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李察遜
娜塔莎·李察遜 Natasha Richardson | |||||||
---|---|---|---|---|---|---|---|
女演員 | |||||||
本名 | Natasha Jane Richardson | ||||||
國籍 | 英國 | ||||||
出生 | |||||||
逝世 | 2009年3月18日 | (45歲)||||||
職業 | 演員 | ||||||
配偶 | 羅伯特·福克斯 (1990年結婚—1992年結束) 連恩·尼遜 (1994年結婚—2009年結束) | ||||||
兒女 | 麥克·李察遜和丹尼爾·尼遜 | ||||||
父母 | 東尼·李察遜 凡妮莎·蕾格烈芙 | ||||||
活躍年代 | 1986年至2009年 | ||||||
|
娜塔莎·珍·李察遜(英語:Natasha Jane Richardson,1963年5月11日—2009年3月18日),英國演員,出身自知名演藝世家雷格夫家族,母親是英國女演員凡妮莎·蕾格烈芙,其父母是英國舞台和電影演員暨導演米高·雷格夫和英國女演員瑞秋·坎普森,李察遜的父親是英國舞台劇和電影導演暨製片人東尼·李察遜。
在演藝生涯早期,李察遜就同時參與電影和舞台劇的演出,1986年擔綱英國導演肯·羅素執導的恐怖片《魂斷仲夏夜》中的瑪麗·雪萊一角,1988年飾演美國導演保羅·舒瑞德的傳記片《紅色八爪女》中的主角派翠西亞·赫茲,她在首次粉墨登場的百老匯舞台劇《安娜·克莉絲蒂》的演出亦備受好評,並以此獲得美國劇院世界獎;此獎旨在對初試啼聲演員的演技予以肯定。
李察遜陸續參與1990年的《世紀滴血》、1994年的《大地的女兒》、1998年的《天生一對》、2002年的《女傭變鳳凰》以及2005年的《異國情緣》等片,1998年以舞台劇《歌廳》獲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美國紐約戲劇桌獎音樂劇最佳女主角和紐約圈外劇評人獎。
2009年3月18日,李察遜因在加拿大魁北克滑雪發生意外,造成硬腦膜外血腫而過世[1],身後丈夫連恩·尼遜將她的器官予以捐贈[2][3]。
家族
她的父親東尼·李察遜是著名導演,1963年以《湯姆瓊斯》取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亦是1960年代新電影運動的旗手[4]。她的母親凡妮莎·蕾格烈芙是資深女演員,曾演出《春光乍現》;妹妹裘莉·李察遜是《整形春秋》電視劇演員[5]。
私人生活
1990年,李察遜與電影製片人羅伯特·福克斯結婚,兩人相識於俄國作家安東·契訶夫作品1985年拍成的喜劇《海鷗》;這段婚姻僅維繫了3年便宣告結束[6]。 1994年夏天,李察遜在紐約米爾布魯克的家中與愛爾蘭裔演員連恩·尼遜結婚[7],育有兩名兒子麥克·李察遜和丹尼爾·尼遜(英語:Daniel)[8][9]。 2009年,李察遜歸化為美國公民[10]。 2018年,凡妮莎·蕾格烈芙受訪表示,麥克為紀念亡母,已經改從母親婚前的姓氏李察遜[11]。
在父親東尼1991年逝於愛滋病併發症後,李察遜投身愛滋病公益活動超過十五年,希望喚起大眾對愛滋病的重視[12],2006年加入愛滋病研究基金會(amfAR)董事會之外[13],也參與其他相關慈善團體,例如為患者送餐的美國紐約God's Love We Deliver[14],英國艾爾頓·強愛滋病基金會[15]、並為英國的國家愛滋病信託基金會擔任大使超過十年[16]。2000年11月獲頒amfAR的勇氣獎[17]。
李察遜菸癮很大[18],即使據稱她已經戒菸[19],仍曾直言批評紐約市餐館的禁菸令[20]。
滑雪意外逝世
2009年3月16日,李察遜在加拿大蒙特婁一處滑雪場上初學者課程時不幸跌倒,當時並沒有明顯外傷並且還能夠說話及自己行走,但卻在回房後開始感到劇烈頭痛而被緊急送醫[21][22]。李察遜隨後被轉移到紐約曼哈頓的Lenox Hill醫院,她的先生演員連姆尼森,兒子,母親及妹妹都在醫院陪伴她。李察遜的傷勢嚴重,一度判定為腦死,最後不幸於3月18號病逝於紐約。
電影作品表
年份 | 電影 | 角色 | 備註 | |
---|---|---|---|---|
譯名 | 原名 | |||
1989年 | 《胖子與小男孩》 | Fat Man and Little Boy | 瓊·塔特洛克 |
|
1990年 | 《世紀滴血》 | The Handmaid's Tale | 凱 |
|
1992年 | 《限時索命》 | Past Midnight | 蘿拉·馬修斯 Laura Mathews |
|
1998年 | 《天生一對》 | The Parent Trap | 伊莉莎白·詹姆士 Elizabeth James |
|
2001年 | 《浩劫天堂》 | Haven Pt.1 & Pt.2 | 露絲·格魯伯 Ruth Gruber |
|
《Chelsea Walls》 | Chelsea Walls | 瑪麗 Mary |
||
《大放異彩》 | Blow Dry | 雪莉·艾倫 Shelley Allen |
||
2002年 | 《兩對冤家一張床》 | Waking Up in Reno | 達琳·杜德 Darlene Dodd |
|
《女傭變鳳凰》 | Maid In Manhattan | 卡洛琳·連恩 Caroline Lane |
||
2005年 | 《異國情緣》 | The White Countess | 蘇菲亞·貝林斯基亞伯爵夫人 Countess Sofia Belinskya |
|
2008年 | 《野蠻公主》 | Wild Child | 金斯萊夫人 Mrs. Kingsley |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 ^ UK ID card launch date announced. Biometric Technology Today. 2009-11, 2009 (11). ISSN 0969-4765. doi:10.1016/s0969-4765(09)70180-8.
- ^ Natasha Richardson's organs donated: report. Reuters. 2009-03-26 [2022-09-30] (英語).
- ^ Liam Neeson has spoken openly about donating his late wife Natasha Richardson's organs following her death in a skiing accident five years ago.. evoke.ie. 21 February 2014 [28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March 2017).
- ^ 朱錦華. 娜塔莎李察遜一門英傑 三代都是重量級演員. 2009-03-19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5) (中文).
- ^ 里安納遜強顏別亡妻 娜塔莎李察遜落葬. 明報. 2009-03-24 [200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7) (中文).
- ^ Obituaries – Natasha Richardson. The Daily Telegraph. 19 March 2009 [4 June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June 2012).
- ^ Natasha Richardson and Liam Neeson's magical marriage takes tragic turn. New York Daily News.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 ^ Lynn, Allison. Passages. People. 10 July 1995 [16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 April 2015).
- ^ Helligar, Jeremy. Passages. People. 9 September 1996 [16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June 2015).
- ^ Natasha Richardson: Member of celebrated acting family who found success on stage and screen – Obituaries, New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 March 2009 [18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March 2009).
- ^ Briese, Nicole. Liam Neeson’s Son Changes Last Name to Honor Late Mother Natasha Richardson. Us Weekly. 2018-10-20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美國英語).
- ^ Richardson, By Natasha. Why we must work harder to fight this cruel disease.. the Guardian. 1999-02-28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英語).
- ^ AmfAR to Hold Special Tribute to Natasha Richardson. Peoplemag.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英語).
- ^ News, A. B. C. New Details: Natasha Richardson Suffers Serious Skiing Accident. ABC News.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2) (英語).
- ^ Paid Notice: Deaths RICHARDSON, NATASHA. query.nytimes.com. [2022-09-30] (英語).
- ^ Charity screening in aid of NAT | National AIDS Trust. www.nat.org.uk.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 ^ Natasha Richardson Obituary (2009) New York Times. Legacy.com.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 ^ Bearn, Emily. Prime Time for Natasha.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7 April 2003 [19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March 2009).
- ^ Chui, Alexis. Natasha Richardson: 'She Was So Much Fun'. People. 24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3 June 2009).
- ^ Franck, Elisabeth. Cigarette Aficionados Go to War. The New York Observer. 8 April 2001 [19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September 2008).
- ^ 陪夫里安尼遜加國拍戲 娜塔莎李察遜滑雪意外頭部重傷. 頭條日報. [2009-08-17] (中文).
- ^ 劉泳暐. 娜塔莎李察遜 滑雪意外驟逝. 台視新聞. 2009-03-19 [2009-08-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