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學院
并州學院 | |
---|---|
校訓 | 己立立人 |
創辦時間 | 1929年 |
停辦時間 | 1935年 |
校慶日 | 11月11日 |
學校類型 | 私立 |
學生人數 | 一千多人(1931年) |
校區 | 市內 |
并州學院,原名并州大學,是一所已不存在的私立高等學校[1],位於中國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大學由私立山右大學及私立興賢大學兩校合併而來,成立於1929年。因為未能夠通過中華民國教育部大學立案,學校在1931年更名為并州學院,至1935年停辦。該校曾經設有中國文學系、法律學系、政治學系、農藝化學系及國際貿易系等科系,辦學7年間共畢業學生1,554人。并州學院校址設在太原城內的皇廟(萬壽宮)。
歷史
私立并州大學是由私立山右大學、私立興賢大學兩所大學合併而成的。1929年7月,山右大學、興賢大學兩校董事會為適應教育部立案的要求,一致同意將兩校合併為并州大學,校址定為太原萬壽宮。7月20日,私立并州大學董事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議定學校分設文、法、醫三個學院,聘請趙丕廉擔任校長、楊泰嶸任副校長。兩天後,趙丕廉正式就職。并州大學聘請郭象升出任文學院院長,楊泰嶸兼任法學院院長,梁顯榮擔任醫學院院長。并州大學派人接收山右大學、興賢大學兩校的財產、卷宗和學生,還專門新建五十間宿舍、十間廚房以供新生入學使用。[2]
1929年9月1日,私立并州大學開學上課,接收原山右大學學生四百餘人、原興賢大學學生二百餘人,當年招收新生270人,學生總數七百餘人[3]。學校將1929年11月11日定為并州大學成立紀念日。當時蔣介石的代表何應欽恰好在太原與閻錫山商議國事,何應欽贈送了一塊題有「教育救國」的紅緞大匾祝賀并州大學成立。[2]
成立之後,并州大學的備案問題一直沒能解決。1931年春,經由山西省政府教育廳,并州大學再次向中華民國教育部提交了立案文卷。這次備案又失敗了。1931年9月,教育部以并州大學文學院僅有中國文學系、醫學院尚未設立本科為由,不批准并州大學立案[註 1]。同月,學校更名為并州學院。[2]
1932年,并州學院沒有招收新生。1933年,并州學院的辦學方向轉向實科。按照中華民國教育部「廢止文科、擴充實科」的意見,1933年夏天,并州大學的文學院、法學院停止招生,新設農藝化學系和國際貿易系。國際貿易系以培養對俄貿易人才為主,將俄語視作最重要的課程。[2]
1934年,學校沒有招入新生。1935年,并州學院停辦。1936年,并州學院學生全部畢業。[2]
教學
院系
并州大學初創時,共有文、法、醫三個學院,文學院設中國文學系,法學院設法律學系、政治學系。這三個系都有本科。并州大學還有預科班。醫學院沒有本科,只有專科班和預科班。而且,醫學院只招過一次新生,即1929年招收了一個預科班(共20人)、一個專科班(共60人),這兩個班的學生在1932年畢業。另外,有一個經濟學系,共畢業了一個本科班12名學生。并州大學還有一個專科的政治經濟系,不過只辦過三個班,1932年第三個班的學生就畢業了。本科的修業年限為四年,專科和預科都是兩年。1933年時,并州學院設有五個系:法律學系、政治學系、中國文學系、國際貿易系、農藝化學系。國際貿易系和農藝化學系都只招過一個本科班。[2]
學生
并州大學(學院)存在的七年間,共有畢業生1,554人。其中,預科17個班計621人,醫學院預科1個班17人;法律系本科9個班368人,政治系本科7個班230人,經濟學系本科1個班12人,中國文學系本科2個班80人,農藝化學系本科1個班36人,國際貿易系本科1個班21人;法律系專科2個班109人,政治經濟系專科3個班108人,醫學院專科1個班52人。學生來自山西省的91個縣以及河北、河南、陝西、綏遠、安徽、湖南、湖北、廣東、江蘇、四川等十個省份。[2]
高中和預科的畢業生可以通過考試進入并州大學(學院)的本科(或專科)學習。初中畢業生可以到預科班學習。畢業考試時由山西省教育廳派人監考,考試不通過的學生需要留級。通過考試的本科生和專科生都可獲得畢業證書,本科生還會被授予學士學位。[2]
學生每年需交納70元學費。學校設獎學金以獎勵學習勤奮、成績優秀、不曠課的學生。獎學金分甲、乙、丙三等,分別免除學費的全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著有文章,或是翻譯外文資料貢獻突出的學生也會獲得獎勵。[2]
教師
1933年時,并州學院有專職教師四十餘人,兼職教師十餘人;學院有20名教授、17名副教授,其餘為講師;教師中,有20人曾在日本留學,2人曾在俄國留學,其餘均在中國國內的大學畢業。教師由校長、院長聘任,聘期為一年,可以連聘。教師的最高月薪是240元,最低亦不少於60元。[2]
圖書館
并州大學的圖書館原本空間狹小。1932年,學校將聯合辦公室搬出萬壽宮前殿,把前殿裝修為圖書館,四面開窗以保證採光。此時的圖書館可同時容納近百人閱讀。圖書館藏有中國書籍42,138冊,其它國家書籍7,548冊,雜誌32種。[2]
校園
并州大學校園設在太原城內的萬壽宮(原為山右大學校園)。[2]萬壽宮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壁、宮門、前宮、中宮、後宮。宮門共三座門,覆有琉璃,仿木構歇山頂。前宮為五開間,中宮三開間,後宮七開間。前宮、中宮、後宮的東西兩側設有配殿。并州學院將前宮翻修為圖書館,中宮修成辦公室,後宮修成禮堂。翻修時融入了西方建築元素,正門用了圓形拱券,窗戶兩兩一組用三角尖券,使用西式的透亮大門窗以優化採光。不過,前宮、中宮、後宮的台基、斗栱、屋頂仍是中式。宮門兩側新修了學生宿舍。宮門、禮堂東西的配殿是教室,辦公室、圖書館的東西配殿是辦公用房。配殿之後是食堂、茶室、廁所等服務用房。并州學院還修建了體育場地。并州學院共興建學生宿舍兩百餘間,教室37間,廚房、辦公室共計81間。[4]
管理
組織結構
并州大學(并州學院)實行校長、院長負責制,董事會是學校的權力機構,校長、院長在董事會的領導之下工作。董事會有董事39人。董事由顯貴、名人、教育界人士組成,包括趙戴文、楊兆泰、孔祥熙、榮鴻臚、趙丕廉、樊象離等人。董事推選趙戴文為董事長,樊象離、榮鴻臚為副董事長。新董事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中的一個[註 2],由兩名董事推薦,並在校董會議上獲得通過。董事會定有簡章十四條,規定了辦學宗旨及組織結構、資金籌募、人員聘用制度。董事會每年召開年會一次,遇要事則可召開緊急會議解決。學校的要事(例如推選校長和院長、招收新生、動用開支等),均需董事會通過。[2]
1933年時,并州學院設五個系、四個處、一個圖書館。四個處是秘書處、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五個系、四個處、一個館共有21名職員,其中6人有留學日本經歷,11人在中國國內的大學畢業。[2]
經費來源
并州大學設募款委員會、基金保管委員會負責籌款、用款。并州大學的經費全靠自籌,政府不予補助,還要收取200元的大學備案費。學校的經費主要有四個來源。其一來自董事捐獻,每人至少捐資300元,多者不限(如趙戴文捐了一千元),山右、興賢兩校合併後,共有14萬元基金長期存在商號,生息以供開支。其二是學校擁有的森林、土地的收入,每年約五萬元。其三是從社會募得的捐款[註 3]。其四是學生交納的學費,年入約兩萬元。此外,還有講義費、校友費,約有萬元收入。總計每年收入十多萬元。學校的教師、職員年薪總和大約十萬元。此外,還花費一萬餘元購買圖書、理化實驗儀器等等。修築房屋、添置體育設施也花費不少。[2]
歷任校長
學校標誌
并州大學的校訓是「己立立人」。學校將校訓刻成匾,懸在聯合辦公室門上。另外,學校還設計了校徽、校旗、校歌。并州大學校歌的歌詞是:[2]
太原古蹟并州名,
興學設院文化導先鋒;
吾儕同學莫因循,
協力同心挽頹風;
劍橋哈佛世界聞,
當仁有為甘步後塵;
遵行校訓振精神,
己立立人進大同。
參見
- 并州中學,并州學院附設的中學
注釋
參考文獻
- ^ 《太原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太原教育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170 [2015-01-20]. ISBN 7-203-0345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王金貴. 私立并州大学始末. 山西文史資料 (太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6, (46).
- ^ 宋玉岫;楊進發. 中华学府志·山西卷.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 477 [2015-01-20]. ISBN 7-5035-26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 ^ 王秀靜. 山西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研究. 太原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