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
戴逸 | |
---|---|
本名 | 戴秉衡 |
性別 | 男 |
出生 | 中國江蘇省滬海道常熟縣 | 1926年9月10日
逝世 | 2024年1月24日 中國北京市 | (97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籍貫 | 江蘇常熟 |
民族 | 漢族 |
語言 | 漢語 |
職業 | 歷史學家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1954年-2024年) |
信仰 | 無 |
兒女 | 戴瑋、戴寅(子) |
父母 | 戴良耜(父) |
學術工作 | |
主要領域 | 中國歷史、清史、中國近代史 |
著名作品 |
戴逸(1926年9月10日—2024年1月24日),原名秉衡,齋號借來齋[1],江蘇常熟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清史與中國近代史之研究,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及《清史》總纂者。
生平
戴逸原名戴秉衡,出身江蘇常熟的官僚家庭,父親最早是私塾先生,在抗戰前出任常熟縣財政局長,喜愛結交文人墨客,戴家就在古籍藏書樓鐵琴銅劍樓對面。戴秉衡小時候喜歡小人書和各種說書、戲曲而不喜歡讀書,小學成績勉強畢業,因為考不上初中而到商店當學徒,同年因七七事變爆發,全家遷至上海租界避難,次年在租界內的蘇州中學讀初中。戴秉衡一開始成績不佳,作為備取生錄取,後來受同學影響成為優等生。高一時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英美所屬的上海孤島,戴秉衡不得不回到家鄉常熟就讀常熟中學(今常熟市孝友中學)。1944年,考入汪精衛政權所屬的上海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系。1945年日本投降後,西遷院校於1946年遷回,當時北京大學在上海交大設置考場,戴秉衡旋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2][3]
戴秉衡考入北大後不久,沈崇事件曝光,其隨即參加其後的學生遊行,並在次年成為北大學生自治會理事,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民主青年同盟。1948年5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方面找到戴秉衡希望將其發展為黨員,戴秉衡欣然同意。8月19日,國府下令逮捕北平11所高校參加學運的學生領導人,戴秉衡因此被捕,受到特種刑事法庭接受審訊,因胡適寫信得到保釋,恢復自由後即逃至中共解放區,從此易名戴逸以紀念這次逃亡。[4][5]戴逸在北京大學主要致力於學生運動,來到解放區中他在河北正定的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接受了數個月的政治學習,隨後進入中共黨史專家胡華組織的一部政治研究室革命史組,攻讀碩士學位。北平易幟後,華北大學也在1949年初入駐北平,戴逸因此回到北平。1950年,戴逸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6][7]
1951年戴逸出版自己的處女作章回體小說《中國抗戰史演義》,向社會普及抗戰的歷史,出版後銷量很好。1952年調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史組,負責研究生授課和編撰《中國近代史稿》。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晉升副教授併兼任吳玉章校長的學術秘書,協助回憶錄撰寫。1958年出版學術處女作《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卷,但後續幾卷因為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一直拖延。1959年參加全國群英會,並出任吳晗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編委嗎,並參與吳晗支持的清史編纂工作。1960年赴越南綜合大學授課,獲胡志明勳章。1967年文革爆發之後,戴逸因為其1964年主筆的《論「清官」》被指控為封建地主階級辯護,是調和主義、折中主義的大毒草,1966年中宣部委託戴逸等人寫《〈海瑞罷官〉代表一種什麼社會思潮?》,結果被指控是為了搶奪「文化大革命」的旗幟而寫的假批判文章。戴逸在文革期間被關入牛棚,下放五七幹校養豬,1973年回到北京。由於當時人大已經解散,原人大中國史教研室劃歸北京師範大學,在此基礎上成立北師大清史研究小組。1978年人大復校後成立清史研究所,戴逸出任所長。[8][7]
長期以來,戴逸都一直呼籲國家編撰清史。戴逸是1965年中宣部籌建的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之一。1969年為應對珍寶島衝突的外交斡旋,戴逸受命研究中國邊疆史,並出版有出版《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本書也是後來中俄邊界談判的參考。1980年代初戴逸7年時間主編《簡明清史》,此後研究志趣轉向中國邊疆史和18世紀中國,帶領清史研究所完成《清史編年》和《清代人物傳稿》等項目。2000年12月,戴逸在接受《瞭望》雜誌社採訪時候呼籲官修清史,這也是1949年以來第5次官修清史動議,隨後這一動議由李文海、王曉秋提交到2001年兩會。戴逸邀請季羨林等學者參與清史討論,並組織清史研究所起草工作方案。最終,經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李嵐清4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在2002年正式起動,戴逸本人出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9][8][7]2018年2月,《清史》三稿基本完成並進入審閱階段。[5]2019年10月28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圖書館戴逸學術館在常熟市圖書館南之石梅廣場開館,館藏戴逸的萬餘冊藏書,展出「戴逸與清史纂修工程」展示我國清史修纂的過程、成果,戴逸的學術人生與在清史纂修過程中的貢獻與成就,並面向公眾免費開放。[10]
2024年1月24日,戴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11]。其主編的《清史》或因政治原因,在他生前始終未獲出版。[12]
社會兼職
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史學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會會長[13][14]、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國務院學科評論組成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8]。
獎項榮譽
曾獲得越南胡志明勳章(1960年)、吳玉章科研獎(1985年),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86年),國家五個一工程獎(1994年),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1994年),北京市社科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1995年)等榮譽和獎勵[15]。
參考文獻
- ^ 成崇德. 启动清史编纂二三事——忆戴逸先生. 曲阜師範大學孔府檔案研究中心. 2018-11-14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 ^ 戴逸口述; 於曉靜整理. 清史人生——戴逸先生访谈. 北京文史. 2011, (1)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9).
- ^ 戴逸. 我走上了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中華讀書報. 2007-09-12.
- ^ 周文福. 历史学家戴逸——清史研究第一人. 名人傳記. 2007, (2)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 ^ 5.0 5.1 清史泰斗戴逸先生,永远离开了. 中國人民大學微信公眾號. 2024-01-25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9) –透過中國青年在線.
- ^ 大家丛书——戴逸. 商務印書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 ^ 7.0 7.1 7.2 戴逸. 戴逸自述:我的学术生涯. 澎湃新聞. 2018-11-12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9).
- ^ 8.0 8.1 8.2 李俊蘭. 戴逸:清史人生. 北京青年報. 2008-07-08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馬大正. 戴逸与清史纂修. 光明日報. 2021-12-03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8).
- ^ 常熟:文化传承 成熟质地.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澎湃新聞. 清史大家戴逸逝世,曾以“勤、苦、乐、迷”总结为学之道. 2024-01-24 [202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 ^ 廖士鋒. 主持官修清史20年沒等到出版...大陸清史泰斗戴逸逝世. 經濟日報. 2024-01-26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 ^ 本刊特約記者. 清史人生——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 百年潮. 2008, (01): 4–9 [2022-01-22]. ISSN 1007-4295. 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8.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中国史学会大事记(1949-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3-11-05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中文).
- ^ 戴逸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參見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由主席團共同擔任 |
中國史學會會長 1988年7月-1998年9月 |
繼任: 金沖及 |
新頭銜 |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2002年12月- |
現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