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坑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坑罟
漢字 大坑罟
白話字 Tōa-kheⁿ-kó͘
台語羅馬字Tuā-khenn-kóo

大坑罟,是台灣宜蘭縣頭城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西南半部的東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大坑里不含北部烏石港區及南部竹安溪口附近地區。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大坑罟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坑罟庄」,隸屬於頭圍堡。該庄東臨太平洋,南與三抱竹庄為鄰,西南邊為新興庄,西邊為頭圍街拔雅林庄,北邊為港澳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宜蘭廳,編入第五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五區改名「頭圍區」。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仍隸屬於宜蘭廳。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大坑罟」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宜蘭郡頭圍庄[2]

戰後頭圍庄改制為頭圍鄉,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46年9月,頭圍鄉更名為頭城鄉。1948年再改制為頭城鎮,村改制為里。1950年10月,臺北基隆宜蘭分治,頭城鎮改隸屬於宜蘭縣

聚落

大坑罟社區活動中心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大坑罟,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省道台2線(青雲路三段)是台灣濱海公路系統之一,其中基隆蘇澳路段又稱為「北部濱海公路」,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經過本地區西南部邊界地帶。由該道路此往東北轉西可前往貢寮瑞芳基隆等地,往西南可前往壯圍五結蘇澳等地。

參考文獻

  1. ^ 1.0 1.1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