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愛德華·馬內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德華·馬內
Édouard Manet
出生Édouard Manet
(1832-01-23)1832年1月23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逝世1883年4月30日(1883歲—04—30)(51歲)
法國巴黎
國籍 法國
知名於繪畫
知名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女神遊樂廳的吧檯
奧林比亞
運動印象派

愛德華·馬內(法語:Édouard Manet法語發音:[edwaʁ manɛ];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出生在法國巴黎寫實派印象派之父。

馬內的畫風乍看之下應該屬於古典的寫實派畫風,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但馬內之所以也被歸為印象派畫家的原因,在於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要畫戰爭,就畫衝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馬內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並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

經歷

早期

1832年1月23日馬內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富裕家庭。他母親的教父為瑞典王儲查爾斯伯爵。父親為巴黎法官。他的舅舅鼓勵他從事繪畫,常帶年輕馬內到羅浮宮[1]。 1845年,在舅舅的建議下,馬內參加一個特殊的繪畫課程,他在那裡遇見了安東寧·普魯斯特,後來的法國美術部長,成為終身朋友。

在1848年,在其父親的建議下,他乘上一個訓練船去里約熱內盧。參加兩次加入海軍的考試,均未通過[2]。他的父親勉強同意馬內的意願,追求藝術教育。

草地上的午餐

從1850年至1856年,馬內隨學術派畫家,擅長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托馬·庫蒂爾接受正規的繪畫教育。在空閒的時候,他在羅浮宮模仿古代藝術大師的古典畫派作品。 從1853年至1856年開始建立他的旅行經驗,曾經拜訪了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在那個時期,他接受了荷蘭畫家弗朗斯·哈爾斯,西班牙藝術家迭戈·委拉斯開茲弗朗西斯科·戈雅的影響。因在雨果勾提葉等浪漫派文學大師影響下,西班牙風格在法國流行起來。波特萊爾並在文藝評論中指西班牙和寫實主義實爲一體,而年輕的馬內則認爲古伊比利亞黃金時代與學院派宣揚的義大利古典模式背道而馳。自西班牙回來後,馬內在1865年9月對友人澤卡利·亞斯楚克英語Zacharie Astruc說:「這趟西班牙之旅,令我發現最具價値的畫家——維拉斯蓋茲。我毫不驚訝在他畫中找到自己的繪畫理想,給我許多自信與希望。」[3]

1856年,他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風格在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鬆散的筆觸,簡化的細節,並抑制過渡色調。採用當時現實主義畫派居斯塔夫·庫爾貝的風格,他畫了《飲酒者》( 1858年至1859年)以及當代主題如乞丐,演唱者,吉普賽人,咖啡館裡的人們,及鬥牛。除了最初幾年,他很少畫宗教,神話傳說,及歷史主題。

生活和時代

貝爾特·摩里索,1872年

1860年代,這是馬內創造出他經典作品的一個時期,他恐怕是第一位以落選者沙龍大大出名的畫家,在接受大眾兩極化評論的同時,馬內仍繼續繪畫,除了畫了相當多的知名人士之外,也畫巴黎小酒館,靜物等比較普通的主題。1870年代,這個時期關於馬內的紀錄並不多,有一說法是他備受兩極的評論困擾,因此畫作並不多。

相對與學院派的完美而細膩的畫風,馬內的粗獷的畫風格與攝影式的燈光利用,當時被視為很現代的,對馬內複製或用作源材料的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是一個挑戰。他的作品被認為是"早期現代",部份原因是利用黑色鉤畫出人物的輪廓,由以引起對畫面表面的注意及油墨的質量。

馬內與印象派畫家埃德加·德加克勞德·莫奈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阿爾弗雷德·西斯萊保羅·塞尚,及卡米耶·畢沙羅成了朋友。通過女畫家貝爾特·摩里索使他成這個畫家圈子的成員,並被請參加他們的活動。摩里索是著名畫家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的後代[4]。她的畫自1864年起被巴黎沙龍接受後,繼續參展了十年[5]

馬內與摩里索在1868年成了朋友和同事。她說服馬內嘗試"室外畫" (En plein air)[6]。在1874年,摩里索嫁給馬內的弟弟。

另一方面,馬內又不像印象派的核心成員,他認為現代藝術家應設法在巴黎沙龍展覽他們的作品,而不主張獨立的展覽。當馬內被排除在1867年的巴黎沙龍國際展覽時, 他成立了自己的展覽。他母親擔心他會浪費他的所有財產承擔該耗資巨大的項目。而展覽沒有得到好評。這也給他提供了第一次接觸印象派畫家(包括德加)的機會。 雖然他自己的作品受印象派的影響,他卻拒絕參與印象派的畫展,一是他不希望被看作是印象派的代表,一是他更希望參與巴黎沙龍的畫展。

馬內受印象派的影響,尤其是莫內和摩里索,如馬內使用較輕亮的色彩。但他保留著與他們的不同而使用黑色。儘管他畫了大量的室外畫,但他更注重他認為重要的室內畫。

《娜娜》,1877年

雖然藝術評論家拒絕馬內,馬內的朋友左拉總是公開在媒體支持他。文學家斯特凡·馬拉梅夏爾·波德萊爾總是激勵他。馬內也為他們每人繪製肖像。

女性

普魯斯特是馬內自童年起的朋友,對馬內的性格性情瞭如指掌。據他的說法,馬內喜歡女人[7]。十分自然地,馬內的繪畫中充滿了描繪女性作品。他的模特不限於多利安·莫涵和他的妻子蘇珊娜·里郝夫。在繪畫《白蘭地》(La Prune) 中,馬內用女演員埃倫·安德雷顯示主人公滿足的,憂鬱的夢幻。

與《奧林比亞》中顯示的一樣,馬內毫無掩飾地描繪交際花或"動物"的生活。其中最有名的是《娜娜》(1877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以女演員海里艾特·郝瑟爾為模特,光線明亮與嚴肅沉重的《奧林比亞》相異。另一種解釋認為,馬內受左拉的小說《小酒店》的啟發,娜娜,一個尚未出場的女孩,正是梳妝的景象[8] 。當然該畫也被1877年的巴黎沙龍拒之門外。

咖啡館的場景

女神遊樂廳的吧檯,1881-1882年

馬內的咖啡館的場景是對十九世紀巴黎社會生活的觀察。他描繪了人們喝啤酒,聽音樂,調情,閱讀,或等待。這些繪畫許多是基於現場寫生。他經常前往羅什舒阿爾特大街的雷什奧芬啤酒屋,他的1878年所作《在咖啡館》(Au Café)即其於此咖啡館。幾個人在酒吧,一女子面對著觀眾,其他人則等待被招待。這種鬆散的描寫風格參照了哈爾斯和委拉斯開茲的風格。但這些畫捕捉了巴黎人夜生活的情緒和感覺。這些畫是波希米亞人,城市的工作者,以及一些資產階級的生活快照。

在《咖啡廳演唱會的角落》,一名男子在抽菸,而他身後一女招待提供飲料。在《喝啤酒者》中,一名女子正在一個朋友的陪伴下欣賞啤酒。在《咖啡廳演唱會》,顯示了一成熟的紳士坐在酒吧,而女招待站在其身後喝她的飲料。在《女招待》中,女招待停頓了一下,前面的顧客正在吸菸,而背景中的一名芭蕾舞者,伸展手臂,即將旋轉起舞。

社交活動

《隆尚賽馬》, 1864年

馬內的作品也畫上層社會享受正式的社交活動。在繪畫《歌劇院的化妝舞會》中,馬內生動地描繪了一群人正在享受著聚會。戴頂帽穿黑色西裝的男人站在一起,與戴面具和聚會服裝的婦女交談。他還把他的朋友們的肖像包括在該畫中。

馬內描繪其他受歡迎的活動。《隆尚賽馬》,以不尋常的角度顯了賽馬疾步飛駛朝向觀眾的情景。在《滑冰》中馬內顯示了一穿戴整齊的女子在前面,而另外一些滑冰者在她的背後。他的畫總是一種顯示主題後面活躍的城市生活延續的感覺。

在《國際展覽之觀》中,戰士們鬆了口氣,有坐有站,富有的夫婦在交談。有園丁,有男孩與狗,一婦女騎在馬上。是巴黎人的階級和年齡的縮影。

戰爭

處決馬西米連諾皇帝

馬內對現代生活的反應包括專門描繪戰爭的作品。這些主題可視為歷史畫[9]。1864年的油畫《奇爾沙治和阿拉巴馬的戰鬥》,描繪了美國內戰時發生過法國海岸的海戰,馬內可能目睹了當時的戰爭。

在法國干預墨西哥的1867年至1869年間馬內畫三種版本的《處決馬西米連諾皇帝》,當時的廣為關注的法國外交和國內政策一個事件[9]。 其主題是墨西哥行刑隊處決由拿破崙三世扶植的哈布斯堡皇帝。無論是油畫,還是石版畫該主題在法國是不准顯示的[9]

普法戰爭後,馬內參加了巴黎公社起義並當選為公社藝術家聯盟委員,他在起義失敗後曾經創作了一幅反映當時的法國凡爾賽政府大規模屠殺公社起義者的作品以示譴責。

巴黎

馬內描繪了許多巴黎街道場景。在他的作品《插滿旗幟的蒙尼耶街》中,紅,白,藍三角旗覆蓋街道兩旁的建築物。而在《蒙尼耶街與修路者》中,馬內再次描繪同一條街,修路者修補街道,而人們和馬匹穿梭而去。

《鐵路》(1872年) (現藏於美國國家藝廊) 描繪了十九世紀末期巴黎的城市景觀。用他最喜愛的模特維多利安·莫涵,她坐在一個鐵柵欄門面前,在她的膝蓋上有一沉睡的小狗和一本打開的書。一小女孩背對畫家,看著一列火車在下面通過。馬內沒有選擇傳統的自然背景做為室外場景,而選擇鐵柵欄延伸至整個畫布。火車的唯一證據,是其白色的蒸氣。遠處可以看到高樓。這種安排把前景壓縮成為一個狹隘的焦點,放棄了傳統的深空感。

晚期

馬內晚期的重要作品《女神遊樂廳的吧檯》完成後,於1882年被展覽在巴黎沙龍。

1875年,馬內為愛倫·坡的法國版的《烏鴉》做版畫[10]。該詩由馬拉梅翻譯成法語。

1881年,在他的朋友普魯斯特的壓力下,法國政府頒授馬內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私人生活

位於巴黎帕西公墓的馬內墓

1863年馬內與蘇珊娜·里郝夫結婚。蘇珊娜·里郝夫是一荷蘭出生的鋼琴老師,受僱於馬內的父親教馬內和他弟弟鋼琴。她可能是馬內父親的情婦。1852年蘇珊娜·里郝夫生了一個非婚生子萊昂·里郝夫。

馬內的父親去世後,馬內與蘇珊娜·里郝夫結婚。當時11歲的萊昂的父親可能是馬內或馬內的父親。萊昂常常為馬內做模特。最著名的是《佩劍男童》(1861年),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他也出現在《陽台》的背景中[11]

死亡

1883年,馬內死於梅毒風濕病。這種疾病導致疼痛和局部癱瘓。 他的左腳因為壞疽截肢,手術11天後去世,年僅51歲。1883年,馬內被埋葬在巴黎的帕西墓地。

近幾年,他的畫十分搶手。如他的《插滿旗幟的蒙尼耶街》賣了超過2600萬美元[12]

重要作品

參考資料

  1. ^ Ross King. The Judgment of Paris: The Revolutionary Decade that Gave the World Impressionism. New York: Waller & Company, 2006 ISBN 0802714668.
  2. ^ Édouard Manet,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8-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3. ^ Cachin, Françoise. 第二章:波特萊爾與西班牙—「我在西班牙的最愛」. 《馬內:「我畫我看到的!」》. 發現之旅. 53. 李瑞媛/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1年7月16日: 第29–31頁 [2018年10月18日]. ISBN 978-957-13-342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18日) (中文(臺灣)). 
  4. ^ Higonnet, Anne (1995). Berthe Moriso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20156-6
  5. ^ Denvir, B. (2000). The Chronicle of Impressionism: An Intimate DIary of the Lives and World of the Great Artists. London: Thames & Hudson. OCLC 43339405
  6. ^ Paul van Rensburg on 印象派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7-07.
  7. ^ A. Proust, Édouard Manet, Souvenirs, La Revue blanche, février-mai 1897
  8. ^ E. Zola, L'Assommoir, Ch. XI
  9. ^ 9.0 9.1 9.2 Krell, Alan, Manet and the Painters of Contemporary Life, page 83. Thames and Hudson, 1996.
  10. ^ The Digital Collection o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08-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11. ^ Mauner, G. L., & Loyrette, H. (2000). Manet: the still-life paintings. New York: H.N. Abram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rts. ISBN 0810943913
  12. ^ Getty Museum Buys a Manet for a Record Price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