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義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義誠(9世紀—934年6月3日),字信臣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武將

生平

早年生涯

康義誠是代北三部落胡人。年輕時以騎射事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隨李克用之子和繼承人李存勖進入魏博,補突騎使,累遷本軍都指揮使。[1][2]

效力明宗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即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鄴都士兵皇甫暉煽動兵變,是為鄴都之變,擁立趙在禮首領,三月,康義誠隨莊宗養兄成德軍節度使李嗣源前去征討,軍隊生變,逼李嗣源做他們的君主,李嗣源不肯。康義誠進言:「主上不慮社稷瀕危,不思戰士勞苦,沉溺於畋獵、酒色、享樂。如今跟隨大家,則有所歸,一味堅守臣節,將要被殺死。」李嗣源採納其言,[3]從此委為心腹。四月,莊宗死於興教門之變,李嗣源登基,即後唐明宗,加康義誠檢校司空,領富州刺史(遙領),仍總領突騎軍。五月,以時任左右廂突陣指揮使康義誠為汾州刺史[4]轉捧聖都指揮使。[5]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幸汴州,平定留守朱守殷叛亂,改康義誠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明宗回京城洛陽。十二月,幸康義誠家。[6][7]三年(928年)正月,康義誠以隨駕馬軍都指揮使、富州刺史兼領江西節度使(在吳國治下,故為遙領)。四月,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8]四年(929年)四月,任河陽節度使[9]長興元年(930年)三月,受任為山南東道節度使[1][2]檢校太傅[10]

長興年間,康義誠曾將軍中差人充自家大宅僕人,也曾小有笞責。忽有一日,憐僕人年老而詰問其姓氏,答:「姓康。」又詰問其鄉土、親族、子嗣,才知是自己的父親,於是相持而泣,聽聞此事的沒有不驚異的。[11]

三年(932年)十月,契丹欲入侵,明宗命選擇帥臣為河東節度使,樞密使范延光趙延壽都說只有明宗女婿河陽節度使兼六軍諸衛副使石敬瑭、康義誠可以去。石敬瑭不願為禁軍副職,也願去,明宗即命除授他為河東節度使,但不罷免其六軍副使職,石敬瑭因此推辭,明宗以宣徽使朱弘昭知山南東道,召回康義誠。十一月,明宗因契丹進逼北境,命速議定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想當,但范延光、趙延壽欲用康義誠,議久不決,最終明宗從翰林學士李崧言,仍以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12]石敬瑭因此感激李崧。[13][14]十二月,康義誠復為兼充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領河陽,[15][16]四年(933年)九月,加同平章事[1][2][17]

皇子秦王李從榮為河南尹、典六軍、天下兵馬大元帥,氣焰囂張。十月,大臣都害怕,請求外任。明宗認為康義誠樸忠,親信他。康義誠自認無以脫身,於是令其子以弓馬事李從榮,希望保全自己。明宗病重,李從榮說服康義誠幫助自己,康義誠曲意奉承,也非真心。十一月,李從榮以為明宗已駕崩,圖謀率兵奪宮,樞密使朱弘昭、馮贇都以為不可,懼禍,入告王淑妃和宣徽使孟漢瓊,二人都說只有靠康義誠相助方可。而康義誠仍然首鼠兩端,朱弘昭、馮贇召他在竹林之下合謀殺李從榮,他也只是說:「我為將校,不敢參與議事,只聽相公所使罷了。」朱弘昭懷疑康義誠不想當眾說,夜間邀他到自家問,仍然是這個回答。李從榮舉兵到天津橋,遣都押牙馬處鈞到馮贇府上說:「吾今日決意入宮,將要居住在興聖宮。公輩各自都有宗族,處事也應該平正允當,禍福在須臾。」又派馬處鈞拜訪康義誠,康義誠表示要奉迎李從榮。馮贇騎馬進入右掖門,見朱弘昭、康義誠、孟漢瓊、三司使孫岳正坐在中興殿閣門外議事。馮贇說了馬處鈞的話,責怪康義誠:「秦王說『禍福在須臾』,其事可知,公不要因為兒子在秦府,就左右顧望。主上拔擢吾輩,自布衣至將相,一旦秦王兵得入此門,置主上於何地?吾輩還能有遺種嗎?」康義誠不及回答,監門報稱李從榮兵已在端門外,孟漢瓊拂衣而起,聲言願意捨命率兵拒李從榮,此刻當入宮護駕而離去,[18]朱弘昭、馮贇跟隨他,康義誠不得已也跟隨。朱弘昭等入見明宗稱李從榮反了,明宗指著天哭著召康義誠讓他自行處置,不要驚動百姓。康義誠終究沒有出兵。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奉孟漢瓊命,率軍討伐李從榮。李從榮正據胡床坐在橋上,遣左右召康義誠,左右發現端門已閉,叩左掖門,從門縫中窺見朱洪實騎兵從北殺來,告訴李從榮,李從榮大驚,兵敗被誅。[19][20][21]孫岳曾對馮贇說李從榮必敗,康義誠聞之,不悅,引兵入河南府,召孫岳檢閱李從榮家產,孫岳到後,康義誠乘亂令人射他,孫岳逃到通利坊,被騎士所殺,[7]認識與不認識他的人都為此痛惜,[22]明宗不能詰問。[16]康義誠又以李從榮之死記恨朱洪實。明宗賜康義誠以下錦帛鞍馬有差。[17]

叛主伏誅

明宗駕崩,李從榮胞弟宋王李從厚即位,即後唐閔帝。十二月,朱洪實妻入宮,之前勾結李從榮的司衣王氏與她談到李從榮,說秦王有罪但不是大逆,朱司徒很受秦王之恩,當時卻不能分辨,可惜。朱洪實聞之,大懼,與康義誠將這些話告訴閔帝,且說到王氏私通李從榮、為之探聽宮中事,王氏被賜死。素來與李從榮交厚的王淑妃也被牽連,因此被閔帝懷疑。[16]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閔帝加康義誠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六軍諸衛事。[1][16][23]朱洪實以誅李從榮之功自負,康義誠心裡愈發不平。[2][21]

二月,閔帝養兄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朝廷商議征討。康義誠怕失去軍權,不肯出征,請求以西京留守王思同為統帥、羽林都指揮使侯益為行營馬步軍都虞侯,侯益知道軍情將要有變,稱病不行。王思同及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等率領的朝廷軍討伐不利,敗報傳來,閔帝不知所措,對康義誠等說:「先帝駕崩時,朕在外守藩,為嗣者任諸公所取,朕實在無心與人爭國。已經繼承大業了,還年輕,國事都委於諸公。朕於兄弟間不至於隔閡,諸公告以社稷大計,朕怎敢相違!起兵之初,都自誇以為叛軍可輕易平定;今事至此,哪裡可以轉禍?朕欲親自迎潞王,讓位給他,就算不免罪,也甘心。」康義誠害怕,請求出征:「西師驚潰,是主將怯弱的緣故。今京師兵還多,臣請盡率他們西行,扼關而守,招集流亡散卒,做以後的打算,請陛下不要太擔憂。」其實想率禁軍投降李從珂以求自免。閔帝遣使想召石敬瑭來率兵拒敵,康義誠堅請自己去,閔帝信以為真,幸左藏庫,親自給將士每人絹二十匹,錢五千。當時,明宗葬事未完,國庫空虛,閔帝許諾平定鳳翔後,每人再賞二百緡,府庫不足就以宮中衣服珍玩相抵。軍士們越發驕橫,無所畏忌,得到賞賜又在路上揚言:「到鳳翔再請一份。」時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見軍士無鬥志,而康義誠盡率他們西征,懷疑康義誠有二心,對他說:「出軍討逆,多次發出軍隊,今聞小敗,卻無一人一騎回來,可知人心了。不如以禁軍守住京師各門,對方即使僥倖取勝也只是得到張虔釗一支軍隊,諸鎮軍隊在其後,怎敢直接前來,然後我們徐圖進取,是萬全之策。」康義誠怒道:「若如此言,朱洪實反了。」朱洪實說:「公自己反了,還說誰反了!」聲音漸漸加厲。閔帝聽見,召見訊問,朱洪實還說自己之前的謀劃,又說:「義誠說臣謀反,從發兵來看,義誠必反了。」閔帝不能明辨,誅殺朱洪實,詔以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24]率全部禁軍西行。[1][2][21][23]

當時朝廷後來派出討伐鳳翔的軍隊遇到鳳翔軍都直接投降,沒有一人與其戰鬥。只有保義節度使康思立還想固守軍部陝州等候康義誠。李從珂前鋒到陝州城下向城上呼喊:「禁軍十萬已奉新帝,你們數人能做什麼!白白連累一城人塗地罷了。」守軍爭相出迎,康思立禁止不住,無奈也只能出迎。[25]康義誠率軍到新安,但部下諸軍爭先逃往陝州解甲迎降於李從珂,康義誠到干壕時,麾下只剩數十人,遇到李從珂候騎十餘人,康義誠解所佩弓劍為信物,通過候騎請求投降李從珂請罪。[24]康義誠到軍門請罪,李從珂面責他:「先帝晏駕,立嗣在諸公;今上居喪,政事出自諸公,為何不能終始,陷我弟弟至此?」康義誠大懼,叩頭請死。李從珂素來厭惡康義誠為人奸邪,但不想馬上誅殺他,姑且寬宥了他。[1][2][21][26]

四月,閔帝出奔到衛州東數里,遇石敬瑭,大喜,問以社稷大計,石敬瑭說:「聞康義誠西討,何如?陛下為何至此?」閔帝下馬痛哭:「潞王危害社稷,康義誠等也都叛去了。」[27]石敬瑭見閔帝已無力翻盤,遂殺其左右將其控制。[21][23]

當月,閔帝被廢,李從珂登基,即後唐末帝。斬康義誠於興教門外,[24][26]夷其族。[1][2][21]

末帝削奪康義誠官爵,後下詔准許其歸葬,但親族部屬仍流放。[28]後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年)七月,詔復康義誠官爵。[29]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閏七月,贈康義誠中書令[30]

評價

  • 《舊五代史》史臣曰:自(朱)宏昭而下,力不能衛社稷,謀不能安國家,相踵而亡,又誰咎也。[1]

注釋及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