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爾夫·納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爾夫·納德
Ralph Nader
納德攝於2007年
出生 (1934-02-27) 1934年2月27日90歲)
 美國康乃狄克州溫特斯德
教育程度普林斯頓大學 A.B.
哈佛大學 LL.B.
職業
政黨美國綠黨(1996-2000)
美國改革黨(2004)
無黨籍(-2008)
信仰安提阿正教會
獎項
網站www.votenader.org
軍事生涯
效命 美國
軍種 美國陸軍
服役年份1959年
簽名

拉爾夫·納德(英語:Ralph Nader,1934年2月27日)是美國的一位律師作家演說家政治人物

他曾專注於研究高風險的汽車設計,並指出該些設計導致車禍及有關死亡人數增加。[1] 其中主要的車型包括雪佛蘭Corvair和福特Pinto[2] 他也被認為幫助喬治·沃克·布希當選為美國總統。[3]

政治生涯

納德以綠黨參選人身份參加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還以獨立參選人身份參選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其關切的領域有消費者保護人權環境民主政府[4]

相關

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納德的角色備受爭議,當時他在佛羅里達州取得九萬多票,導致兩黨候選人得票接近引發長達一個月的計票風波,他被認為搶走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艾爾·高爾的選票,導致高爾最終僅以537票輸掉大選,民主黨人士長期以來指責,在最富爭議性的佛羅里達州,小布什僅勝高爾537票,而納德在佛州獲得了97,000多票。如果納德當年不參選,只要其中1%的選民轉投給高爾,那高爾就當選總統了。[5][6]

他在2008年宣布再度參選總統後,當時民主黨的候選人歐巴馬和希拉蕊認為這有些衝擊,歐巴馬還說納德分不清高爾和布什,自2000年參選到現在已經八年了,選民應該知道納德根本不知所云。共和黨的候選人哈克比則表示歡迎加入,認為可能吸走民主黨的選票。面對民主黨候選人的冷淡反應,納德不以為意,認為他們將他視為二等公民,他認為共和黨政府如此爛的政績下,如果這次民主黨候選人無法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民主黨應該關門。面對民主黨指責他是高爾落選的幫凶,納德在2000年曾表示,民主黨人的說法很可恥。民主黨不自行檢討為何選民投票給他,還怪他給選民提供除了兩黨以外的第三個選擇。他當時強調,如果高爾這麼優秀,為何在自己的家鄉田納西州都會輸給布什。[7]

引用

  1. ^ Ralph Nader | Biography, Unsafe at Any Speed, & Fac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September 29, 2023 [September 30,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英語). 
  2. ^ Ralph Nader's new museum is a monument to beating corporations in the courtroom. October 28, 2015 [202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0). 
  3. ^ The Top 100: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 Atlantic Monthly: 62. December 2006. 
  4. ^ Seth Gitell "The Green Party gets serious" The Providence Phoenix June 29, 2000網際網路檔案館的[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05133019/http://www.providencephoenix.com/archive/features/00/06/29/GREEN.html 存檔,存檔日期2013年9月5日,.
  5. ^ Kuhn, David Paul. Nader to Crash Dems' Party?. CBS News. 27 July 2004 [202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6. ^ Burden, Barry C. Ralph Nader's Campaign Strategy in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September 2005, 33 (5): 672–699. ISSN 1532-673X. doi:10.1177/1532673x04272431. 
  7. ^ 知名消费者权益人士拉尔夫·纳德宣布参选美国总统.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