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車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車店中國東北出現於清朝末期的一種路途旅店通稱,附近通常帶有幾家小商店,類似現代公路休息站的概念。

大車店一詞始出何時無法考證,但大致範圍在清末民初,古代以來東北屬於人口稀少的關外蠻族領地,天寒地凍,建設與文化不發達,明代開始北京城的建立較多漢人與文化開始進入,但交通還是以水路為主,明永樂年間為了強化東北控制開始修築道路,沿路驛站開始設立但都是官方使用性質,清末開始隨著與洋人和日本的爭鬥加上工業科技發展,清廷逐漸發現東北的產有巨大價值,開始了長白山區開發,當時汽車為極度昂貴科技產品,且初期的汽車故障率高對於山區和過冷天氣不適應,東北開發還是以動物拉力車為主。[1]

這與橡膠輪胎的發明密不可分,雖然昂貴又難保修的汽車不適用於當時的東北,但汽車科技中的橡膠輪胎加裝於動物拉力車上,形成對當時中國又廉價又高效能的運力,所以動物車大批出現於東北,成為進行大開發的主工具,沿線約40里間隔就需要動物與車伕休息的商機很快被發現,密集的「大車店」應運而生,除了住宿外許多車輛維修業、買賣市集、簡易醫藥郎中、娼妓、土匪也聚攏於大車店周遭,形成獨特大車店文化。關東的大車店門前都要掛個籮筐幌子,作為行業招牌。[2]

大車店旅館內為了對抗嚴寒天氣都採用南北大炕,一鋪炕睡20來人的大通鋪,讓經濟貧困的車夫能有廉價可負擔的住宿條件。住客之間混住不可避免也產生更多人際交流,在現今的影劇作品中大車店成為非常有戲劇張力的題材,車店掌櫃都被描寫為八面玲瓏之人,能在無法治的蠻荒之地經營[3],擺平各路人馬。

隨著汽車科技的發展,獸力車很快被取代而汽車可以短時間長途行駛,也就不再需要密集的沿途停靠站,往往可以到了正式城鎮再休息,大車店文化很快消失於現代社會,成為一段歷史印記。東北一些以店字尾命名的小城鎮,[4]都是由早期的某間大車店發展擴大成功後產生。

參考文獻

  1. ^ 東北百年一春秋 . 魏盧,瀋陽人民出版社 2001
  2. ^ 東北大車店
  3. ^ 遼寧日報-大车店就是小江湖. [2018-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4. ^ 黑龍江日報-谙达大车店. [2018-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