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蘇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蘇華(1912年3月1日—1986年10月12日)又名巴思華,本名比喬埃·庫馬爾·巴蘇(Bejoy Kumar Basu),生於英屬印度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印度醫生,曾為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後來率先將中國針灸傳播到印度。[1]

生平

1912年3月1日,巴蘇華出生於達卡。1936年,自加爾各答大學醫科畢業,此後在大學的附屬醫院擔任住院大夫。[1]

1938年印度援華醫療隊成立之初,因名額有限,巴蘇華只是候補成員。當時印英當局不會輕易讓印度共產黨員前往中國支援抗戰,醫療隊臨出發前一位已定的印度醫生(是位政治鼓動家)受當地警方干預,因為共產黨員的身份而被當局扣留了護照。巴蘇華因較好地隱藏了黨員身份,受命補缺成為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與家人不辭而別從加爾各答秘密前往孟買與醫療隊其他成員會合乘船赴中國廣州,這一走就是五年。[1]

來到中國後,在重慶,醫療隊員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每個人起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我在你們每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意為中華,表明你們熱愛中國。」從此,五位隊員都有了以後廣為人知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木克華和巴蘇華。經歷了重重困難,1939年2月,「五華」終於經西安抵達延安。1939年3月15日毛澤東接見了印度援華醫療隊。巴蘇華和愛德華柯棣華延安八路軍模範醫院工作,擔任五官科(含眼科)醫生。陝北的冬天寒冷,來自印度的醫生很不適應,四、五個月都洗不了一回澡,最好的「水果」就是黃瓜。嚴酷的環境加之滿負荷的工作導致醫生們紛紛病倒。愛德華、卓克華和木克華3名隊員在履行援華任務滿1年後,即因病先後回國。1939年11月12日巴蘇華和柯棣華正在從延安奔赴華北抗戰前線的路上,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而犧牲。二人經西安、潼關、澠池,北渡黃河,於1939年12月21日到達山西武鄉王家峪八路軍總部,受到了朱德總司令的熱情歡迎。參加了多次八路軍的反掃蕩作戰的醫療工作。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時,巴蘇華和柯棣華在河北唐縣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與附屬醫院任教、治病。

1941年10月,巴蘇華應毛澤東的指示回到延安,擔任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五官科主任,每天門診100多人,還負責30多張病床。而柯棣華留在了晉察冀,成為白求恩醫院第一任院長。巴蘇華回到延安之後參加「東方國家反法西斯聯盟」,並當選陝甘寧邊區參議員。[1]

1943年初,日軍從緬甸向印度東北部邊境挺進,形勢危急,中國共產黨建議巴蘇華儘快返印。1943年6月,作為援華醫療隊中工作時間最長的印度醫生,巴蘇華結束援華醫療工作,取道重慶,乘飛機回到加爾各答。回國以後,巴蘇華在印度四處旅行詳盡介紹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1943年10月,發起成立了全印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簡稱全印柯委會)並當選為主席,以發揚印度援華醫療隊的精神,發展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並提議派第二支印度援華醫療隊來中國,但是由於印度發生災荒而未能成行。[1]1944年到1946年,巴蘇華與印度電影導演桑塔拉姆合作拍攝了電影《柯棣尼斯大夫永垂不朽》。[1]

1957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期間,巴蘇華與當年印度援華醫療隊的其他三名健在的成員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應邀到中國訪問。其間,巴蘇華對中國針灸產生興趣。1958年冬至1959年5月,巴蘇華再到中國,在北京的中醫研究院學習針灸。學成回到印度後,用針灸為印度人治病,效果良好,不少醫生和學生向巴蘇華學習針灸。巴蘇華在加爾各答診所開辦針灸學習班,每期三個月。1973年4月到7月,巴蘇華再到中國學習針灸三個月。回到印度後,巴蘇華向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全印醫學科學院、加爾各答醫學院介紹中國針灸,引起印度醫學界重視。到1970年代末,印度已經有30餘家針灸診所,主要設在加爾各答孟買新德里高哈蒂昌迪加爾盧迪阿納,僅西孟加拉邦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便在加爾各答市郊建立19個針灸診所,培養出150名針灸醫生。1979年6月,巴蘇華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在會上作了題為《針灸療法在印度20年》的報告。[1][2]

1976年12月、1978年8月、1979年6月、1980年9月、1982年12月、1983年8月、1985年10月到12月,巴蘇華分別率友好代表團或以個人身份訪問中國。1978年8月重回延安,當地年長的百姓仍然記得這位「印度大夫」,稱他為「眼科大夫」,因為巴蘇華當年的專長就是治療眼傷及耳鼻喉科疾病[3]。1986年8月,印度出版了巴蘇華1938年至1943年在中國期間所寫的日記《延安的召喚》。[2]1988年中譯本《巴蘇日記》出版》。[4]

1986年10月12日,巴蘇華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享年74歲。根據巴蘇華的遺願,骨灰一半留在印度,一半送到中國安放在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在柯棣華陵墓的右側。1987年10月12日,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舉行了「巴蘇華大夫紀念碑」揭幕儀式。1987年,印度外長瓦傑帕伊對來訪的中國朋友說:「巴蘇華大夫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也是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1][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巴苏华,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于2015-03-10查阅. [2015-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 ^ 2.0 2.1 巴苏华与中印兄弟情谊,印度之窗,2013-04-19. [2015-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3. ^ “巴苏华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故事:都有一个‘华’字”,来源:《人民日报》,2015-08-29.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4. ^ 作者:【印】比·庫·巴蘇,譯者:顧子欣 王其良:《巴蘇日記》,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ISBN: 9787100005517
  5. ^ 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2013-05-15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