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山邊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邊台(山邊臺,英語:Shan Pin Terrace)是香港東區筲箕灣的一條已封閉街道,旁邊是一個已拆卸的社區。山邊台北鄰巴色道和原大王里,南接廟東街,位於筲箕灣東大街天后廟後山。

歷史

阿公岩道下的山坡是山邊台的遺址

隨著19世紀晚期筲箕灣東大街的發展,1910年代有建築商在筲箕灣東大街後的山坡建成一排12座的唐樓,該排唐樓和前面的橫街名為山邊台。[1][2][3]山邊台位處山腰,沒有車路到達,居民只能靠連接廟東街和大王里後巷的樓梯或從巴色道出入。

戰後,來港的難民在山邊台後的山坡搭建木屋,成為一小片木屋群,居民多於阿公岩的船廠或石礦場工作。[4] 山邊台木屋區在1956年發生大火,焚燬木屋50餘間,近200居民受災。[5][6] 1960年,山邊台村民成立街坊福利會。[7]1961年,政府開山發展明華大廈阿公岩道,山邊台部份木屋被拆,300多戶共約2,000名居民獲徙置到柴灣新區,巴色道有數間屬永久業權的屋舍屹立至今。[8]1964年,木屋區再次發生大火,焚燬木屋16間,百多名居民受災。[9]1973年,木屋區發生火災,焚燬木屋約30間,70多居民受災。[10]

1987年,山邊台的一排戰前唐樓因結構安全問題被政府勒令封閉和拆卸,餘下的木屋群亦於1990年代中被清拆。至今,山邊台仍遺留有路牌、多條石梯和建築物的地基。[11][12]

近年發展

2021年,香港房屋協會城規會申請改劃山邊台整幅地段,計劃興建28層高的公共租住房屋,提供約646個單位。2022年5月,城規會就申請批出許可。[13][14]

參見

參考資料

  1. ^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12.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13. 
  2. ^ 開訊筲箕灣劫案. 香港華字日報. 1916-01-20. 
  3. ^ Administrative Reports for the year 1920.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21. 
  4. ^ 筲箕灣山邊台 今晨山坭傾瀉一木屋被壓毀 一婦人及女嬰壓傷. 工商晚報. 1955-07-03. 
  5. ^ 筲箕灣山邊區 今晨燬木屋五十間. 工商晚報. 1956-11-11. 
  6. ^ 筲箕灣木屋火災災民百餘待救濟社會局派飯街坊會籌商善後. 華僑日報. 1956-11-12. 
  7. ^ 筲箕灣山邊台村成立坊會辦事處. 大公報. 1960-08-31. 
  8. ^ 筲箕灣木屋僭建屋十萬居民奉命徙置 繼橫坑東西村後山邊台限期領入伙紙. 華僑日. 1961-07-23. 
  9. ^ 筲箕灣燬十六木屋災民百餘人. 華僑日報. 1964-03-10. 
  10. ^ 筲箕灣山邊台木屋區發生大火火海中約卅間木屋被焚燬. 工商晚報. 1973-11-24. 
  11. ^ 山邊台有危樓. 大公報. 1987-02-28. 
  12. ^ 紙筲箕. 筲箕灣山邊台. 輔仁文誌. 201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13. ^ 房協申請改劃明華大廈北面土地 擬建公屋提供646單位. 東方日報.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中文(香港)). 
  14. ^ 規劃申請 Y/H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