中國大陸
根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云:「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5]。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中宗提倡此一運動[6],並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餘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7]。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光緒版《洮州廳志》「風俗」記載:「舊城民有拔河之戰。用長繩一條,聯小繩數十,幹百人挽兩頭,分朋牽扯之。」
唐代也稱為「牽道」,《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牽道者,大唐已南禮朗州人多樂作之。盡地作河。兩邊各有百人。或二百三百五百相對。以一條大繩。繩上復有子繩。繩頭著一木板方三寸長二尺五寸。兩頭繋繩。各樓人胸前向前。牽梚使過河。得度者爲勝。以賭當財物。買飮食共喫此物。」
唐朝拔河風氣盛行,唐景龍四年(710年)清明節,皇帝宮中舉行過一次拔河比賽,參加的人有宰相、駙馬與將軍,是史上較為盛大的拔河比賽,此清明節拔河的習俗流傳到今天。[8]唐玄宗(明皇)也喜歡拔河運動,拔河起源於襄楚之間的水軍健身運動,是人與船之間的拔河。[9]
山西省的民眾會在冬天利用天然的河湖結冰表面,以潑水融冰的方式製作冰場進行野外拔河活動。[10]
台灣
1979年開始台灣彰化鹿港的拔河比賽是在每年端午節進行,除了划龍舟以外也在溪水中置放浮筒綁繩結,繩子拉到相距67公尺的福鹿溪岸兩端,兩端各分別拉出五條繩子,兩岸人民每四人拉這五條繩子中的一條,所以兩岸分別各二十人共四十人進行拔河比賽,輸的一方會掉落入水。1990年因為溪岸都是土堤高低落差大影響拔河比賽的安全與公平,因此暫時停辦。在經過河岸整治後已經有水泥岸提,2018年起重新開始舉辦福鹿溪水兩岸的拔河比賽。[11][12][13]
韓國
15世紀的《東國輿地勝覽》《梧州淵章殿山高》《東國歲時記》等書籍記載了拔河在朝鮮半島的發展。
韓國傳統拔河的特點是,不僅是單純的拉繩行為,連製作繩子的過程也被視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繩子的方法是,把繩子編好,把十根繩子擰成一團,掛在模具上牢牢地擰緊。然後把繩子重新收集起來,做成更大的繩子。據說,根據地區不同,孩子們和青少年們還提前用事先做好的繩子玩耍。這個過程最快從拔河一個月前開始,因為不能獨自完成,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可以培養共同體的合作心。
據悉,根據地區不同,形成的繩子直徑為0.5米至1.4米,長度為40米至60米。因此,親手握著這條繩子進行拉繩比較困難,所以通常是抓住被稱為「벗줄、곁줄、동줄」的小繩子拉繩的遊戲。
過去的拔河大多在元宵節在農田和農田進行,從這一點來看,與農事有很大的關聯。另外,繩子也意味著降雨。而且拔河中使用的繩子的材料是葛根、參、稻草等,所以被贏過繩子的人拿走後用於農田肥料。
如果說韓國傳統拉鋸戰與其他國家的拉鋸戰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不以在短時間內決勝負為目的,所以短則半天,長則數天,悠閒地進行的行為。 一邊的力量似乎在膨脹,一邊調節對方的力量,與對方協調,通過拉拽、推搡等行為獲得快樂。因此,在決定最後勝負的瞬間之前,參與者們會中途休息,也會吃飯回來。
截至目前,韓國傳統拔河運動傳承至今的著名地區有忠清南道唐津市基地市拔河、江原道三陟市拔河、慶尚南道榮山拔河等。
國際比賽
台灣較著名的國際拔河比賽隊伍是由景美女中組成在2013年翻拍為電影<志氣>,後來因為人力缺乏,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景美女中合組隊伍參加國際比賽,原本主要以室內拔河為主的師大景美隊,在2016年瑞典舉辦的世界盃室外拔河錦標賽裡,奪得女子540公斤組錦標賽金牌。[14]
古高棉
柬埔寨的古高棉帝國時期於小吳哥內一個12世紀的石雕上刻有拔河的圖形。
運動項目
近代的新式拔河比賽中,較量的團隊每邊場上有八人,候補兩人,團隊的總體重不得超過參加組別的指定重量。雙方的人馬分別站在圓周約100厘米的繩索的兩端,面向對手。繩子正中標有中線,再於中線左右離開4米劃出標誌。繩子中線對齊地面劃好的一條直界線,比賽於一聲號令下開始。雙方團隊使勁往自己方向拉扯繩子,對手那邊的標誌超越了地面界線、又或者對手犯規多於兩次,即當勝出。這種遊戲除了主要依靠腿部力量外,也講求全身肌肉和整個團隊的配合,務求全隊人員共同協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型運動。
拔河運動在1900年第二屆法國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列為正式競賽項目,直至1920年停辦。目前拔河是世界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之一,並採用世界正式拔河比賽制度。國際拔河運動總會(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每半年舉辦由各國國家隊參加的世界錦標賽,分為室內及室外舉行。協會還同樣舉辦由俱樂部隊參加的類似的比賽。
其他
- 在琉球那霸(今屬日本沖繩縣)於10月9日舉行「那霸大綱引」的拔河活動中,繩子有200米長,40多噸重。
- 韓國忠清南道的機池市拔河
- 1997年臺灣曾發生臺北市拔河斷臂事件。
- Netflix原創韓劇《魷魚遊戲》第3項遊戲即為拔河
注釋
- ^ 景美女中拔河隊. 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景美拔河隊從九座世界盃冠軍中教我們的二十四件事. 春光出版. 29 January 2013: 60– [2018-07-13]. ISBN 978-986-5922-1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歐洲的拔河歷史接近兩百年
- ^ 商業周刊. 越不滿,越有力量: 你也做得到的47個強心故事. 商業周刊. 6 February 2015: 112– [2018-07-13]. ISBN 978-986-6032-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 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NESCO(英語)
- ^ 韓國拔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新聞網
- ^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4722-Z
- ^ 《新唐書·中宗記》載:「(景龍)三年(709年)二月已醜,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舊唐書》卷7《中宗》記載:「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資治通鑑》卷209記載,景龍三年(709年)二月二日,唐中宗登上宮城北面的玄武門樓,「與近侍觀宮女拔河」。
- ^ 《封氏聞見記》卷六
- ^ 中外節日禮儀大全. 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35– [2018-07-13]. GGKEY:DF43BYPB23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新新聞周報. 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山西省史志硏究院 (Taiyuan, Shanxi Sheng, China). 山西通志: 民俗方言志. 中華書局. 1997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蔡敦祺. 台灣風物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徐博東; 張默音. 台湾传统文化寻踪.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李文華. 真「拔河」無誤!隔岸較勁輸的直接落水. 彰化: 民視新聞. 2018-06-17 [201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中文(臺灣)).
- ^ 王彩鸝、黃兆璽、胡世澤著. 翻轉,師大. Showwe Information Co Ltd. 30 March 2018: 104– [2018-07-14]. ISBN 978-986-95667-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