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6月30日) |
賓告 ปิ่นเกล้า | |
---|---|
暹羅第二國王 | |
任期 | 1851年5月25日 - 1866年1月7日 |
任命 | 拉瑪四世 |
前任 | 瑪哈·沙迪蓬叻社 |
繼任 | 威猜參 |
出生 | 暹羅曼谷 | 1808年9月4日
逝世 | 1866年1月7日 暹羅曼谷 | (57歲)
配偶 | Chao Chom Manda Klib[1] |
子嗣 | 58子女 |
王朝 | 扎克里王朝 |
父親 | 拉瑪二世 |
母親 | 詩素里延 |
賓告(泰語:ปิ่นเกล้า;1808年9月4日—1866年1月7日),暹羅(泰國)扎克里王朝王族、政治家。在四世王蒙固在位期間,他擔任副王一職。《大南實錄》稱之為烏舌或烏舌王。
生平
賓告原名朱他瑪尼(จุฑามณี),是拉瑪二世之子,為詩素里延王后所生,也是蒙固(拉瑪四世)的幼弟[2]。
拉瑪二世死後,暹羅朝廷就應該由則沙達博丁(後來的拉瑪三世)還是蒙固(後來的拉瑪四世)繼位發生爭論。首相Abhay Pudhorn及外交部長瑪哈·巴育拉翁支持則沙達博丁,最終則沙達博丁繼位成為拉瑪三世,蒙固仍被留在寺院中遠離政治。而朱他瑪尼進入政壇,被拉瑪三世授予公摩坤·伊沙雷朗訕(เจ้าฟ้ากรมขุนอิศเรศรังสรรค์)這個頭銜。伊沙雷搬到吞武里宮與詩素里延王后一起居住直到1836年王后逝世。
1842年,伊沙雷作為一名海軍將領,參與對越南的戰爭中,領兵攻擊河僊。
1851年,拉瑪三世帕南告逝世。伊沙烈王子作為王位的推定繼承人,但卻聲稱自己的同胞哥哥蒙固更適合擔任國王。1851年5月25日,蒙固繼位成為拉瑪四世,作為回報,伊沙雷同時被任命為二王(前宮之主),獲得「副王賓告」的稱號。一個流行的傳聞聲稱拉瑪四世自己根據占星術算命認為自己的弟弟伊沙雷也有「成為國王的命運」,因此他把「帕巴頌德」(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和「昭育霍」(เจ้าอยู่หัว)這兩個國王使用的稱號給予了賓告。David Wyatt認為此任命是蒙固為了防止賓告對自己地位構成威脅的一種方式。[3]儘管如此,兩兄弟在拉瑪四世在位期間和平相處。
四世王時期的政府牢牢掌握在瑪哈·巴育拉翁和前首相瑪哈·披猜亞的手裡。來自國王和副王的介入微乎其微。賓告擴展了自己對外交事務的興趣,他流利地使用英語,且有能力回復寶寧的書信。在這些書信里,賓告自稱「第二國王」(the Second king),而把自己的兄長稱為「第一國王」(the First king)。結果賓告能夠在1855年寶寧條約的簽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隨後的1856年哈里斯條約(Harris Treaty of 1856,對1833年羅伯茨條約的修正條約)的簽訂中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暹羅的副王,賓告保留有自己的私人軍隊,以及一支擁有幾艘現代化船隻的海軍艦隊。在此期間前宮的實力得以大幅壯大。除了對國家事務以外,他還對西洋和寮國文化感興趣,說英語,以歐洲方式訓練自己的軍隊,唱歌,跳舞及演奏樂器肯和莫蘭。
1866年1月7日,賓告逝世,兩年後他的兄弟蒙固逝世。他的侄兒朱拉隆功繼位。
參考資料
- ^ วิบูล วิจิตรวาทการ. สตรีสยามในอดีต. พิมพ์ครั้งที่ 3. กรุงเทพฯ:เดือนตุลา. 2542, p. 245
- ^ 馬丁. 泰国迈向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略论1851年至1910年泰国拉玛维新. 《歷史教學》. 1995年, (3): 6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 ^ Wyatt, David.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300-03582-9. (p. 167)
外部連結
- Website of the Phra Racha Wang Derm Restoration Found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mphan Tanthawatthana. Ancestors and Descendants of King Pinklao (pdf). Bangkok: n.p. 1972 (泰語).[失效連結]
賓告 扎克里王朝 出生於:1808年9月4日逝世於:1866年1月7日
| ||
---|---|---|
前任者: 瑪哈·沙迪蓬叻社 |
暹羅副王 1851–1866 |
繼任者: 威猜參 |
軍職 | ||
前任者: 新設立 |
前宮海軍總司令 1851-1865 |
繼任者: 威猜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