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思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思順
出生690年代
突厥汗國
逝世756年4月6日
唐朝
職業唐朝將領

安思順(690年代—756年4月6日[1]),中國唐朝唐玄宗年間將領,可能是突厥血統。他與另一將領安祿山有親戚關係[註 1]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反叛唐玄宗統治後,敵視安思順的另一將領哥舒翰偽造安思順參與安祿山之亂的證據,安思順被殺。

家世及投唐

安思順父是胡人將軍安波注[2]。安波注之弟安延偃娶巫師阿史德氏,後者已有子軋犖山,被安延偃收養,改名安祿山。一次,安延偃所部潰散,安祿山、安思順、安延偃逃到唐朝境內。將軍安道買次子安貞節正擔任嵐州別駕,於是他們就投靠了安貞節。安貞節厚待安延偃,約定兩家子輩為兄弟,故安祿山與安思順約為兄弟[3][註 2]

為將生涯

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入侵臨洮軍,又游寇蘭州渭州,掠奪群畜,玄宗起用薛訥攝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以抵禦之[4],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海賓為先鋒,諸將嫉恨他有功,按兵不救,致其寡不敵眾陣亡。最終唐軍苦戰得勝[5][6]。九年(721年)四月,朝廷下詔賞賜抗擊吐蕃功臣,安思順以右監門衛將軍、臨洮軍使升任洮州刺史兼充莫門軍使,賜物二百段,銀三百兩,錢五十萬[7][8]

大約天寶五載(746年),安思順、哥舒翰分別任王海賓之子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屬下大斗軍正副使,互不相讓[9]

安思順雖然有才有寵,但也通過巴結宦官驃騎大將軍高力士才得以官運亨通[10][11]。天寶六載(747年)十一月,唐玄宗調動節度使,改任時任朔方節度使的安思順充河西節度使,判武威郡[12]。九載(750年)八月,他權知朔方節度事[13]

十載(751年)正月,朔方節度使改由宰相李林甫遙領,時任河西節度使、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攝御史中丞、權知朔方節度事的安思順罷朔方節度使,加特進,攝御史大夫,一個兒子得到授官,其餘官職如故[14]。四月,唐玄宗見了時任安西節度使高句麗族將領高仙芝後,賞識他,下令任高仙芝為河西節度使。但安思順指使手下胡人首領割耳朵、劃破臉,請求玄宗讓他留任。監察御史裴周南也奏聞朝廷,於是玄宗下詔安思順留任[13],以高仙芝為右羽林大將軍[9][15]

十一載(752年)三月,突厥首領朔方副使李獻忠(阿布思)叛亂期間,李林甫忙於和同僚陳希烈爭權,不想離開京城長安去平叛,辭朔方節度使,推薦安思順接任,玄宗准奏[13][16][17]。大約同年,安思順不再擔任河西節度使[18]。安思順曾率宗羲仲等破魚海,攻占五城[19]。同年,他奏請調河西節度副使李光弼為單于都護府副大都護。

同時,安思順、時任范陽節度使的安祿山與時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不合。玄宗試圖改善他們的關係,讓他們約為兄弟,當年十二月召三人到長安,讓高力士為三人設宴,希望他們和解,但席間哥舒翰和安祿山卻陷入激烈爭論,他們之間的關係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惡化。[9][13]

十二載(753年),安思順聯合北庭都護程千里,遣折衝果毅渾瑊以偏師深入葛祿部,經過狐媚磧,掠奪特羅斯山,大破阿布思部眾[20][21]。同年,安思順奏請將陰山北麓的橫塞軍移置於南麓的大同川之西,詔改其名為天德軍,安思順建其北城,周圍四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闊一丈七尺[22],於十四載(755年)完工。十三載(754年)三月,阿布思被押送京城斬首示眾。

同年,李光弼被任為朔方兵馬使,安思順奏其為副使、知留後事,愛其材,想把女兒嫁給他,李光弼推辭不過,稱病辭官。這可能是因為李光弼感念被李林甫誣陷暴死的故帥王忠嗣,而安思順是李林甫所薦,李林甫又稱美安祿山,李光弼懷疑安思順為李林甫黨羽,才拒絕其示好。哥舒翰聞知,認為李光弼有節操,奏請讓李光弼回京師[23][24][25]。左領軍大將軍同正員、特進僕固懷恩因善格鬥、了解各少數民族情況、有統御之材,被安思順委為心腹[26]。安思順引匡城尉敬羽於自己的幕府[27][28]。表延王府參軍杜鴻漸為判官[29]

十四載(755年),詔命追贈安思順祖父左衛鈐衛郎將安某為武部尚書,亡父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為太子太師[14]

冤死

後來玄宗最得寵的妃子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李林甫為相,安思順注意到安祿山因被楊國忠激怒,正計劃作亂。他入朝將此事奏明玄宗,玄宗不信,但仍相信安思順是忠誠的。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果然作亂,玄宗也因安思順先前有奏,沒懲罰安思順,召時任朔方節度副使兼靈武郡太守、御史大夫的他回長安任戶部尚書[30]。安思順的弟弟安元貞被任為太僕卿[31]。安思順的部下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被任為朔方節度使。當時郭子儀、李光弼都是牙門都將,彼此不合,即使同盤飲食也斜眼相視不說話。郭子儀代任後,與李光弼為了平叛而放棄私憤以忠義互勉[32][33]

但哥舒翰仍然敵視安思順。他很快受任為元帥統軍討伐安祿山,知道自己手握重兵,自己請奏的事玄宗不會違背。十五載(756年),哥舒翰部下馬軍都將王思禮勸哥舒翰謀殺安思順。於是哥舒翰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讓使者在關門被俘,再把信及彈劾安思順七大罪的表文呈給玄宗。三月,時任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的安思順及安元貞被下詔賜死[23][33][34][註 3],家族被流放到嶺南[9]。天下以為冤[15]。楊國忠不能相救,也因此開始畏懼哥舒翰[31]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正月,時任河東副元帥等職的郭子儀上表請求為安思順兄弟昭雪[35]

注釋

  1. ^ 安思順和安祿山的具體親戚關係在《舊唐書·安祿山傳》、《新唐書·安祿山傳》與《資治通鑑》中記載不同。比較《舊唐書》卷二百上(安祿山和安思順約為兄弟)、《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未明言,但暗示他們約為兄弟)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安思順為安祿山繼父侄)。《兩唐書》無<安思順傳>。
  2. ^ 安祿山時年十餘歲,故此事大約在714年。
  3. ^ 《舊唐書·玄宗紀下》誤作「二月丙辰日殺安思順」。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杜牧《張保皋鄭年傳》稱安思順為安祿山從弟,但安思順參加對吐蕃作戰時,安祿山僅十二歲。此處生年根據穆渭生《盛唐大將安思順生平事跡鉤沉》。
  2. ^ 《舊唐書》卷二百上
  3. ^ 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4. ^ 《舊唐書》卷八
  5. ^ 《舊唐書》卷一百零三
  6.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
  7. ^ 樊衡《河西破蕃賊露布》
  8. ^ 冊府元龜》卷一百二十八
  9. ^ 9.0 9.1 9.2 9.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
  10.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
  11. ^ 《新唐書》卷二百零七
  12. ^ 卷二百一十五
  13. ^ 13.0 13.1 13.2 13.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14. ^ 14.0 14.1 《冊府元龜》
  15. ^ 15.0 15.1 《舊唐書》卷一百零四
  16. ^ 《舊唐書》卷一百零六
  17.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上
  18. ^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
  19. ^ 豆膚詵《嶺南節度判官宗公神道碑》
  20.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
  21.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
  22. ^ 李吉甫《請修天德舊城奏》
  23. ^ 23.0 23.1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
  24.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
  25. ^ 顏真卿《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荊南山南東道五節度行營事東都留守上柱國贈太保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
  26.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一
  27.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下
  28. ^ 《新唐書》卷二百零九
  29. ^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
  30. ^ 《冊府元龜》卷一百一十九
  31. ^ 31.0 3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32.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
  33. ^ 33.0 33.1 杜牧《張保皋鄭年傳》
  34. ^ 《新唐書》卷五
  35. ^ 邵說《代郭令公請雪安思順表》

來源

期刊文章
  • 穆渭生《盛唐大將安思順生平事跡鉤沉》,《唐都學刊》第27卷第6期,2011年11月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