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5年5月2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5月2日) |
實事求是,原指一種治學態度,始於漢代,流行於清代。後來毛澤東援引實事求是,並給予新的解釋。
有不少學校的校訓為「實事求是」,如原北洋大學、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和毛澤東無關)、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和毛澤東有關)。含「實事求是」:河海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寧波大學、湖南大學。「求是」:浙江大學。含「求是」:揚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
詞源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劉德是漢景帝劉啟之子,封在河間(今河北省河間市一帶)為河間王,死後諡獻,故稱「河間獻王」。他一生好藏書,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精心整理,他特別注重鑑別所收集的古典文本的真偽。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讚嘆,都願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清代興考據之學,實事求是流行於學者之間,以表示做學問要尊重和依照古書的本義的嚴謹學風。嶽麓書院將「實事求是」作為院訓,牌匾懸掛在嶽麓書院的講堂內,為民國初期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所炸,後來重製。毛澤東在1916年到1919年間曾寄居於嶽麓書院,一般認為這是以後毛澤東引用「實事求是」的淵源。
毛澤東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引用實事求是:
“ | 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1] | ” |
釋義
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實事求是在政治中指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鄧小平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並以此批判華國鋒的兩個凡是。[2]
江澤民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胡錦濤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錯別字
在現代漢語,「實事求是」經常被錯寫成「實是求是」、「實事求事」。[3]
參考資料
參見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真理標準大討論
- 《求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