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女幹探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女幹探
Lady Blue
片頭
片頭
類型
主演
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季數1
集數14(每集列表
每集長度60分鐘(包括廣告)
片頭曲阿爾內茨亞·沃克表演《回歸警隊》
作曲約翰·卡卡瓦斯
製作
執行製作大衛·格伯
拍攝地點芝加哥
製作公司
發行公司米高梅電視公司
播出資訊
首播頻道美國廣播公司
播出日期1985年4月15日—1986年1月25日

女幹探》(英語:Lady Blue)是1985年9月15日至1986年1月25日在美國廣播公司首播的美國偵破動作電視劇。節目由大衛·格伯製作,試播集以電視電影形式在同年4月15日播出後獲美國廣播公司相中。《女幹探》主要圍繞傑米·羅斯扮演的芝加哥警探凱蒂·馬奧尼展開,她在處理案件時往往會採用十分暴力的手段。其他演員包括丹尼·愛羅、羅恩·迪恩、黛安·多西、布魯斯·A·揚、南·伍茲和里卡多·古鐵雷斯,劇中還有強尼·戴普客串出鏡,是他頗早的演出經歷。電視劇就在芝加哥實地取景,傑克·普里斯特利任攝影總監。電視評論員認為《女幹探》著重描述暴力,女主角與克林·伊斯威特詮釋的骯髒哈利形象接近,堪稱「骯髒哈利特」。羅斯自稱因為喜歡偵破動作劇的風格加入,為演好角色,她不但觀看伊斯威特主演的電影,還從本人那裡獲得如何掌握槍枝的建議並到靶場練習。

試播集播出後,多家看門狗組織(特別是全國電視暴力聯盟)批評《女幹探》是最暴力的電視節目。部分受到過度暴力內容投訴的影響,美國廣播公司將節目播出時間從周四改到周六,後於1986年初停播。電視劇播映期間評價普遍不佳,但電視研究學者認為這些批評很可能源於性別歧視。《女幹探》後在主要面向女觀眾的「Lifetime」電視劇重播,至今沒有發布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藍光光碟流媒體,版權歸米高梅所有但暫無家用媒體發行計劃。

內容大綱和人物

凱蒂·馬奧尼(圖)經常採用暴力手段辦案,評論文章將她與骯髒哈利相比[1][2][3]。傑米·羅斯獲得克林·伊斯威特的用槍指導併到靶場練習[4]

《女幹探》是偵破動作電視劇[1][5],主要圍繞傑米·羅斯Jamie Rose)扮演的芝加哥警探凱蒂·馬奧尼(Katy Mahoney)展開,講述她處理案件時採用的暴力手段,以及與同事間的緊張關係[1]。馬奧尼是芝加哥警察局暴力犯罪科探員[2],據《紐約觀察家報》的布萊恩·里斯曼(Bryan Reesman)所述,一頭「火熱紅髮」的她喜歡動武而且「過度暴力」[1]。她最常用的武器是.357麥格農手槍,《紐約時報》的約翰·奧康納(John J. O'Connor)認為這種手槍太大,和她體型不搭,右手持槍顯得有些滑稽[5]。馬奧尼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能「像大多數男人看體育新聞一樣發現犯罪行為」[2][6]

女主角辦案的暴力風格在節目試播開頭就展露無遺:馬奧尼在美容院看到銀行劫案,於是槍殺三名劫匪再走回店裡修腳[1][5]。電視評論員根據這段稱她是「骯髒哈利特」(Dirty Harriet)或「骯髒哈利埃特」(Dirty Harriette),與克林·伊斯威特詮釋的骯髒哈利相提並論[1][3][4],喬恩·安德森(Jon Anderson)在《芝加哥論壇報》發文,稱她仿佛快槍手麥格羅Quick Draw McGraw)加上些許約翰·韋恩和克林·伊斯威特的感覺[7]。另據羅斯表示,馬奧尼的人物靈感源自骯髒哈利、韋恩和藍波[7]。劇中馬奧尼多次受到濫用暴力投訴[5],與警局內務科關係緊張[8]

雖然大部分領導都不認可馬奧尼,但直屬上級特里·麥克尼科爾斯(Terry McNichols丹尼·愛羅飾)警督更加理解和認同她的做法[1]。麥克尼科爾斯喜歡吃辣味熱狗,相對而言更能接受馬奧尼對待犯罪行動的非傳統做法,但還是批評她太依賴暴力[5][9]。羅斯認為麥克尼科爾斯類似犯罪劇情電視劇黑道家族》中的人物[1]。在奧康納看來,愛羅扮演的麥克尼科爾斯仿佛模仿20世紀40年代電影中爛醉如泥的馬西·羅森布魯姆Maxie Rosenbloom),讓人感到很不自然[5]

根據劇情設定,馬奧尼的父親、兄弟和愛人都是節目開始前便已殉職的警察,奧康納認為這正是女主角生存欲望和韌性極強的重要原因[5]。劇中其他人物包括警探吉諾·吉安內利(Gino Gianelli,羅恩·迪恩飾)和夫人羅絲(Rose,黛安·多西飾)、警員卡西迪(Cassidy、布魯斯·A·揚飾)、麥克尼科爾斯的侄女威洛(Willow,南·伍茲飾)和馬奧尼的線人哈維(Harvey,里卡多·古鐵雷斯飾)[2]。劇中還有強尼·戴普客串出演連環殺手的兄弟,這也是他頗早的演出經歷[10][11]

墨西哥女演員凱蒂·喬拉杜在試播集扮演古柯鹼毒販頭目多娜·瑪麗亞·特蕾莎(Dona Maria Theresa[8],美國男演員阿傑·奈杜Ajay Naidu)和吉姆·布朗Jim Brown)分別飾演「精於世故的流浪漢」帕奎托(Paquito)及「南方毒品沙皇」[12]。愛羅的好友是劇中臨時演員,扮演的人物被劇組及其他演員戲稱為「有背景警探」[1]。《華盛頓郵報》刊登湯姆·謝爾斯(Tom Shales)的評述,認為《女幹探》整體基調「直截了當(而且)極其暴力」[13]

製作

《女幹探》有一集是在芝加哥卡布里尼-格林住宅區(攝於1999年)取景

大衛·格伯(David Gerber)是《女幹探》的執行製作人[10],導演包括蓋伊·馬格(Guy Magar)和蓋瑞·尼爾森(Gary Nelson[10][14],傑克·普里斯特利(Jack Priestley)任攝影總監[14]。電視劇由米高梅電視公司和大衛·格伯製片共同製作[4][10][14],約翰·卡卡瓦斯(John Cacavas)作曲[14][15]。女演員阿爾內茨亞·沃克(Arnetia Walker)演唱片頭主題歌《回歸警隊》(Back to the Blue[9]。電視劇就在芝加哥多處實地攝製[4][10],取景地包括卡布里尼-格林住宅區Cabrini–Green Homes[1]。據羅斯回憶,節目在卡布里尼-格林住宅區的拍攝工作很不順利,居民不但威脅演員和劇組人員,甚至還把瓶子砸過來[1]

馬奧尼是羅斯在肥皂劇鷹冠莊園》(Falcon Crest)中飾演薇姬·喬伯蒂(Vickie Gioberti)後出演的第一個角色;里斯曼對選中羅斯出演《女幹探》頗感意外,因為她此前給人留下的印象不過是酷愛飲料廣告中和賓尼兔一起玩的孩子。在他看來,羅斯過去的個人形象偏向自由派,「更加樂觀,愛好娛樂」,這與馬奧尼「鋼鐵般的意志以及對待犯罪的保守立場」截然相反。羅斯本人表示,她就是因為對偵破動作電視劇感興趣而參演《女幹探》:「動作戲太好玩兒啦,我要麼被綁起來,要麼掛起來,還能開槍,跳車,感覺就像拍西部片。」[1]橘郡紀事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認為,馬奧尼和是薇姬·喬伯蒂是羅斯最知名的兩個角色[16]

羅斯觀看伊斯威特演出的電影(包括《骯髒哈利》系列)並練習掌握槍枝,為出演馬奧尼準備[4][7]。她曾與伊斯威特在1984年的電影《黑色手銬》(Tightrope)和1985年的獨立單元劇驚異傳奇》(Amazing Stories)合作,後者還曾告訴她如何模仿使用槍械[4]。除伊斯威特的協助外,羅斯還在芝加哥靶場練習用槍[4]。羅斯認為飾演馬奧尼的體力要求很高,但她無意嘗試方法演技,拍戲時只能靠特技替身stunt double[7]。羅斯對評論中將她的角色和「骯髒哈利」對比頗感不以為感,稱「很不一樣的好不好,畢竟我是女人,能夠表現的情緒可比伊斯威特先生多得多」[17]

羅斯聲稱,罪案劇情電視劇《女警察》(Police Woman)及《特工克里斯蒂》(Get Christie Love!)的構想與《女幹探》類似,但里斯曼認為《特工克里斯蒂》的暴力程度遠不及《女幹探》[1]。奧康納把本劇暴力程度和伊斯威特演出的電影相比,認為新劇就像神力女超人迪克·崔西連環漫畫的綜合體[5]。恐怖文學作家文斯·利亞古諾(Vince A. Liaguno)2011年的著作指出,《女幹探》和《紐約重案組》(NYPD Blue)都更注重描繪暴力[18]。羅斯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女幹探》是當時最暴力的電視劇,此前電視上極少出現馬奧尼這樣「嗜血」的人物,但她也認為,與後來者相比,這些都是小巫見大巫[1]

分集

集數標題導演編劇首播日期
1試播蓋瑞·尼爾森勞勃·文森特·奧尼爾1985年4月15日 (1985-04-15)[8]
兇殺案警探凱蒂·馬奧尼多次遭到警察暴力投訴,因此被調到芝加哥警察局「老婦女中隊」(Matron Squad)。馬奧尼在調查商店盜竊案和兩起母子被殺案時發現,這些案件與古柯鹼販毒集團有關。
2死亡谷紀念日維吉爾·W·沃格爾Virgil Vogel南希·奧德利(Nancy Audley)與霍華德·切斯利(Howard Chesley1985年9月26日 (1985-09-26)[8]
馬奧尼在調查住宅區謀殺案時發現,當地人都被阿爾文·邦格(Alvin Banger)及其領導的幫派團伙恐嚇。得知邦格強迫兒童進入商店和民宅行竊後,馬奧尼決定打倒他的幫派。
3羅密歐與朱麗葉勞勃·文森特·奧尼爾馬克·羅傑斯1985年10月3日 (1985-10-03)[19]
街頭兩大敵對幫派開戰,來自兩方的一對男女產生感情,馬奧尼想要幫助他們獲得更安定的未來。
4食肉猛獸蓋伊·馬格南希·勞倫斯(Nancy Lawrence1985年10月10日 (1985-10-10)[19]
馬奧尼在調查南區多起謀殺案線索期間發現連環殺人犯。
5寡婦製造者邁克·維哈(Mike Vejar艾莉森·霍克(Allison Hock1985年10月17日 (1985-10-17)[19]
馬奧尼發現越南刺客來到美國,專門刺殺移居美國的前越南軍人和難民。
6獵手克里斯蒂安·尼比Christian I. Nyby II勞勃·文森特·奧尼爾1985年11月16日 (1985-11-16)[19]
馬奧尼調查多起謀殺案,兇手利用非常規武器和毒藥作案。
7死亡肖像邁克·維哈安東尼·勞倫斯(Anthony Lawrence)和南希·勞倫斯1985年11月23日 (1985-11-23)[19]
罪案主謀聘請殺手對付所有導致他入獄的人,馬奧尼及前男友律師首當其衝。馬奧尼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前男友可能涉嫌犯罪。
8恐怖約翰·弗洛瑞亞(John Florea比爾·德里斯基爾(Bill Driskill1985年11月30日 (1985-11-30)[19]
馬奧尼滲透恐怖組織後發現,組織的主要目標是瓦解芝加哥政壇。
9白色設計師阿諾德·拉文Arnold Laven麥可·阿尼曼(Michael Ahnemann1985年12月7日 (1985-12-07)[19]
馬奧尼遇到毒販後被注射致幻劑,然後產生各種幻覺並在城內到處遊蕩。
10死亡陷阱蓋伊·馬格馬克·羅傑斯1985年12月21日 (1985-12-21)[19]
地方天人交戰頭目被殺,馬奧尼在追蹤兇手期間發現刺殺行動旨在建立國際天人交戰。
11蠍子的刺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勞勃·文森特·奧尼爾1986年1月11日 (1986-01-11)[19]
馬奧尼受命抓捕以殺人為樂的前陸軍特種兵及其幫派。
12西爾維邁克·維哈麥可·阿赫曼(Michael Ahemann1986年1月18日 (1986-01-18)[19]
馬奧尼查案時發現女警被殺很可能是為掩蓋事涉政客、色情工作者和銀行家的醜聞。
13竭盡全力傑瑞·詹姆森(Jerry Jameson馬克·羅傑斯1986年1月25日 (1986-01-25)[8]
犯罪集團對之前的逮捕懷恨在心,將馬奧尼和吉諾·吉安內利(Gino Gianelli)警探綁架。
14威洛的牛仔傑瑞·詹姆森馬克·羅傑斯1986年 (1986)[20]
特里·麥克尼科爾斯的侄女失蹤,馬奧尼在調查期間發現企圖盜竊牛精液的牛仔團伙。

播映

1985年9月15日至1986年1月25日,美國廣播公司共播出13集《女幹探》。[1][8]。試播集本是1985年4月15日播映的電視電影[8],後又在九月當成試播節目重新播出[1][4]。據李·馬古利斯(Lee Margulies)在《洛杉磯時報》刊登的報導記載,四月的電視電影收視成績很好[21]。電視劇開播後因著重描繪暴力挨批[1][7],是看門狗組織的重點關注對象[5]。試播集共有18人被殺,製作人甚至承諾將來的節目會死更多人[22]。播出期間,全國電視暴力聯盟(The National Coalition on Television Violence)譴責這是電視上「最暴力的節目」[23]。羅斯對此辯稱《女幹探》無意據實描繪警察,更像發生在英雄奇蹟世界的故事,馬奧尼就像超級英雄[24]

《女幹探》起初占據北美東部時區周四晚八點檔,在同時段節目中收視排名第三,僅次於半小時情境喜劇歡樂酒店》和《夜間法庭》(Night Court),以及偵破劇《西蒙兄弟》(Simon & Simon[7]。播出七集後,節目播出時間後移到九點,為《浮華世家》(The Colbys)讓路[7][21]。美國廣播公司一度宣布續訂《女幹探》,聲稱會改在每周的另一天播出,如果收視率理想就每周都會播映[21]。節目後來改為周六晚九點檔,需同《黃金女郎》競爭[5][25],但過分暴力的投訴如影隨形[25]

美國廣播公司於1986年初停播《女幹探》[2][26],里斯曼認為收視成績不理想也是節目取消的重要原因[1]。羅斯事後表示:「無論如何,這都是很棒的經歷。人這輩子能主演電視劇的機會可不多,特別是女人」[26]Lifetime電視台後來重播《女幹探》,該台主要面向女觀眾,所播電視劇一向涉及以傳統男子崗位為職業的女角色,如《維羅妮卡·克萊爾》(Veronica Clare)和《共犯》(Partners in Crime)中的女私家偵探,以及《凱·奧布萊恩》(Kay O'Brien)中的女醫師[27]。本劇至今沒有發布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藍光光碟流媒體[1][28],版權歸米高梅所有,但暫無家用媒體發行計劃[1]

專業評價

《女幹探》播出期間,大部分評論批評劇中過分強調暴力[8][23]。奧康納認為劇中暴力過於盲目,執法手段引人質疑[5],安德森認為節目本來頗具潛力[7]:「如果能多播幾季,傑米·羅斯可能成為大明星」[7]。戴維·英曼(David Inman)1991年的著作《電視百科全書》聲稱,即便美國廣播公司播過的愚蠢節目不可勝數,但《女幹探》依舊名列前茅[29]。《華盛頓郵報》刊登勞埃德·格羅夫(Lloyd Grove)的評論,認為《女幹探》本是很好看的快節奏節目,但對暴力的過分依賴不但喧賓奪主,而且令人厭惡,他還批評編劇勞勃·文森特·奧尼爾(Robert Vincent O'Neill)剽竊伊斯威特主演電影和1971年影片《霹靂神探》的構思。[12]。里斯曼認為電視劇雖然評價欠佳,但青少年觀眾,特別是男觀眾應該會喜歡馬奧尼的外貌和態度[1]

電視研究學者卡里·奧德爾(Cary O'Dell)2013年的著作《瓊·克里弗是女權主義者!:重新審視早期電視中的女角色》(June Cleaver Was a Feminist!: Reconsidering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Early Television)認為,《女幹探》是幻想「女子主導硬漢警察體裁電視劇」的「有趣實驗」。在他看來,無論馬奧尼遇到的批評還是節目那麼快停播,歸根究底都源自性別歧視,不過是當時的社會還不能接受女人「如此叛逆、蔑視權威並採用殘忍手段(辦案)」。奧德爾稱讚《女幹探》領先於時代,針對馬奧尼的負面評價與1991年電影《末路狂花》兩位女主角贏得的一片讚譽對比顯著。[23]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Reesman, Bryan. Analog Gems: Jamie Rose Talks 'Lady Blue' on ABC. New York Observer. 2017-06-30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2. ^ 2.0 2.1 2.2 2.3 2.4 Terrace, Vincent. 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 Shows, 1925 through 2010, 2d ed.. Jefferson: McFarland. 2012: 5115. ISBN 978-0-7864-6477-7. 
  3. ^ 3.0 3.1 Overview.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Buck, Jerry. 'Dirty Harry' is a Patter for 'Lady Blue'. Kentucky New Era. 1985-07-27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O'Connor, John J. TV Reviews; ABC Series 'Lady Blue' Switches to Saturdays. The New York Times. 1985-11-18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6. ^ Lady Blue. Hollywood.com.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Anderson, Jon. `Lady Blue` Is Struggling Against Powerful Opponents. Chicago Tribune. 1985-10-10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Erickson, Hal. Synopsis by Hal Erickson. AllMovie.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9. ^ 9.0 9.1 Terrace, Vincent. The Television Crime Fighters Factbook: Over 9,800 Details from 301 Programs, 1937–2003. Jefferson: McFarland. 2003: 87. ISBN 0-7864-1533-9.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Magar, Guy. How to Shoot Johnny Depp: 'Gimme a Bullet Hit … Here!'. TheWrap. 2012-05-15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11. ^ Magar, Guy. Kiss Me Quick Before I Shoot. Jefferson: Guy Magar. 2011: 136–137. ISBN 978-0-9828663-4-4. 
  12. ^ 12.0 12.1 Grove, Lloyd. Blood-Spattered 'Lady Blue'. The Washington Post. 1985-04-15: B3. 
  13. ^ Shales, Tom. The Soul Of a TV Season; From Gleason to Spielberg, Glimmers of a Better Year. The Washington Post. 1985-09-15: H1. 
  14. ^ 14.0 14.1 14.2 14.3 Cast & Crew. AllMovie.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15. ^ R.I.P. TV/Film Composer John Cacavas. Deadline Hollywood. 2014-01-30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16. ^ Jamie Ros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7. ^ Groen, Rick. Four new shows Poverty gets equal time. The Globe and Mail. 1985-09-17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透過Nexis. 需付費查閱
  18. ^ Liaguno, Vince A. Happy (En)trails. Lowder, James (編). Triumph of the Walking Dead: Robert Kirkman's Zombie Epic on Page and Screen. Dallas: BenBella Books. 2011: 122 [2020-08-25]. ISBN 978-1-936661-13-8.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Episode Guide. TV Guide.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20. ^ Romanko, Karen A. Television's Female Spies and Crimefighters: 600 Characters and Shows, 1950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McFarland. 2016: 115–116. ISBN 978-0-7864-9637-2. 
  21. ^ 21.0 21.1 21.2 Margulies, Lee. ABC Pulls Switch On Its Fall Prime-time Lineup. Los Angeles Times. 1985-05-09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22. ^ CP. TV Rose doesn't mind 'Dirty Harriette' label. The Globe and Mail. 1985-08-14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透過Nexis. 需付費查閱
  23. ^ 23.0 23.1 23.2 O'Dell, Cary. June Cleaver Was a Feminist!: Reconsidering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Early Television. Jefferson: McFarland. 2013: 143. ISBN 978-0-7864-7177-5. 
  24. ^ Davis, Ivor. Is Lady Blue 'Dirty Harriet'? You bet it is. The Globe and Mail. 1985-09-14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透過Nexis. 需付費查閱
  25. ^ 25.0 25.1 Leonard, John. Double Fantasy. New York. 1985-12-02: 157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26. ^ 26.0 26.1 Grant, James. Snagging a Steady Job on TV Turns Out to Be a Real Thorn in Jamie Rose's Side. People. 1986-12-08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27. ^ Dines, Gail; Humez, Jean M.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 Thousand Oaks: Sage. 2003: 620 [2020-08-25]. ISBN 0-7619-2260-1. 需付費查閱
  28. ^ Lady Blue (1985). TVShowsOnDVD.com.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4). 
  29. ^ Inman, David. The TV Encyclopedia. New York: Perigee. 1991: 683 [2020-08-25]. ISBN 0-399-51704-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