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爐
天公爐(臺灣話:thiⁿ-kong-lô͘)指用於插置香火、象徵祭拜玉皇上帝的專用香爐[1]。「天公」即民間對玉皇大帝之稱呼,由於其為神明界地位最高者,故臺灣民間天公信仰多不塑神像,而改以天公爐代表[2]。
造型與材質
在臺灣,以造型而言,天公爐多見三足圓鼎,但亦有方形者。爐身則以雙龍搶珠為大宗,左右輔以呼應之升龍或降龍爐耳紋。材質方面,早期多為石爐或鐵爐。如今,日治時期前大型的金屬爐是相當罕見,多已被融鑄再利用。1970年後,才以銅爐最為常見,如彰化南瑤宮與鹿港龍山寺的銅質天公爐[3]。
種類
天公爐的形式,多會由於各地方與場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其通常即依照風俗來進行調整。
家庭
閩南裔臺灣人,將天公爐懸掛於公廳樑的中間位置[2],並以四條鏈條懸掛著,喻其掌管天地四方、四御、四季氣侯等[1]。此外,由於漳州移民認為,古時僅有君王授權或有敕額的寺廟才允許祭天,故部分閩南裔臺灣人便改以三條鏈條懸掛,象徵請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為代表,遙拜玉皇大帝,又稱之為「三界爐」或「三界公爐」等[4]。學者指出,在傳統的三合院中的正廳所懸吊的天公爐,通常祖籍為漳州府者,其天公爐為三個環耳;祖籍為泉州府者,其天公爐為四個環耳。[5]
客家裔臺灣人的天公爐又稱牆面佛、拜天空、天公塔等。採露天陳設,多將香爐設置於大門左邊內側或牆柱凹槽內等,並以紅紙寫上「玉皇大帝神位」或「天官賜福香位」的字樣[4]。另說客家人亦稱天公爐為「太陽公」或「太陽神」,並以此暗喻「反清復明」。「太陽公」是民間黑話,指崇禎皇帝,由於客家先民以中原士族自居,認為清朝滿人為異族,故將天公爐置於室外,藉供奉太陽神之名,表態奉明朝為漢族正統[1]。
馬祖人如果家中供奉神明、祖先,會在門前供上祭祀天公的香爐[6],位置係在走出門口的左手邊,即是住宅大門的龍邊(龍邊為大)[7][8]。傳統民宅的天公爐材質有石製或水泥製成吉祥的圖案,有的造型也能反映出屋主的職業,如魚型香爐代表漁民、書卷型代表公教人員等;一般常用的是將乾淨鐵罐包上紅紙釘在大門龍邊,或是用剪紙花裝飾[9]。祭拜神明(或祖先)之前,點香要先拜天公,再依序向神明(或祖先)上香。
此外,一般家庭以家神祭拜為主,故不在家中設置「四足的落地式天公爐」。民間傳說,若在家中設置此天公爐,便是成立宮壇,恐招孤魂野鬼入內伸冤[1]。
寺廟
廟宇內設置之天公爐可依建築的不同而改變位置及規格大小,如設於天井、廟外的拜亭前等處,但其設置仍有幾個共通點: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臺灣大百科全書-天公爐. [201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2.0 2.1 臺灣月刊-玉皇大帝才是「天公」. [201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 ^ 民俗亂彈-傳統寺廟香爐形制與功能分析. [201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 ^ 4.0 4.1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天公爐
- ^ 林美容. 〈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臺北市). 1996, (期69): 頁95.
- ^ 馬祖民俗文物館-宗教信仰.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馬祖日報-拜天公.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 ^ 馬祖民居香插.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 ^ 馬祖資訊網-香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