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希波城

座標36°52′57″N 07°45′00″E / 36.88250°N 7.75000°E / 36.88250; 7.750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波·雷吉烏斯
希波·雷吉烏斯遺址
位置 阿爾及利亞安納巴省
座標36°52′57″N 07°45′00″E / 36.88250°N 7.75000°E / 36.88250; 7.75000
希波城在阿爾及利亞的位置
希波城
希波·雷吉烏斯在阿爾及利亞的位置

希波·雷吉烏斯,或稱希波城,是現代阿爾及利亞城市安納巴的古名。在歷史上這裡是腓尼基人柏柏爾人羅馬人以及汪達爾人的重要城市,希波城在435年至439年間也是汪達爾王國的首都[1],此後汪達爾人於439年奪取迦太基英語Capture of Carthage (439)後,遷都迦太基

它是早期多次基督教公會議的地點,也是哲學家、神學家、教會聖師、拉丁禮教會最重要的教父之一——希波的奧古斯丁[a]的居住地。

歷史

羅馬努米底亞地圖上的希波城,出自海因里希·基佩爾英語海因里希·基佩尔的《Atlas Antiquus》,1869年

「Hippo」(希波)是ʿpwn布匿語𐤏𐤐𐤅‬𐤍)的拉丁化形式[3][4],可能與「ûbôn」(意為「港口」)一詞有所關聯[5]。該城最早於公元前12世紀左右由來自泰爾腓尼基人定居。為了與希波·狄阿利特(今突尼斯比塞大)區分,羅馬人後來將其稱作希波·雷吉烏斯(皇家希波城),因為這裡是努米底亞王的住所之一。其臨近的河拉丁化作烏布斯河(Ubus),東邊的海灣被稱作希波灣(拉丁語:Hipponensis Sinus)。

這座位於烏布斯河口的海濱城市成為了一個羅馬殖民地[6],繁榮發展並成為了羅馬於非洲的一座主要城市。希波的奧古斯丁曾在晚年擔任希波主教。公元430年,汪達爾人沿著北非海岸向東進軍,圍攻設有城牆的希波城英語Siege of Hippo Regius[7]。在城內,聖奧古斯丁及其牧師們為從入侵者手中解脫而祈禱,深知該城淪陷將會帶來死亡,或大多數基督人口被轉變為異端的阿里烏教派。430年8月28日,圍攻的第三個月,75歲的聖奧古斯丁去世[8],原因可能是饑荒或壓力過大,城外的麥田卻無人收割,圍攻的第14個月,飢餓與瘟疫席捲了攻守雙方。該城落入蓋薩里克之手,並被他設為汪達爾王國的第一個首都,直至439年攻占了迦太基[9]

534年,它被東羅馬帝國征服,並一直由羅馬人統治到了698年,直到落入了穆斯林手中。阿拉伯人於8世紀重建了該城鎮。該城市後來的歷史則以其現代的名字(阿拉伯和殖民地時期)來處理。

11世紀,柏柏爾人的齊里德人英語Zirids在大約三公里外的地方建立了城鎮貝勒卜·艾勒安納巴(Beleb-el-Anab),16世紀曾被西班牙人占據了一段時間,後被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人占領。1832年,法國再次占領該鎮,其被更名為邦納,成為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的政府中心之一[6]。當地有37,000居民,其中包括10,800位原住民(由9,400名穆斯林與1,400名歸化的猶太人組成)、15,700名法國人以及10,500名其他外國人,包括許多義大利人。

教會史

希波城是一個古老的教區,是原羅馬努米底亞行省的附屬教區(suffragan),自法國殖民統治以來屬於君士坦丁的一部分,其由數個古代遺址、一座由安貧小姊妹會建成的醫院以及一座精美的專用於聖奧古斯丁的巴西利卡組成。在聖奧古斯丁擔任主教時期,除了主教修道院外,教區中至少還有三座修道院[6]。舊的教區於450年消亡。

希波教會

聖奧古斯丁曾於393年、394年與426年在希波城三度召開基督教公會議[6],以及次數更多的宗教會議,包括397年6月與9月的兩場,以及401年的一場[10]

古代非洲教會的宗教會議通常在迦太基舉行,只有幾次例外(例如393年在希波城,402年在米利文英語Milevum)。從聖居普良的信中我們得知,除非是遭到迫害,否則非洲的主教們至少每年在春季會面一次,有時候秋季再有一次。例如在居普良擔任迦太基主教的十年間,主持了六七場會議,聖奧古斯丁則主持了超過十五次。393年希波宗教會議下令每年召開一次大會,但又發覺對主教們而言過於繁重,407年的迦太基會議中決定,只在必要時,為滿足整個非洲的需求舉行大會,並根據目的在最方便的地方舉行舉行。在393年的希波宗教會議中,以及397年迦太基宗教會議中,起草了《聖經》的清單[10],這些書籍(包括一些被新教徒認為是經外書的書)被視為天主教教規的組成部分。

領銜教區

希波教區名義上於1400年恢復為最低等級的拉丁教會領銜教區英語titular bishopric,但未有在職者被記錄過。

其在1867年9月23日廢除,正式與天主教君士坦丁教區合併。

另見

注釋

  1. ^ 「一位柏柏爾人,於354年出生在非洲的塔加斯特,430年,他作為希波主教去世,當時汪達爾人正在圍攻城鎮。」[2]

參考資料

腳註

  1. ^ Merrills, Andy; Miles, Richard. The Vandals. Wiley. 2010-01-15. ISBN 978-1-4051-6068-1. 
  2. ^ Braudel 1995,第335頁
  3. ^ Head et al. 1911,第886頁.
  4. ^ Ghaki 2015,第66頁.
  5. ^ Brown (2013),第326頁.
  6. ^ 6.0 6.1 6.2 6.3 Pétridès 1910.
  7. ^ Collins 2000,第124頁
  8. ^ Portalié 1907.
  9. ^ Merrills & Miles 2009,第60頁.
  10. ^ 10.0 10.1 Havey 1907.

書籍

  • Brown, Peter,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Wealth, the Fall of Rome, and the Making of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350–550 A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1400844533 
  • Head, Barclay; Hill, G.F.; MacDonald, George; Wroth, W., Numidia, Ed Snible (編), Historia Numorum 2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884–887, 1911 [202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延伸閱讀

  • Laffi, Umberto. Colonie e municipi nello Stato romano Ed. di Storia e Letteratura. Roma, 2007 ISBN 8884983509
  • Mommsen, Theodore. 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Section: Roman Africa. (Leipzig 1865; London 1866; London: Macmillan 1909; reprint New York 1996) Barnes & Noble. New York, 1996
  • Smyth Vereker, Charles. Scenes in the Sunny South: Including the Atlas Mountains and the Oases of the Sahara in Algeria. Volume 2. Publisher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871 ( Roman Hippo Regi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