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極殿

座標39°55′13″N 116°23′43″E / 39.920221°N 116.395172°E / 39.920221; 116.3951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5′13″N 116°23′43″E / 39.920221°N 116.395172°E / 39.920221; 116.395172

北京故宮中的太極殿
太極殿前正南方影壁
太極殿前正南方影壁中央的雲龍紋琉璃影壁盒子

太極殿滿語ᡨ᠋ᠠᡳ
ᡤᡳ
ᡩᡳᠶᠠᠨ
穆麟德轉寫tai gi diyan),為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西六宮區的西南角。

歷史

太極殿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未央宮」。因嘉靖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朝晚期,改稱「太極殿」。清朝曾對此宮多次修葺。[1]

原來啟祥宮正殿前檐掛有「啟祥宮」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2]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朝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在太極殿後殿和長春門舊址上建成穿堂殿(稱「體元殿」),後檐接抱廈,並且和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用轉角遊廊相連,形成了迴廊,太極殿後殿東西耳房各開一間作為通道,從而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成貫通的南北四進院。[1]清朝時,體元殿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3]

明朝萬曆年間,乾清宮坤寧宮火災,明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1]另據《清宮述聞》載,「《賜硯齋日記》略載:清室未遷出宮時,瑜皇貴妃(同治妃)居長春宮瑨皇貴妃(同治妃)居重華宮珣皇貴妃(同治妃)居儲秀宮瑾皇貴妃(光緒妃)居永和宮。四宮主位,有時同在太極殿召見臣工。」[4]

《國朝宮史續編》載,清朝皇后赴慈寧宮皇太后前行慶賀禮時,率貴妃、妃、嬪,禮服乘輿出啟祥門。[4]

如今,太極殿、體元殿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1]

建築

太極殿的主要建築有:

  • 啟祥門:位於太極殿前的東南角,也是原啟祥宮的宮門。這與東六宮西六宮中其他十一宮原來的宮門位置均不相同。門內有一木製祥鳳萬壽紋影壁。該門又俗稱「內啟祥門」,以和此門外甬道西端的啟祥門(俗稱「外啟祥門」)相區別。
  • 影壁:太極殿前正南的院牆上為一座高大的影壁,四角均飾有琉璃,正中央為雲龍紋琉璃影壁盒子。該影壁位於啟祥門以西,為咸豐九年(1859年)大修長春宮時添建。 [1]
  • 太極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繪有蘇式彩畫,門窗飾有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有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為清末民初時期所改。殿前的琉璃影壁和東、西配殿圍合成寬敞的庭院。[1]太極殿前檐柱上有楹聯「以仁義為巢,鳳儀阿閣;與天人合撰,象拱宸居」(慈禧太后題)。太極殿後檐柱上有楹聯「昭明三光,清和六合;經營萬億,作成四時」(慈禧太后題)。
    • 太極殿西梢間:西梢間北側為罩炕。靠西牆擺放一條案,案上有一隻座鐘。西牆上掛有對聯「窗虛玉戺鋪花影,簾靜金鉤裊篆煙」。南側窗下有一炕,其上有炕桌。東側為木隔斷,其中有門通往西次間。
    • 太極殿西次間:西次間靠南窗的炕上有炕桌、炕案,炕下設有腳踏,兩側設有鏽墩。這組家具布局帶有濃厚的滿族風俗特點。[5]西次間北面靠窗有一方桌,兩旁有一對椅子。方桌上有一器物,下面是瓷製,其中可放香料,上面安有輪扇,可吹送香氣。
    • 太極殿明間:明間正中設有地屏寶座。明間與東次間用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杆罩相分隔,明間與西次間用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分隔。[1]
    • 太極殿東次間:北面窗下有一條案。東側為一木隔扇,與東梢間分隔。木隔扇上開有門,東次間內靠著木隔扇一南一北擺放一對博古架。
    • 太極殿東梢間:東梢間北側、東側、南側各有一條案。西側與東次間之間為一木隔扇。
    •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太極殿前的東西兩側。 [1]西配殿南側與院牆之間有個小門,通往延慶殿前院。
  •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的後殿。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咸豐帝御筆題「體元殿」匾,懸掛在前檐正中。兩側楹聯為「自強不息以希天,遜志好學以希聖」。體元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五間,明間前後開門,次間、梢間是檻牆、支窗。室內各間安有花罩虛隔,惟有西梢間自成一室,有門與西次間相通。東、西各有耳房三間,中一間辟成通道,向北連通至長春宮院落。[1][6]
    • 體元殿西梢間:
    • 體元殿西次間:
    • 體元殿明間:
    • 體元殿東次間:
    • 體元殿東梢間:東梢間對聯為「四壁圖書鑑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乾隆帝句,于敏中書,上款「御製句」,下款「臣于敏中敬書」)。[7]
    • 戲台:體元殿後檐接有抱廈三間,黃琉璃瓦卷棚頂,坐南朝北,與長春宮相對,是清朝晚期宮中唱戲用的小戲台,又稱「長春宮戲台」。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壽辰,曾在該戲台演戲半個月。[1][6]戲台內側的體元殿明間北門上方朝北懸掛「境靜心清」匾,兩側對聯為「西山濃翠迎朝爽,南陸微薰送午涼」(慈禧太后題)。[7]
    • 怡性軒:體元殿前的東配殿。面闊三間。[1]前檐下懸掛「怡性軒」匾(慈禧太后題)。[7]
    • 樂道堂:體元殿前的西配殿。面闊三間。[1]前檐下懸掛「樂道堂」匾(慈禧太后題)。[7]

居住者

  • 孝惠皇后邵氏(邵宸妃)
  • 神宗顯皇帝萬曆年間,乾清宮坤寧宮火災,明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1]
  • 崇禎朝恭淑皇貴妃田氏:崇禎十三年(1640年)元旦,風雪交加,田貴妃到坤寧宮以東的景和門外等待朝賀皇后,卻受到周皇后冷遇。田貴妃向崇禎帝哭訴,崇禎帝因氣憤而在交泰殿將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憤而絕食。崇禎帝婉轉向周皇后求和,敕令田貴妃自承乾宮移居啟祥宮修省。田貴妃移居啟祥宮,崇禎帝三個月不召。一天,崇禎帝攜周皇后在東六宮中的永和宮賞花。永和宮緊靠承乾宮,周皇后便令宮女接來田貴妃一同賞花,這令崇禎帝對周皇后之寬弘更加欽佩。田貴妃繼續居住在啟祥宮。田貴妃一共為崇禎帝生下了四個兒子:永王朱慈炤、悼靈王朱慈煥、悼懷王、皇七子,除了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存活,其他三位皇子均夭折。田貴妃因此過度憂傷,在啟祥宮臥病兩年多,崇禎十五年三月(1642年)帶病移回承乾官。崇禎十五年七月(1642年)在承乾宮去世,諡「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在昌平天壽山明思陵[8]
  • 宣統隆裕太后:自升為太后之後,便從鍾粹宮移居長春宮、太極殿。清朝滅亡後,民國二年(1913年)農曆正月十七日晨,隆裕太后崩於太極殿。[9]
  • 遜帝溥儀時期瑜太妃: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太极殿. 故宮博物院.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2. ^ 一幕幕后宫的悲喜剧. 生活日報數字報. 2012-08-18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3. ^ 體元殿前說明牌,於2013-10-24查閱
  4. ^ 4.0 4.1 清宮述聞:正續編合編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765-767頁
  5. ^ 清朝宫廷陈设欣赏. 中華古典家具網. 2011-09-08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6. ^ 6.0 6.1 体元殿. 故宮博物院.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7. ^ 7.0 7.1 7.2 7.3 一方編著,北京名勝楹聯匾額選:故宮匾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8. ^ 田贵妃犯了大忌. 生活日報數字報. 2012-08-24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9. ^ 陈宝琛眼中的清宫后妃 隆裕太后被气死. 新華網. 2013-10-24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