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為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為先(1910年—1977年),瀋陽虎石台大古城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東北情報組織創建人。[1]

生平

1931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1932年12月經於炳然介紹加入英國共產黨,是「英共漢語小組」成員(還有蒲子政、何松亭、原政亭、於炳然、王北辰、陳玉麟、陳洪海、侯雨民、涂長望、喬辛煐、楊亦周、楊秀峰、鍾殊漪等),參與創辦「旅英華僑反帝大同盟」。1934年4月受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秘書廖煥星邀請赴莫斯科參加五一節活動,並在蘇聯各地參觀學習。1934年底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費留學生何松亭回中國東北需尋找地方黨組織從事地下情報工作,但因未能接通組織關係,1935年1月以官費留學的身份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就讀。丁宜(原名丁尚權)是張維先在奉天省立第一高中讀書時的同學,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接到張維先的信後也來到日本,在東京早稻田大學研究院深造。張、丁二人秘密開展反滿抗日活動,籌建反日組織。1936年8月成立了(旅日華僑)「東京反帝大同盟」,該盟章程規定:凡東北籍學生,只要接受馬克思主義和抗日救國綱領,不管家庭出身如何,均可入盟;在盟內,學習和討論馬克思主義及魯迅、艾思奇的著作,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秘密編寫4期《讀書雜抄》《前進》等進步刊物。該組織成員還有陳卓毅、趙家賓、何正卓、於靜純等。[2]

1937年8月早稻田大學的東北籍學生侯洛(本名由子庫)、田琛(本名王耀紀)、丁非(本名張紹維)、高亮(本名高丕澤)、馬崑山等5人自發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會」。其宗旨是「反對舊民主主義,擁護新民主主義,學習馬列主義,發展組織,積蓄力量,準備回東北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抗日救國運動」。該會要求會員終身為共產主義而奮鬥。1937年秋,社會科學研究會改稱「新知識研究會」。

在早稻田大學讀書的東北籍青年趙冬日夏航(本名荊玉珩)等組建「東北留日學生讀書會」,利用當時日本標榜的言論、信仰自由的有利條件,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著作和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沈志遠的《政治經濟學》等書籍,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為回國後的抗日鬥爭奠定了理論基礎。

1937年6月通過何松亭及其夫人佟挽新,張為先接受北方局華北聯絡局副局長南漢宸領導。南漢辰聽取張維先的匯報後,明確指出:你們都是東北人,對東北情況熟,掩護條件好,能做好東北的工作,但不要太露骨,要抓緊找到職業作掩護,先站住腳,要做到長期隱蔽。你們今後的任務就是專門搞情報,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還必須建立一個組織。根據南漢辰的指示,1937年7月2日張為先以瀋陽「志城銀行」股東代表兼監事的身份開展工作,與此時已回國的丁宜在奉天建立了黨的情報組織「覺社」,其成員還有鞏天民(志城銀行經理)、謝博生、何松亭等,聯絡地點設在奉天志誠銀行,他們以銀行職員身份為掩護,在奉天、「新京」等地從事情報工作。

1938年2月,「社會科學研究會」(後改名為「新知識研究會」)與「東京反帝大同盟」、「東北留日學生讀書會」合併為「東京東北留日青年救亡會」,簡稱「東北青年救亡會」。推舉趙家賓侯洛田琛為領導成員。到1939年年底,共發展會員60多人。[3]1938年7月到1940年春,東北青年救亡會的主要成員趙家賓、高亮、田琛、侯洛等人相繼回國,聚集在滿洲國首都「新京」,東北青年救亡會的領導機關也隨之遷到「新京」。1940年4月,該會總部遷至奉天,與張維先、丁宜領導的「覺社」接上了組織關係。東北留日青年救亡會負責人趙家賓同意接受張維先的領導,名稱改為東北青年救亡會,在日活動的組織改為「新知識研究會」(成員有米國鈞孫平化、范柏齡、陳力(陳汝謙)、偽滿軍官石迪(石昱鄰)、張進等)。從此,東北青年救亡會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下情報組織,由何松亭的關係隸屬於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社會部。除奉天總部外,該會在「新京」、哈爾濱設有分站。「新京」分站有21人,由田琛、夏航、高亮等主持工作。哈爾濱分站有5人,由丁非負責。此外,還在天津、山海關、北平等地設有交通站。其中,偽滿山海關稅關任屬官和會計的於性源,被偽滿山海關警察局出入境管理處的張大開(張漢)發展,1944年6月初去長春見到了負責人東北青年救亡總會張鼎一,利用其職務之便擔任了情報傳遞的地下交通員,每月固定去北平和瀋陽各一次接轉情報。[4]

1940年春,中共北方局社會部部長許建國受毛澤東指派,帶領蘇毅然等19人來到分局社會部駐地,聽取了何松亭關於東北青年救亡會開展情報工作的匯報。1942年3月,晉察冀分局社會部情報科李振遠(化名李常春)、周梅影夫婦到瀋陽,許建國指示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整頓好這個組織,首先要停止組織發展,割斷縱橫聯繫,實行單線管理,要做好長期隱蔽工作,努力把在延安情報部訓練班學到的東西傳授給他們,為了明確領導關係,東北青年救亡會的名稱改為「晉察冀東北青年救亡總會」,簡稱「東北青年救亡總會」,領導機關設在瀋陽志城銀行。[5]東北青年救亡總會的主要任務是打入偽滿上層機關和要害部門,建立陣地,專門從事情報工作,系統搜集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及警特方面的情報,以掌握日偽上層動向為重點,不參與集會、撒傳單等具體的抗日反滿活動。李振遠通過丁宜,施行了六條原則:一是做好職業掩護,老老實實,表現得不關心政治;二是絕不貪污,發現別人貪污就裝作不知道;三是不與不三不四的女人接觸;四是銷毀一切與馬列主義有關的書籍;五是生活上保持清貧,不搞浪費,要和自己的收入保持平衡;六是嚴格遵守紀律,不得有暴露的言語與行動,對敵人採取忍辱負重的態度。[6]1943年,東北青年救亡總會在奉天成立了黨支部,共有黨員15人,李振遠任支部書記,張維先任組織委員,丁宜、周梅影為宣傳委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共發展了70多名骨幹會員入黨。1943年夏,張友恆(化名李才)受許建國派遣,代表分局社會部到東北視察晉察冀東北青年救亡總會的工作情況。張友恆此行的任務主要有4項:一是介紹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及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鬥爭情況;二是了解他們的人數、素質及發揮的作用;三是考察黨的發展對象;四是幫助他們安排今後的工作。張友恆於1943年冬到達奉天,詳細了解了東北青年救亡總會的情況,同負責奉天和「新京」地下工作的領導人分別談話。張友恆還專門會見了偽滿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的兒子張紹紀(張夢實)、侄子張紹維,溥儀的侄子憲東,溥儀侍衛少將處長佟濟熙的兒子佟志杉等,讚揚他們擺脫家庭束縛、積極參加反滿抗日鬥爭的愛國精神,鼓勵他們繼續為抗日鬥爭作出更大貢獻。張友恆把瀋陽、長春一批骨幹領導發展為中共黨員。1944年毛澤東在收到張友恆視察的《滿洲工作報告》後說:「看來東北不是鐵板一塊,國防線(指偽滿國界)是可以突破的,偽滿工作大有可為。」[7]1945年日本投降時,該情報組在東北高層有120餘人,除兩人因打入國民黨在東北潛伏組織被日方大破壞時嫌疑逮捕,再沒有遭到其他損失。[8]

1945年東北光復後,根據東北局書記彭真對丁宜的指示,東北青年救亡總會改名為「東北人民解放同盟」,當時有會員117人,隸屬於東北局社會部繼續作為工商界的代表繼續留在瀋陽,從事銀行工作。

1950年後任東北煤炭管理局行政處長、國家煤炭總局行政處長。1953年審幹被處理。1956年至1963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科學期刊編輯工作。1963年5月任《中國建設》雜誌社英文編審。1970年退休。

家人

  • 父親張惠霖:奉系著名愛國實業家。歷任奉天儲蓄總會會長、東三省官銀號總稽查、奉天商會會長、東北商會聯合會會長、奉海鐵路公司總辦、籌濟局長、東三省鹽運使等職。創辦惠臨火柴、八王寺汽水等著名企業
  • 二哥張其先:奉天匯華銀行的董事長
  • 三哥張保先
  • 妻子闞奉箴

參考文獻

  1. ^ 石岩:《天津衛諜戰拼圖》,《南方周末》2011年3月24日
  2. ^ 傅利民:「東北留日青年救亡會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活動及經驗」,《黨史縱橫》,2001年第12期。
  3. ^ 傅利民. 東北留日青年救亡會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活動及經驗[J]. 《黨史縱橫》, 2001(12):34-37.
  4. ^ 山海關區黨史辦:《山海關的地下戰線——我的代號是「157」》,來源: 山海關區融媒體中心,2021-4-16
  5. ^ 记者 韩扑:“地下尖兵高亮和他的战友们”,《沈阳晚报》 2015-07-07. [2019-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6. ^ 金志宇:「東北青年救亡總會情報工作揭秘」,《黨史博採》,2022第7期。
  7. ^ 「東北青年救亡會的革命活動」,《長春日報》,2021-6-16
  8. ^ 东北情报组的绝密“渗透”《华星时报》2014年1月26日. [2019年9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