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氧化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球大氣含氧量。紅線與綠線表示估計範圍,以十億年(Ga)為單位。
階段一(38.5-24.5億年):大氣基本無氧。大洋都基本無氧,但淺海可能有氧。
階段二(24.5-18.5億年):氧氣生成,升到0.02至0.04大氣壓,但由海洋與海床岩石吸收。
階段三(18.5-8.5億年):氧量加到由大洋釋出,但由地面吸收,氧量沒有明顯變化。
階段四與五(8.5億年至今):其它儲氧介質飽和,氧在大氣積聚。[1]
-4500 —
-4250 —
-4000 —
-3750 —
-3500 —
-3250 —
-3000 —
-2750 —
-2500 —
-2250 —
-2000 —
-1750 —
-1500 —
-1250 —
-1000 —
-750 —
-500 —
-250 —
0 —

大氧化事件(英語:Great Oxygenation EventGreat Oxidation Event),也有氧氣災變Oxygen Catastrophe)、氧氣浩劫Oxygen Holocaust)、氧氣危機Oxygen Crisis)、氧氣革命Oxygen Revolution)等不同稱呼,指地球地質歷史上在約26億年前的太古宙元古宙交界期海洋大氣層內的氧氣含量突然增加的一段時間。在此之前的早期大氣並沒有游離態的氧氣,而是個主要成份氮氣甲烷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物質組成的還原性大氣,任何游離氧氣都會很快被這些還原劑通過氧化還原反應移除掉。然而在新太古代末期,游離氧氣的證據首次出現在地質記錄中,說明地球大氣從還原性大氣開始轉為了氧化性大氣。

這些新出現的氧來自藍綠菌產氧光合作用,是葉綠素捕捉日光中的紅藍光分解水分子獲取氫正離子進行固碳過程中的副產物。但藍綠菌至少在中太古代就已出現,到大氧化事件時已經存在近10億年,卻直到新太古代末期才有游離氧氣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加,其完整原因尚不得知,目前只有若干種假說能解釋。目前最受歡迎的說法是之前海洋和地表含有的還原性物質(特別是亞鐵大氣甲烷)仍然很多,氧氣被移除的速度仍然高於其生產速度,直到新太古代因為還原劑逐漸枯竭才跨過臨界點使得氧氣的生產超過消耗,導致沒被消耗移除的游離氧氣首次成規模的出現在海洋和大氣中。

大氧化事件永久性的改變了地球大氣的成份,也在岩層中留下了例如條狀鐵層那樣的礦石層。同時,因為曾在原始大氣中有相當占比的甲烷與新生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被大量消耗,使得溫室效應銳減,在之後的新元古代引發了歷時三億年的休倫大冰期。極端的氣候變化加上氧氣活性遺傳物質有機物的氧化破壞力,直接摧殘了當時以海生厭氧原核菌毯為主的生物圈,造成了嚴格意義上可能是生命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滅絕事件。但選擇壓力的改變也促進誕生了各類好氧菌和由好氧細菌與厭氧古菌發生內共生而演變出的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所提供的強大潛能也使得日後藻類原蟲真菌動物植物等複雜生命演化成為可能[2]

早期大氣

地質證據

大氧化事件的證據是由定義這一系列地質事件英語Geological event的各種岩石學和地球化學標記提供的。

大陸指標

條狀鐵層

鐵形態

同位素

化石和生物標誌物(化學化石)

其他指標

假說

分階段進化

營養飢荒

鎳飢荒

增加通量

減少匯

構造觸發因素

21億年前的岩石顯示出有條狀鐵層的形成

雙穩態

增加光週期

氧化的後果

冰河時期時間線,以藍色顯示。

在礦產多樣化中的作用

在藍菌門進化中的作用

真核生物的起源

洛馬貢迪-賈圖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

參見

參考文獻

  1. ^ Holland, Heinrich D. "The oxygen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361. 2006. pp. 903–915.
  2. ^ 科學家揭開地球早期大氣氧氣起源之謎[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