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假名(日語:平仮名/ひらがな/ヒラガナ hiragana *)是日語中表音文字的一種。平假名是從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的,前身為萬葉假名的草書「草假名」。早期平假名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男性則以漢字為主,述史、論文,稱男文字、男手,當時男性若用日語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漢文注釋之用,可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
平假名在歷史上一直未標準化,一音有多種寫法。現行的形式係於1900年(明治33年)《小學校令》施行以後,以「一音一字」固定下來。而歷史上出現、今不再使用的假名字體,則成為變體假名,偶爾還能在商家招牌見到。
現代日語中,平假名常常用來表示日語中的固有詞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稱為振假名。部分文獻記載平假名是由學問僧空海所創製,可是這說法遭到質疑:反對的人認為,平假名形成的起因,應是當時日本人把漢字作約定俗成的簡化,並非一人之功。奈良時代的古文書中就已經能看到很多省略漢字筆畫或將漢字草體化的例子,當這種省略筆畫、漢字草體化的趨勢波及到萬葉假名時,就構成了平、片假名誕生的基礎。
平假名一覽
下行漢字為平假名的字源;假名右側的拉丁字母為平假名的平文式羅馬字轉寫。
- 當「へ」用作助詞時,讀作「e」。
- 當「は」用作助詞時,讀作「wa」。
- 「を」原應讀為「wo」,但在現代日語中只用於助詞的用途。(部分依照實際發音讀作「o」。)
- 「ゐ」與「ゑ」原本應為「wi」與「we」,但在現代日語中已經不再使用,羅馬字也改為「i」與「e」。
- 當「う」出現於「お」後時,為「o」的長音;當「い」出現於「え」後時,為「e」的長音。平文式羅馬字有多種不同的長音轉寫方式,而不一定會直接轉寫為「ou」或「ei」。
- 「し」和「ち」轉寫為「shi」和「chi」,它們在實際發音上對應的是齦顎發音的[ɕ]和[t͡ɕ],與華語的<ㄒ>、<ㄐ/ㄑ>發音類似;而「う」段的母音被轉寫為「u」,但它們在發音上是不圓唇的[ɯ]。
- 日語中,ら行子音轉寫為「r」,但發音上與英文的/r/不同,而是偏向閃音,根據個人習慣的不同,它可能存在[ɾ]、[ɽ]或[ɺ]等不同的自由變體,這個發音與西班牙語的<r>類似。
- 「拗音」、「促音」表內文字為「小寫假名」。
字體由來
- 有理論認為「つ」是「州」的變體。
- 「へ」是「部」的異體字「阝」的變體。
Unicode
平假名 Hiragana[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U+304x
|
|
ぁ
|
あ
|
ぃ
|
い
|
ぅ
|
う
|
ぇ
|
え
|
ぉ
|
お
|
か
|
が
|
き
|
ぎ
|
く
|
U+305x
|
ぐ
|
け
|
げ
|
こ
|
ご
|
さ
|
ざ
|
し
|
じ
|
す
|
ず
|
せ
|
ぜ
|
そ
|
ぞ
|
た
|
U+306x
|
だ
|
ち
|
ぢ
|
っ
|
つ
|
づ
|
て
|
で
|
と
|
ど
|
な
|
に
|
ぬ
|
ね
|
の
|
は
|
U+307x
|
ば
|
ぱ
|
ひ
|
び
|
ぴ
|
ふ
|
ぶ
|
ぷ
|
へ
|
べ
|
ぺ
|
ほ
|
ぼ
|
ぽ
|
ま
|
み
|
U+308x
|
む
|
め
|
も
|
ゃ
|
や
|
ゅ
|
ゆ
|
ょ
|
よ
|
ら
|
り
|
る
|
れ
|
ろ
|
ゎ
|
わ
|
U+309x
|
ゐ
|
ゑ
|
を
|
ん
|
ゔ
|
ゕ
|
ゖ
|
|
|
゙
|
゚
|
゛
|
゜
|
ゝ
|
ゞ
|
ゟ
|
註釋
- 1.^ 依據 Unicode 14.0
- 2.^ 灰色區域表示未分配的碼位
|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