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寺石窟
34°41′11″N 107°49′48″E / 34.68639°N 107.83000°E
慈善寺石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陝西省麟遊縣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隋、唐 |
編號 | 第五批第467項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慈善寺石窟是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城東約5千米處的佛教石窟寺,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善寺石窟始鑿於隋仁壽年間,大部分石窟為隋唐時期開鑿。石窟位於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則多為窟龕,兩處共有十二個洞窟、六座佛龕、四十七尊造像。[1]
石窟
現存石窟分布於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而南崖窟龕較多。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馬蹄形,窟內佛像體量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室出資所刻,高5.5米,極為珍貴。南崖上有九個摩崖造像龕,內鑿佛像,體量較小。
慈善寺石窟為隋唐兩朝皇帝到麟遊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隋朝之後慈善寺石窟作為唐代首個皇家寺院,從唐高宗永輝四年(653年)和武則天時期續鑿,並對過去的廟堂繼續擴修。 據史料記載,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建佛堂開光之日,就有靈光映現,並繞梁三圈。四日後,六月九日,天降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缽奉給皇帝御覽。慈善寺崖壁間的石佛像,工巧妙絕,是唐永輝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到大水毀壞,後多次修復。現存南北兩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佛像豐滿圓潤,刀法洗鍊,不僅代表了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藝術,也是同時期佛造像的最高藝術水平。它的建築和雕刻樣式曾是當時建造石窟的範本,因而保存下來的洞窟建築也十分珍貴。 [2]
參考文獻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46. ISBN 7-5010-1525-2.
- ^ 寶雞市政府網. 麟游 祈福慈善寺. 寶雞市人民政府 (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