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錄影系統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媒體種類 | 盒式磁帶,½英寸 |
---|---|
編碼 | 磁帶調頻;NTSC、PAL、SECAM、MESECAM;525線;625線 |
容量 | 在PAL制式下的通常最大錄製時間為120、180或240分鐘 在NTSC制式下的通常最大錄製時間為120或160分鐘 |
讀取機制 | 螺旋掃描 |
寫入機制 | 螺旋掃描 |
開發 | 日本勝利株式會社 (JVC) |
尺寸 | 18.7 × 10.2 × 2.5 厘米 (7 1⁄9 × 4 × 1 英寸) |
用途 | 家庭自攝影片與家庭媒體視頻 (被DVD及藍光光碟取代)及電視錄製 (被DVR取代) |
發展自 | 卡式錄音帶 |
已發布 | 1976年9月9日 1977年8月23日 (美國) | (日本)
家用錄影系統(英語:Video home system,簡寫為VHS[1][2][3]),是由日本JVC公司在1976年開發的一種家用錄影機錄製和播放標準。
歷史
VHS 誕生前
在20世紀50年代,使用錄影帶來記錄影像的技術日趨成熟。但當時這些技術及設備的價格較為昂貴,而且僅用於專業用途,例如電視行業、電視台直播室、醫學成像(如記錄螢光透視鏡影像)等。
VHS 的開發
直到1970年代,錄影帶技術成本下降,得以進入家庭領域,並且造就了家用影像行業、並改變了電影和電視行業之業務及其經濟情況。可是,部份電視行業認為卡式錄影機(VCR)具有破壞其業務的能力,至於電視用家則將卡式錄影機視為「能夠隨意控制觀看體驗」的方式[4]。
VHS的開發可以追溯到1971年,JVC 的工程師 Yuma Shiraishi 和 Shizuo Takano 組成團隊來開發以家庭為本的磁帶錄影機(VTR)[5]。
到 1971 年底,他們創建名為「VHS Development Matrix」的內部示意圖,為 JVC 的新 VTR 系統訂立了十二個目標[6],其中包括:
- 系統必須與任何常見的電視機兼容
- 圖像品質必須接近常見的無線電視廣播
- 磁帶必須具備至少兩小時時間的記錄容量
- 磁帶必須能夠在不同機器之間互換
- 整個錄影機系統應是多用途,這意味能夠連接外置攝影機,或在兩個錄像機之間連接等
- 錄影機價格應當合理、易於操作,並且降低保養成本
- 錄影機須能夠批量生產,系統的部件必須可以互換,並且易於維修
然而在1972年初,日本的商業錄影行業遭受了經濟打擊;此時 JVC 削減了預算並重組了影像部門,並擱置了 VHS 項目。儘管部門缺乏資金,高野和白石仍然繼續秘密地進行這個項目。到了1973年,該兩位工程師已經製作了一個可實用的雛型了[7]。
雖然VHS的官方翻譯就是家用錄影系統,但是最初VHS代表Vertical Helical Scan(垂直螺旋掃描)的意思,因為它採用了磁頭/磁帶垂直掃描的技術。此外有些早期的報道宣稱,VHS是Victor Helical Scan(勝利螺旋掃描)系統的名稱縮寫,而其中的Victor取自JVC的"V"(Victor)。
與 Betamax 的競爭
1980年代,在經歷了和索尼公司的Betamax格式以及飛利浦的Video 2000格式的競爭之後,VHS成為家用錄影機的標準格式。VHS提供了比Betamax格式更長的播放時間,同時磁帶傳送機構又沒有Betamax那麼複雜。VHS比Betamax的快進和後退速度要快很多,因為在磁帶高速捲動之前,播放磁頭已經離開了磁帶。畫質方面則是Betamax格式比較好。
VHS在美國還有更多市場,還有很多錄影帶租賃企業提供VHS錄影帶的租借。在亞洲,VHS已經被VCD、DVD甚至Blu-ray等所淘汰。在攝影機格式方面,DV數位視訊已取代了VHS-C格式,近年來更流行內建硬碟或記憶體而不需要磁帶的攝影機。
各種版本、改良與現況
VHS有一些改進標準,例如類比標準S-VHS、用VHS磁帶記錄數位視訊的D-VHS等。也有可以將個人電腦和VHS錄影機相連接用來備份數據的設備。
還有一種小型的VHS錄影帶格式VHS-C(C指的是Compact),它和標準的VHS使用同樣寬度的磁帶,可以透過適配器在普通錄影機上觀看,但它的體積只有92毫米×69毫米×23毫米,比標準的VHS錄影帶縮小許多,故可以用在手持式攝影機等設備上。此格式在某些方面阻礙了Betamax格式的銷售,因為Betamax格式的磁帶的尺寸很難縮小。
在美國和日本VHS繼續流行,因為開發了能夠兼容傳統VHS錄影帶的改良型,即S-VHS和D-VHS。D-VHS更可以錄播高畫質電視節目,並有長錄影時間(超過二十四小時),亦有適應高畫質電視畫質的正版D-VHS錄影帶租售。但這些機器和磁帶價格高昂,又不能直接兼容其他國家版本的高畫質電視,所以在兩國以外並未普及。
後來因為BD燒錄器和BD錄影機出現和普及,D-VHS亦因而受到冷落了,但仍然受D-VHS愛好人仕青睞。
規格
尺寸
VHS盒式錄影帶裡的磁帶寬12.65毫米(通常被稱為大½英寸格式),磁帶在播放的時候會經過錄影磁頭或者播放磁頭。VHS格式的帶寬大約為3MHz,水平解析度大約240線。VHS的垂直解析度由電視的制式所決定,NTSC制式下為486線,PAL制式下為576線。
可錄製容量
錄影帶標籤 | 錄影帶長度 | 錄影時間(NTSC模式) | 錄影時間(PAL模式) | ||||
---|---|---|---|---|---|---|---|
SP | LP | EP/SLP | SP | —— | LP | ||
T-120 | 812 ft (247.5 m) | 2:00 | 4:00 | 6:00 | 2:49 | 5:38 | |
T-160 | 1075 ft (327.7 m) | 2:40 | 5:20 | 8:00 | 3:43 | 7:26 | |
T-180 | 1210 ft (368.8 m) | 3:00 | 6:00 | 9:00 | 4:13 | 8:27 | |
T-210 | 1421 ft (433.1 m) | 3:30 | 7:00 | 10:30 | 4:56 | 9:52 | |
錄影帶標籤 | 錄影帶長度 | 錄影時間(PAL模式) | 錄影時間(NTSC模式) | ||||
SP | —— | LP | SP | LP | EP/SLP | ||
E-120 | 570 ft (173.7 m) | 2:00 | 4:00 | 1:26 | 2:52 | 4:18 | |
E-180 | 851 ft (259.4 m) | 3:00 | 6:00 | 2:09 | 4:18 | 6:27 | |
E-240 | 1142 ft (348.1 m) | 4:00 | 8:00 | 2:53 | 5:46 | 8:39 |
相關條目
- ^ ETHW (2006). IEEE History Center: Development of VHS. Page cites the original name as "Video Home System", from the original source, an article by Yuma Shiraishi, one of its inventors. Retrieved on 2006-12-28 from http://www.ieeeghn.org/wiki/index.php/Milestones:Development_of_VHS,_a_World_Standard_for_Home_Video_Recording,_197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Free, John. How good are they? New long-play video-cassette recorders. Popular Science (Times Mirror Magazine inc.). November 1977: 81 [2021-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4). Alt URL
- ^ Boucher, Geoff. VHS era is winding down.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22, 2008 [July 1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 ^ Glinis, Shawn Michael. VCRs: The End of TV as Ephemera (學位論文).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May 2015 [November 1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2).
- ^ Pollack, Andrew. Shizuo Takano, 68, an Engineer Who Developed VHS Recorder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0, 1992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 ^ VHS STORY – Home Taping Comes of Age. Rickmaybury.com. September 7, 1976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 ^ VHS STORY – Home Taping Comes of Age. Rickmaybury.com. September 7, 1976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