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亞 (行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聆聽這篇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星大碰撞
特亞星動畫,形成於地球拉格朗日點L4,然後朝碰撞點移動。動畫僅顯示一年,所以地球看似不動。

特亞英語Theia/θə/)是天文學上假設早期太陽系曾存在於地球軌道上的一顆遠古矮行星,估測位於地球-太陽系統的拉格朗日點,其直徑約6,000公里(3,700英里)——差不多跟火星一樣大,屬於行星質量級別地球特洛伊。根據大碰撞說,約45億3300萬年前[1],特亞偏離其原位置並最終與早期地球發生相撞,兩顆星球熔為一體形成現今的地球;而早期地球的一部分地函地殼被撞擊撕裂分離並彈射到穩定的繞地軌道,最後重新吸積形成月球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來自阿波羅任務12、15和17號的岩石的最新分析研究表明,特亞不是與地球擦撞,而是與地球正面碰撞[2]。該撞擊理論認為特亞的碎片圍繞地球聚集形成了早期的月球。部分科學家認為,被拋入軌道的撞擊物質形成兩個月亮[3][4],後來才融合成一個。特亞理論也解釋了為何地核佔地球比例這麼大,因為根據假說,特亞的內核和地球的內核後來融合為一體[5]。根據《科學》刊登的論文,地球的來自於特亞[6]

軌道

根據理論,特亞的軌道位於地球–太陽之間的L4或L5。它在此軌道不斷的茁壯,形成與火星差不多的大小。然而,金星的引力攝動,最終使它與地球相撞而消亡[7]

命名

特亞是一位泰坦女神的名字,根據希臘神話,她是月亮女神塞勒涅的母親,符合特亞創造月球的理論[8]

奧菲斯是曾經使用過的名字,但現在已經不用。

碰撞

根據大碰撞理論,特亞環繞太陽的軌道可能靠近原生地球軌道,或是太陽與地球的拉格朗日點的附近(即L4或L5),但是因為被木星金星的引力攝動,偏離其航道,最終與地球相撞。

原本科學家認為,特亞是跟地球擦撞[9],並與因擦撞產生的碎片組合成月球的[3]

而根據最近的資料,認為特亞與地球發生正面碰撞,兩個星球全毀,形成在火星金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然後再各自組合成地球和月球。

2016年1月29日,學術權威雜誌《科學》的文章指出,此撞擊是正面相撞,因為地球和月球上同時含有成分極為相似的物質,而且這些物質都是來自「特亞」[10][11]

月球形成假說

根據現代天文學,至少有五種月球起源的假說:

  1. 分裂說:從原始的地球分裂出月球。
  2. 捕獲說:地球吸引外來的星體形成月球(因為大多數行星的小衛星都是被捕獲的);
  3. 共源說:地球和月球形成於同一個原行星盤吸積
  4. 碰撞說:與特亞相撞而形成月球。
  5. 月球空心說:月球其實是一種人造物,並且其中心是中空的。此假說源於阿波羅12號的一次月球艙砸向月球地表時,月面地震儀所偵測到長達一個小時的月震震波,若月球是實心的,撞擊時不可能有這麼久的震波響應。

根據阿波羅太空人取回的月球岩石,因為其成分與地殼非常相似,因此,可能是從地球上拋射出去的[2][12][1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The Theia Hypothesis: New Evidence Emerges that Earth and Moon Were Once the Same. The Daily Galaxy. 2007-07-05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0). 
  2. ^ 2.0 2.1 Nace, Trevor. New Evidence For 4.5 Billion Year Old Impact That Formed Our Moon. Forbes.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英語). 
  3. ^ 3.0 3.1 Jutzi, M.; Asphaug, E. Forming the lunar farside highlands by accretion of a companion moon. Nature. 2011-08, 476 (7358): 69–72 [2022-04-08]. Bibcode:2011Natur.476...69J.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102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英語). 
  4. ^ "Faceoff! The Moon's oddly different sides", Astronomy, August 2014, 44-49.
  5. ^ A New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the Moon.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 
  6. ^ 研究:地球水资源来自行星“忒伊亚”. 人民網. 2016-01-29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7. ^ STEREO Hunts for Remains of an Ancient Planet near Earth. NASA. 2009-04-09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8. ^ 同位素資料支持月球大撞擊起源理論. [2016-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9. ^ Reufer, Andreas; Meier, Matthias M.M.; Benz, Willy; Wieler, Rainer. A hit-and-run giant impact scenario. Icarus. 2012-09, 221 (1): 296–299 [2022-04-08]. doi:10.1016/j.icarus.2012.07.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5) (英語). 
  10. ^ 研究:地球水資源來自跟特亞行星相撞 更撞出了月球. ETtoday新聞雲.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中文(繁體)). 
  11. ^ Wolpert, Stuart. Moon was produced by a head-on collision between Earth and a forming planet. UCLA newsroom. UCLA. January 28, 2016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12. ^ Herwartz, Daniel; Pack, Andreas; Friedrichs, Bjarne; Bischoff, Addi. Identification of the giant impactor Theia in lunar rocks. Science. 2014-06-06, 344 (6188): 1146–1150 [2022-04-08]. ISSN 0036-8075. PMID 24904162. doi:10.1126/science.125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0) (英語). 
  13. ^ Meier, M.M.M.; Reufer, A.; Wieler, R. On th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Theia: Constraints from new models of the Giant Impact. Icarus. 2014-11, 242: 316–328 [2022-04-08]. doi:10.1016/j.icarus.2014.08.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