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海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巨大海嘯的波浪淺化示意圖

大海嘯是一個非正式的名詞,指高度巨大的海嘯,常被多種媒體使用。現在尚無完整的科學定義,但是這通常用於形容高度在100公尺以上的海嘯。和一般的海嘯不同,大海嘯通常由大規模的山崩撞擊事件火山爆發所引發造成,而不是地震。大海嘯同樣可以指當地球因地軸轉移,而引發高度1英里(大約為530層樓)的巨大海嘯。

概念

普通海嘯通常源於海床的抬升,它們有著較小的浪高和極長的浪距,在深海海面上其浪高一般低於30公分,而浪距通常長達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因此在深海上難以被察覺到。當其接近陸地時,其浪高會隨著海底的抬升和水深的變淺而迅速升高。

相比之下,大海嘯源於大規模的山崩和撞擊事件,因為這些因素能在短時間造成大量水體的位移,而地震通常無法造成如此之高的海嘯。如果大海嘯發生在較為封閉的水體中,如1958年的利圖亞灣大海嘯,1963年的瓦依昂壩事故,水體將難以擴散從而形成更大的巨浪。

浪高(即海嘯自身的高度)和溯上高度(海嘯到達陸地後爬升的高度,由地形所決定,有時可數倍於浪高)是常用于衡量大海嘯的兩個指標。

大海嘯列表

史前時期

  • 6500萬年前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撞擊事件製造了浪高達5000公尺的大海嘯,足以徹底淹沒如同馬達加斯加島大小的島嶼。[1]
  • 約3550萬年前一顆流星撞擊切薩皮克灣,形成了一系列的大海嘯。[2]
  • 約250萬年前發生在南太平洋的撞擊事件形成了大海嘯,其中智利南部和南極半島沿海的浪高達200公尺左右。此次大海嘯橫掃了太平洋絕大部分區域。
  • 太浩湖盆地西側部分約5萬年前發生大規模崩塌,引發了約100公尺高的巨浪。[3]
  • 約8000年前埃特納火山爆發,從而引發了大規模山崩,所形成的大海嘯摧毀了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區。[4]
  • 約6000年前發生在留尼旺島的山崩可能造成了大海嘯。[5]
  • 東冒納羅亞火山的北半部在150萬年前發生了災難性的山崩,很可能形成了大海嘯。當時崩塌的殘骸呈向北伸展的方向散落並橫跨了洋底,[6] 而因此形成的懸崖為世界最高。[7]

近現代時期

1958:利圖亞灣,阿拉斯加州,美國

利圖亞灣海嘯過後的空拍圖,從空拍圖可見海灣兩岸有較明亮的土地,便是海嘯將樹木沖刷的結果。

1958年7月9日,利圖亞灣附近山脈因地震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巨量山體滑入海灣,引發了大海嘯。海嘯掃過了利圖亞灣整個海岸線,掃除了沿岸的植被並摧毀了一艘停泊於灣內的漁船,造成兩人死亡。事後科學家根據勘察結果,證實海嘯的最大波高達524公尺,這也是記錄史上最高的海嘯。[8]

1963:瓦伊昂大壩,義大利

1963年10月9日,發生於瓦伊昂大壩庫區的山體滑坡造成了高達250公尺的巨浪,巨浪翻過壩體,湧入山谷形成洪水,摧毀了包括隆加羅內在內的下游數個村莊和市鎮,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9]

1980: 斯皮里特湖,華盛頓州,美國

1980年5月18日,聖海倫斯火山因地震發生大型山體滑坡,滑坡體將斯皮里特湖的水擠出,形成了一系列巨浪,最高達260公尺左右。[10]巨浪還將大量被火山碎屑流颳倒的樹木和火山的噴發物捲入斯皮里特湖。[11]

未來可能發生的大海嘯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一些地質學家認為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處於菲沙河谷哈里森湖英語Harrison Lake北端的布里肯瑞吉峰英語Mount Breakenridge的岩壁不穩定,可能發生大規模滑坡並墜入哈里森湖中引發巨浪,並摧毀位於該湖南端的哈里森溫泉城[12]

加那利群島

英國地質學家西蒙·得伊和史蒂芬·尼爾·沃德認為位於加納利群島拉帕爾馬島卡姆布瑞加火山爆發可能形成大海嘯。[13][14]

1949年時,卡姆布瑞加火山的三個噴氣孔噴發,隨後又發生一場地震,震源位於島上的傑迪村附近。第二天,一名當地的地質學家胡安·博內利·盧比奧探查了該火山頂部區域,發現一條長約2.5公里的裂縫剖開了山頂的東面。火山的西側因此下滑了2.5公尺並向西向大西洋移動了1公尺。

卡姆布瑞加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但幾乎肯定會再次噴發。得伊和沃德假設如果噴發導致火山西側崩塌,便可能引發大海嘯。

拉帕爾馬島是加那利群島中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島嶼。位於島上的卡姆布瑞加火山的西側部分體積約有500立方公里,質量大約1.5萬億噸。如果該部分滑入海中,可能會造成約1000公尺高的海嘯,在到達北美東部海岸和加勒比海時仍可達50公尺高。這將會在北美東部,非洲和歐洲西部沿海地區造成巨大人員傷亡,估計可達上千萬之眾。[13][14]這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一個爭論激烈的話題。

卡姆布瑞加火山的至今最後一次噴發在發生1971年,噴氣孔所在的火山陸上的南端部分沒有移動。這一受到1949年噴發影響的部分目前較為穩定,自從先前的火山裂縫出現以來沒有顯示出移動的跡象。[15]

地質學家和火山學家在卡姆布瑞加火山噴發是造成大規模單體滑坡,還是一系列小型滑坡或是否會造成滑坡的問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這一問題與力學也有密切關係。得伊和沃德之後承認他們先前對於這一災難的預測分析是建立在幾個最壞的假設情況之上。[16][17]

夏威夷

位於卡哈拉火山拉奈島摩洛凱島上稜角分明的崖壁和附近海域中沉積的殘骸表明位於夏威夷基拉韋厄冒納羅亞火山的曾發生山崩並可能形成了大海嘯,最近一次發生在公元前120000年。[18][19][20]未來海嘯仍然可能發生,其最大高度可能達到1公里。[21][22]國家地理的災難紀錄片《海嘯》中提到,如果冒納羅亞火山發生山崩,浪高達30公尺的海嘯30分鐘後就可抵達火奴魯魯,屆時估計數十萬人會因此而喪生,海嘯最遠將侵入內陸達25公里。

維德角群島

維德角群島上大面積的陡峭的懸崖許多是由災難性的滑坡所形成,並可能引發了大海嘯。這種現象在火山島的水下斜坡十分常見並且在未來可能發生得更加頻繁。[2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Armageddon" Episode 2.3 (2007) of Lost Worlds, The History Channel, original air date: 15 August 2007.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Poag, C. W. The Chesapeake Bay bolide impact: A convulsive event in Atlantic Coastal Plain evolution. Sedimentary Geology. 1997, 108 (1–4): 45–90. Bibcode:1997SedG..108...45P. doi:10.1016/S0037-0738(96)00048-6. 
  3. ^ Gardner, J.V. The Lake Tahoe debris avalanche. 15th Annual Geological Conferenc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July 2000. 
  4. ^ Pareschi, M. T.; Boschi, E.; Favalli, M. Lost tsunami.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 33 (22): L22608. Bibcode:2006GeoRL..3322608P. doi:10.1029/2006GL027790. 
  5. ^ Mega-tsunami: Wave of Destruction. BBC Two. 12 October 2000 [201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2). 
  6. ^ Hawaiian landslides have been catastrophic. mbari.org.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7). 
  7. ^ Culliney, John L. (2006) Islands in a Far Sea: The Fate of Nature in Hawai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 17.
  8. ^ Miller, Don J. Giant Waves in Lituya Bay, Alaska. uwsp.edu: 3. [201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9. ^ 存档副本.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9).  Vaiont Dam photos and virtual field trip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retrieved 2009-07-01
  10. ^ Voight et al. 1983
  11. ^ [2]USGS 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ology of Interactions of Volcanoes, Snow, and Water: Tsunami on Spirit Lake early during 18 May 1980 eruption
  12. ^ Evans, S.G.; Savigny, K.W. Landslides in the Vancouver-Fraser Valley-Whistler region (PDF).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Ministry of Forests,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36 p. 1994 [2008-12-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4-09). 
  13. ^ 13.0 13.1 Day et al. 1999
  14. ^ 14.0 14.1 Ward & Day 2001
  15. ^ As per Bonelli Rubio
  16. ^ Ali Ayres. Tidal wave threat 'over-hyped'. BBC NEWS. 2004-10-29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17. ^ Pararas-Carayannis, George. Evaluation of the threat of mega tsunami generation from postulated massive slope failures of the island volcanoes on La Palma, Canary Islands, and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Science of Tsunami Hazards. 2002, 20 (5): 251–277 [7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1). 
  18. ^ McMurtry, Gary M.; Fryer, Gerard J.; Tappin, David R.; Wilkinson, Ian P.; Williams, Mark; Fietzke, Jan; Garbe-Schoenberg, Dieter; Watts, Philip. Megatsunami deposits on Kohala volcano, Hawaii, from flank collapse of Mauna Loa. Geology. 1 September 2004, 32 (9): 741 [2014-09-23]. Bibcode:2004Geo....32..741M. doi:10.1130/G206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0). 
  19. ^ McMurtry, Gary M.; Fryer, Gerard J.; Tappin, David R.; Wilkinson, Ian P.; Williams, Mark; Fietzke, Jan; Garbe-Schoenberg, Dieter; Watts, Philip. A Gigantic Tsunami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120,000 Years Ago. Geology, Volume 32. SOEST Press Releases. September 1, 2004 [200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5). 
  20. ^ McMurtry, G. M.; Tappin, D. R.; Fryer, G. J.; Watts, P. Megatsunami Deposits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Similar Deposits in Hawaii and Confirmation of the 'Giant Wave Hypothesis'.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December 2002, 51: 0148. Bibcode:2002AGUFMOS51A0148M. 
  21. ^ Pararas-Carayannis, George. Evaluation of the threat of mega tsunami generation from postulated massive slope failures of island volcanoes on La Palma, Canary Islands, and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drgeorgepc.com. 2002 [200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5). 
  22. ^ Britt, Robert Roy. The Megatsunami: Possible Modern Threat. LiveScience. 14 December 2004 [200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3). 
  23. ^ Le Bas, T.P. Slope Failures on the Flanks of Southern Cape Verde Islands. Lykousis, Vasilios (編). Submarine mass moveme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pringer. 2007. ISBN 978-1-4020-6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