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寧寺 (朔州市)
右玉寶寧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西省右玉縣 |
座標 | 40°9′52.877″N 112°20′47.782″E / 40.16468806°N 112.34660611°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8-0228-3-031 |
認定時間 | 2019年10月7日 |
寶寧寺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東街北側,2019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寧寺建於明代天順四年(1460年),現在僅存天王殿、大雄寶殿。寶寧寺內原藏有136幅明代水陸畫,畫工深厚,生動細膩,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歷史
據寶寧寺內所存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的碑記,寶寧寺為明代天順四年(1460年)右玉林衛所建,右衛鎮在當時是右玉林衛所在,右玉林衛是明王朝防備韃靼入侵所設衛所之一。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寶寧寺兩次重修。舊時,寶寧寺有院落四進,殿宇五座,整體坐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前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山門之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山門北側、前殿南側東西兩邊是鐘樓和鼓樓,天王殿與大雄寶殿間有一些配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裱水陸畫的題記中稱「寶寧寺尤為美備」。然而,在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中,寶寧寺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如今只剩天王殿、大雄寶殿兩殿。1996年1月12日,寶寧寺入選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2019年10月7日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建築
寶寧寺現存建築僅天王殿、大雄寶殿。天王殿也稱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五踩斗拱。大雄寶殿即主殿,也稱華嚴殿,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面闊七間(計23.50米),進深三間(13.60米),是山西北部現存的明代大殿中間數最多的。大雄寶殿檐柱斗拱為五踩雙下昂,計心造。前檐明間平身科斗拱為兩層45度斜昂。殿內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據研究,寶寧寺大殿很可能使用了早期的建築構件。[3]
水陸畫
寶寧寺內原藏有136幅水陸畫,加上三幅重新裝裱水陸畫時的題記,共是139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於水陸畫沾滿塵污、裝裱老舊,寶寧寺住持廣居和尚主持重裱水陸畫,留有題記一幅、出資功德主名錄一幅。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住持源緒和尚主持再次重新裝裱,也留有題記。據嘉慶時的重裱題記,「郡城之寶寧寺古剎也,有水陸一堂,中繪諸天佛祖,每於歲之浴佛節森然陳設,焚香頂禮,四方檀那咸畢集而瞻拜焉」,當時每年浴佛節會將這些水陸畫掛出,做水陸道場。抗日戰爭時,右玉紳民為保護水陸畫,將其運至綏遠,1949年後又取回,保存在大同雲岡古蹟保管所,1955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又將其徵調至太原。[4]目前,這些水陸畫藏於山西博物院,部分在山西博物院的「佛風遺韻」展廳中展出。
由於缺乏文獻,對於這些水陸畫的來由,研究者們並無一致觀點。關於水陸畫的作者,有觀點認為這些畫出於民間畫師之手,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明代宮廷畫師的作品。後一種觀點的理由之一,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新裝裱水陸畫的題記:「寶寧寺尤為美備。相傳有敕賜鎮邊水陸一堂,妙相莊嚴,非尋常筆跡所同」,稱寶寧寺水陸畫為敕賜,以之鎮邊。嘉慶二十年(1815年)題記也有「敕賜」的說法(「溯其由來,蓋敕賜以鎮邊疆而為生民造福者也」)。另外的理由是,寶寧寺水陸畫畫工精緻,與民間畫工所作水陸畫畫風迥異,而如此精緻的水陸畫在明代也非常昂貴,一般人家也承擔不起費用。通常認為,這些水陸畫是明代作品。不過,也有人認為是元代作品,理由是畫中有元代服飾、元代年號。[1]
136軸水陸畫均為絹本,保存完好,除幾幅佛像較大以外,其餘作品長約120厘米,寬約60厘米。[5]139幅水陸畫中,描繪佛教形象的有61幅、以道教為題材的47幅,描繪各色人等的有12幅、表現社會生活的有13幅。這些水陸畫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布局緊湊、內容豐富,感染力很強。[4]
參考
- ^ 1.0 1.1 陳俊吉. 寶寧寺水陸畫的繪畫製作年代與賞賜年代探究 (PDF). 書畫藝術學刊. 2009, 6 [2013-1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5).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 ^ 宝宁寺. 新華網山西頻道. 2005-07-12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 ^ 4.0 4.1 吳連城. 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 文物. 1962, (Z1).
- ^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天藏菩萨. 太原日報. 2009-11-23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