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里亞娜·法拉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里亞娜·法拉奇
Oriana Fallaci
奧里亞娜·法拉奇,攝於1979年伊朗德黑蘭。
出生(1929-06-29)1929年6月29日
 義大利王國佛羅倫斯
逝世2006年9月15日(2006歲—09—15)(77歲)
 義大利佛羅倫斯
職業記者作家
語言義大利語

奧里亞娜·法拉奇義大利語Oriana Fallaci義大利語:[oˈrjaˑna falˈlaːʧi],1929年6月29日—2006年9月15日)是一位義大利記者、作家,二戰反法西斯游擊隊員。法拉奇以其尖銳的問題著稱,被譽為「世界第一女記者」和「文化奇蹟」。1950年任《晚郵報》駐外記者,1967年開始任《歐洲人》周刊戰地記者,採訪過越南戰爭、印巴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她兩次獲得聖·文森特新聞獎,一次獲得班卡瑞拉暢銷書作者獎。她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採訪過許多國際聞名的政治家和名人,例如鄧小平季辛吉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霍梅尼威利·布蘭特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華特·克朗凱穆阿邁爾·格達費費德里柯·費里尼阮高祺阿拉法特英迪拉·甘地亞歷山德羅斯·帕納古利斯馬卡里奧斯三世果爾達·梅厄阮文紹海爾·塞拉西一世史恩·康納萊列赫·華勒沙等。她出版過多部作品,代表作有《風雲人物採訪記》、《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印沙安拉》、《好萊塢的七宗罪》、《男人》等。退休後,她寫了一系列文章和書籍批評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重新引起人們關注,也引來不少爭議[1]

生平

少年時期

法拉奇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2]她的父親愛德華多·法拉奇(Edoardo Fallaci)是佛羅倫斯的一個櫥櫃製造商,也是一位政治活動家,致力於制止義大利法西斯頭目本尼托·墨索里尼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儘管當時法拉奇很年幼,她仍然參加了義大利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一些行動。年輕的奧麗安娜因此加入了正義與自由旅,這是抵抗組織的下屬游擊隊,她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悲劇: 1944年,在納粹占領佛羅倫斯期間,她的父親在比利亞特里斯特馬里奧 · 卡里塔指揮的法西斯分子抓獲並施以酷刑,後來被釋放,而這期間法拉奇則作為中繼人員,負責將彈藥從阿爾諾河的一側運送到河對岸的乾涸地帶,因為橋梁已被德國納粹軍隊摧毀。由於她在戰爭期間的積極活動,使她獲得義大利軍隊頒發的英勇證書。[3]

在傳媒業的初次亮相

1946年,法拉奇畢業於佛羅倫斯的伽利略·加萊高中古典文學系,其後進入佛羅倫斯大學醫學院學習。在她身為記者的叔叔布魯諾 · 法拉奇的鼓勵下,經過短暫的文學轉型後選擇離開了大學,並一生投身於新聞事業。在傳媒業,法拉奇也遇到了一生的良師,即前義大利戰地記者馬拉帕爾泰[4]

當她還是學生時,就在佛羅倫斯當地天主教會主辦的報紙《義大利中央報》工作,她處理著各式各樣的議題,如:犯罪新聞、司法新聞、海關。當她拒絕按照合作夥伴《馬蒂諾報》編輯的指示寫一篇批評義大利共產黨總書記帕爾米羅·陶里亞蒂的文章時,該報終止了同他們的合作。[5]後來她搬到了米蘭,在那裡她開始編寫由她的叔叔布魯諾 · 法拉奇執導的《埃坡卡 · 德蒙達多利周刊》 布魯諾為了不偏袒她,讓其負責在編輯部里,歸檔和更正合作者的文章,然後再委託她負責新聞報道。[6]

她十幾歲開始了她的職業新聞生涯,成為義大利報紙特約記者。[7]1967年開始,她曾作為戰地記者採訪過越南戰爭、印巴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

20世紀60年代

多年以來,法拉奇是作為政治雜誌《L'Europeo》的特約記者,並為一些主要報紙和雜誌寫文章。在1968年的特拉特洛爾科事件墨西哥城奧運會前,法拉奇被槍擊三次,被士兵拖著頭髮拽下樓梯,她支持學生積極分子。[8]

20世紀70年代

在她1972年採訪亨利·季辛吉時,季辛吉指出,越南戰爭是一個「無用的戰爭」,並把自己比作「獨自騎馬領著一支旅行車隊的牛仔[9]季辛吉後來寫道,這是「曾經與新聞界之間最災難性的談話。」[10]1973年,她採訪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11]她後來說,「他認為女人只是作為優雅的裝飾品,不能像個男人一樣思考,然後努力​​給她們的權利和義務完全平等。」[11]

在她1979年採訪魯霍拉·穆薩維·何梅尼時,她稱呼他為「暴君」,並成功地在他的面前掀去伊朗伊斯蘭政府要求女性佩戴的頭巾。

20世紀80年代

1980年8月採訪鄧小平時問出鄧小平對毛澤東的評價,即毛在建國以後的錯誤和家長作風,應該和其功績「三七開」[12]。並問出鄧對江青的評價:「零分以下」,「江青這個人壞透了,她本人是打著毛主席的旗幟幹壞事的。但毛主席和江青已分居多年」[13]

去世

2006年9月15日[14]法拉奇在她的家鄉佛羅倫斯的一家醫院去世[15][16]因肺癌去世。[14]

參考資料

  1. ^ "Oriana Fallaci, Incisive Italian Journalist, Is Dead at 7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an Fisher, New York Times, 16 September 2006.
  2. ^ Guard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st sources indicate Fallaci was born on 29 June, but some sources indicate 24 July
  3. ^ Oriana Fallaci Official site. Oriana-fallaci.com. [201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4. ^ Stylos: agenzia di comunicazione giornalistica, letteraria, editoriale - Roma. web.archive.org. 2015-05-22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2. 
  5. ^ La rabbia e l'orgoglio - Corriere della Sera. www.corriere.it.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6. ^ La Storia siamo noi - Ricordare il passato per capire il presente e progettare il futuro. www.lastoriasiamonoi.rai.it.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7. ^ Arico, Santo L. Oriana Fallaci: The Woman and the Myth.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8: 26. ISBN 0-8093-2153-X. 
  8. ^ "The Agitator: Oriana Fallaci directs her fury toward Isl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rgaret Talbot, The New Yorker, 5 June 2006.
  9. ^ Fallaci, Oriana. Interview with History, p.40-41. Translated by John Shepley. 1976, Liveright Press. ISBN 978-0-87140-590-6
  10. ^ Adam Bernstein. Reporter-Provocateur Oriana Fallaci. Washingtonpost. 2006-09-15 [201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11. ^ 11.0 11.1 Jerome, Carole. Back to the Veil. New Internationalist. 1980-09-01, (091) [201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12. ^ 邓小平:毛主席功过"七三开" 评. news.sina.com.cn. [202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13. ^ 錢其琛. 《回忆邓小平》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2月 [2018-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3) (中文(簡體)). 
  14. ^ 14.0 14.1 Oriana Fallaci Dies At 76 - CBS News. www.cbsnews.com.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7) (美國英語). 
  15. ^ Italian writer Oriana Fallaci dies. NBC News.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7) (英語). 
  16. ^ Outspoken Italian journalist dies.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3) (英國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