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孔寺

座標13°20′10″N 103°58′27″E / 13.335987°N 103.974116°E / 13.335987; 103.97411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孔寺
基本資訊
位置柬埔寨羅洛士鎮英語Roluos訶里訶羅洛耶英語Hariharalaya
座標13°20′10″N 103°58′27″E / 13.335987°N 103.974116°E / 13.335987; 103.974116
宗教印度教
宗教禮儀英語Rite濕婆
祝聖881年
領導因陀羅跋摩一世
建築風格高棉帝國
詳細規格
長度65m
寬度67m
地圖
地圖

巴孔寺(ប្រាសាទ បាគង 高棉語拼音:praasaat Baakɔɔng;轉寫:p̥rāsādpāgṅ)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位於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印度教聖殿(ប្រាសាទ praasaat)。此寺廟乃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利訶羅阿賴耶古都建立的國寺。巴孔寺原為廢墟,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英語Maurice Glaize從1936年開始修復,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復原貌。

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65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

歷史

公元802年,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令柬埔寨獨立於爪哇的統治,不久之後,他在訶里訶羅洛耶英語Hariharalaya建都,在公元9世紀後期,他的繼承人在吳哥興建巴孔寺作為第一座廟山型祠廟(temple mountain)。

巴孔寺作為國家寺廟的地位僅維持了幾年,但後來12或13世紀的補充證明它並沒有被廢棄。9 世紀末,因陀羅跋摩的兒子和繼任者耶索跋摩一世將首都從哈里哈拉亞遷至暹粒以北的現在稱為吳哥的地區,在那裡他在一座名為巴肯寺的新寺廟,並在周圍建立了新的城市。


遺跡

巴孔寺遺跡長900公尺X700公尺,由三個由兩條護城河隔開的同心圍牆組成,主軸由東向西延伸。外圍既沒有牆也沒有瞿布羅,它的邊界是外護城河,今天只能部分可見。當前從NH6 出發的通路位於第二個圍牆的邊緣。內護城河劃定了400公尺X300公尺的區域,有紅土牆遺跡和四個十字形的瞿布羅,並有一條寬闊的土堤穿過,兩側是七頭龍,如龍橋的吃水。

兩條護城河之間有22座磚砌廟宇的遺跡。最裡面的圍牆以紅土牆為界,長 160公尺X120公尺,包含中央寺廟金字塔和八座磚砌寺廟塔樓,每側兩座。許多其他較小的建築物也位於圍牆內。就在東部的gopura外面有一座現代佛教寺廟。

寶塔本身有五層,其底部為65 x 67公尺。1930年代末,莫里斯·格萊茲英語Maurice Glaize根據吻合的方法對其進行了重建。寶塔頂部有一座起源較晚的單塔,其建築風格不是9世紀開齋風格的基礎,而是仿照12世紀寺廟城市吳哥窟的建築風格。

雖然金字塔曾經一定被灰泥中的淺浮雕雕刻所覆蓋,但今天只剩下碎片。一個戲劇性的場景片段,涉及似乎是戰鬥中的阿修羅,給人一種雕刻質量可能很高的感覺。巨大的大像石像被放置在金字塔下三層的拐角處作為守護者。獅子雕像守衛著樓梯。

圖片


參考資料


書籍
  • Dumarçay, Jacques; Royère, Pascal; Smithies, Michael; Kähler, Hans; Arps, Ben; Spuler, Bertold; Altenmüller, Hartwig. Cambodian Architecture, Eight to Thirteenth Century. Brill. 2001. ISBN 90-04-11346-0. 
  • Tarling, Nicholas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66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