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技術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技術哲學
哲學分支領域
上級分類哲學 編輯
話題方面技術 編輯

技術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是哲學的一大分支,研究技術的本質和它的社會效益。

技術哲學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學的開端,古希臘人關於技術(英語:technology古希臘語詞根:techne)有過一些討論。[1]「技術哲學」一詞的使用則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時德國出生的哲學家和地理學家恩斯特·卡普,他的作品《技術哲學原理》(德語: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2][3]

歷史

古希臘哲學

西方術語「技術」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中的「技藝英語techne」(τέχνη),其含義是知識的藝術或技巧。同樣,當今對於技術的哲學觀點,也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的根源。

古希臘哲學中,對於技藝的觀點是這樣的:技藝來源於對自然的摹仿(例如,編織的技藝來源於觀看蜘蛛)。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德謨克里特支持這樣的觀點。[1] 亞里斯多德在它的著作《物理學》中也同意經常出現摹仿的情況,但是他認為,技藝可以超越自然,完成「自然不能達到的終點」。[4] 亞里斯多德還論證,自然(physis)和技藝在本體論上可以區分,因為自然的東西其產生與運動都有內在的原則支配,也有目的論的最終原因。然而,技藝是由外部的原因以及外部的目的造成。[5]自然事物爭取某些結果,從而繁衍生息;然而技藝卻不會這樣。在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中,世界被描述為是神聖造物主(巨匠造物主)的創造物,用永恆的樣式製作,正如巧匠用藍圖製作事物一樣。還有,柏拉圖認為在法律篇中論證,工匠應當模仿巨匠造物主。

中世紀到19世紀

弗朗西斯·培根

羅馬帝國時代和古典時代後期(late antiquity),有很多著作諸如《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前1世紀)、阿格里科拉的《坤輿格致》(1556)等等。中世紀經院哲學普遍支持傳統中對於技術的觀念,認為是對自然的摹仿。文藝復興時期,弗蘭西斯·培根成為了社會上第一個反映技術影響力的作家。在他的烏托邦著作《新亞特蘭蒂斯英語New Atlantis》(1627)中,培根闡述了他這樣一個樂觀的世界觀,虛構了薩洛門的房子英語Salomon's House,用自然哲學和技術去擴展人對自然的能力(power),從而構建更好的社會,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等等。

19世紀

德國哲學家和地理學家恩斯特·卡普,在1877年發表了作品《科技哲學原理》(德語: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3]卡普深深地被黑格爾影響,認為技藝是人類感官的投射。在歐洲語境下,卡普是技術哲學的奠基人。

另外,19世紀也有很多唯物主義立場,後來到20世紀時十分流行。

20世紀至今

20世紀傑出的技術哲學家,對當代技術產生了重要影響。舉例來說,有約翰·杜威馬丁·海德格爾赫伯特·馬爾庫塞君特·安德斯漢娜·阿倫特。他們都意識到,技術對於當代生活來說是核心的東西。但是海德格爾、安德斯[6]、阿倫特[7]和馬爾庫塞他們四人,相比杜威來說是喜憂參半和批判的。海德格爾的問題是科技的隱藏本質,他的主要作品可參見《關於技術的問題英語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當代對科技感興趣的哲學家,還包括:尚·布希亞Albert Borgmann英語Albert BorgmannAndrew Feenberg英語Andrew Feenberg蘭登·溫納唐娜·哈拉維Avital Ronell英語Avital RonellBrian Holmes英語Brian HolmesDon Ihde英語Don Ihde布魯諾·拉圖爾Paul Levinson英語Paul LevinsonErnesto Mayz Vallenilla英語Ernesto Mayz VallenillaCarl Mitcham英語Carl MitchamLeo Marx英語Leo Marx西蒙東劉易斯·芒福德雅克·埃呂爾貝爾納·斯蒂格勒保羅·維希留Günter Ropohl英語Günter RopohlNicole C. Karafyllis英語Nicole C. Karafyllis理查·桑內特Álvaro Vieira Pinto葡萄牙語Álvaro Vieira Pinto,以及George Grant英語George Grant (philosopher)

Technology and neutrality

技術決定論 is the idea that "features of technology [determine] its use and the role of a progressive society was to adapt to [and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change."[8] The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would be social determinism which looks upon society being at faul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9] of technologies. Lelia Green英語Lelia Green used recent gun massacres such as the Port Arthur Massacre and the 鄧伯蘭完全中學校園大屠殺 to selectively show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社會決定論. According to Green, a technology can be thought of as a neutral entity only when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issues circulating the specific technology are removed. It will be then visible to us that there lies a relationship of social groups and power provided through the possession of technologies.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Franssen, Maarten; Lokhorst, Gert-Jan; van de Poel, Ibo; Zalta, Edward N., E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 Spring 2010 [May 1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2. ^ Marquit, Erwi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1995 [25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October 2015).  Section 2, paragraph 10. Published in vol. 13 of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hysics (entry 「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pp. 417–29. VCH Publishers, Weinheim, Germany, 1995.
  3. ^ 3.0 3.1 * Ernst Kapp英語Ernst Kapp: 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 Zur Entstehungsgeschichte der Cultur aus neuen Gesichtspunkten (Braunschweig/Brunswick 1877, Reprint Düsseldorf 1978, Engl. Translation Chicago 1978).
  4. ^ Aristotle, Physics II.8, 199a15
  5. ^ Aristotle, Physics II
  6. ^ # The Outdatedness of Human Beings 1. On the Soul in the Era of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1956 # The Outdatedness of Human Beings 2. On the Destruction of Life in the Era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7. ^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958.
  8. ^ Green, Lelia. Technoculture. Crows Nest,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1: 2. 
  9. ^ Green, Lelia. Technoculture. Crows Nest,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1: 3. 

推薦閱讀

書籍
論文

外部連結

期刊

網址

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