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城牆」重新導向至此。關於位於天津市的城牆,請見「
天津市城牆列表」。
天津衛於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弘治年間(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處建造鼓樓。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城牆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老城的一些歷史遺蹟還有一些保留。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老城廂進行整體拆遷,天津老城在這次拆遷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區只存留下來天津文廟、廣東會館等少數歷史建築,其他均建成仿古商業街、購物中心或者商品房。[1]2011年,天津市規劃局將這裡納入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定名老城廂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
明朝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軍在直沽寨設衛築城,天津衛城督修官張思恭、主修官陳瑄,初為夯築土垣。當時,明成祖賜名天津衛並下令設立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在當時統稱「三衛」。「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以拱衛將建立的京師和維持當地的安全,同時命工部在此「築城浚池」。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
弘治五年(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的十字街建造鼓樓。弘治六年至七年間重修。當時的天津城池平面為矩形,東西長1570米,南北寬900米,總面積為1.55平方公里。天津老城城牆四面設有四座門樓,東南西北分別為「鎮東」、「定南」、「安西」和「拱北」。此後從清朝順治至嘉慶的一百四十餘年間,天津老城的城牆重修多達十二餘次。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老城,天津老城淪陷。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改築環行馬路,牆基殘存在地面以下。自此,天津城垣不復存在。1921年,天津鼓樓拆除重建。1952年,因修路原因,拆除天津鼓樓。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樓竣工。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津老城廂進行整體拆遷,天津老城在這次拆遷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區只存留下來天津文廟、廣東會館等少數歷史建築,其他均建成商業街、購物中心或者商品房。[2]
鼓樓
明朝弘治年間(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處建造鼓樓。當時天津鼓樓為三層磚城木樓,樓基為磚砌方形城墩台,樓的四面設有拱形穿心門洞,對應著天津老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鼓樓頂部為木結構重層歇山式頂,內懸唐宋制式鐵鑄大鐘。大鐘早晚共敲108響。清朝天津詩人梅小樹在鼓樓中撰寫了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1921年,民國政府重建鼓樓,天津書法家華世奎書「鎮東、安西、定南、拱北」,鐫於鼓樓四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1月7日,天津鼓樓被拆除。1994年,天津老城廂地區改造。2000年11月25日,地處老城廂中心的天津鼓樓開工重建。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樓建成。新鼓樓高27米,占地27平米,為鋼混結構的磚城木樓,底部設有須彌基座,主體木樓為明清木作大式,外設殿式旋子彩畫,灰色簡瓦,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斗拱和飛檐。頂部為重檐歇山屋頂。磚城四面為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座拱門的上方的漢白玉城門石上恢復原有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3]
原有胡同
交通
參見
參看
參考文獻
|
---|
經天津市規劃局編制相關規劃進行保護 |
海河特色 | | |
---|
租界風貌 | |
---|
中國傳統風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