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衛-阿波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衛-阿波羅
義大利語David-Apollo
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年份約 1530年
類型大理石雕塑
尺寸146 cm(57英寸)
收藏地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

大衛-阿波羅義大利語David-Apollo),又名阿波羅-大衛義大利語Apollo-David)、阿波利諾義大利語Apollino)、阿波羅義大利語Apollo),是一件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高1.46米的大理石雕像,作於1530年左右,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

歷史

1530年,佛羅倫斯第二共和國在圍攻下垮台,時任教宗克勉七世指定巴喬·瓦羅里義大利語Baccio Valori為城市總督。巴喬·瓦羅里個人行事兇狠,擁護美第奇家族的統治。他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了這尊雕像,以作私宅的裝飾品。不久,這件作品成為了科西莫一世的藏品。科西莫將這件作品藏在自己的房間裡,擺在一起的還有巴喬·班迪內利酒神像、雅各布·桑索維諾酒神像義大利語Bacco (Jacopo Sansovino)本韋努托·切利尼修復的的伽倪墨得斯像。

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根據一份1553年美第奇家族的財產清單,置於科西莫一世房間裡的這件雕塑是「博納羅蒂(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大衛像」。然而,在喬爾喬·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1550年版與1568年版)里,這件作品表現的是大衛拔箭的瞬間,是巴喬·瓦羅里委託米開朗基羅為教宗克勉七世所作。為此,評論者認為,米開朗基羅有可能在接到委託之前就在創作一件大衛雕像,但大衛是共和國的象徵,美第奇家族不會欣賞這樣的作品,因而米開朗基羅把它改成了阿波羅。[1] 另外還有藝術史研究者瓦倫丁尼爾(Valentinier)認為這是1537年雅各布·加利(Jacopo Galli)在羅馬創作的、已遺失的丘比特-阿波羅。

後來,科西莫得到了米開朗基羅更為重要的作品,這件大衛-阿波羅就改而在放在波波里花園中,成為圓劇場外面壁龕的裝飾。1824年,大衛-阿波羅入藏烏菲齊美術館,很快又被巴傑羅美術館收藏。

藝術風格與評價

大衛-阿波羅表現了一個裸體的青年男子,主題神秘。反向扭曲的應用,深度表現了人體的輪廓,擴大了視點,從而使得雕塑姿態迷人。米開朗基羅巧妙地安排了人物的肢體,使得雕像的胳膊和腿的動作相配合。雕像的左臂彎向右,右臂伸展;左腿直,右腿曲,腳踩在地面凸起的部分。有研究者認為,地面上突起的部分應該是歌利亞的頭顱,只是米開朗基羅還沒有完成這件作品,因而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雕像背後是一個樹幹,支撐著整個雕像。雕像還有一個沒有完成的部分,從人體的腰部一直延伸到背部上方。

這件雕像與米開朗基多的其它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對人體結構的高超把握。評論者認為,這件作品中人物的姿態非常自然而合理,體態富有動感。整件作品極具氣勢,顯現了英雄精神。[2]反向扭曲的軀體,可以看到古代雕塑的影響。而這樣的設計對後來的手法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

如果認為這件作品表現的是大衛而非阿波羅,那麼,這件雕塑的內容與領主廣場上廣為人知的大衛像大相逕庭。領主廣場上的大衛像表現了英雄大衛潛藏的力量和內心的憤怒,而這件作品表現的更近乎憂愁,甚至可以解讀為大衛為殺死歌利亞的血腥行動感到悔恨(如果大衛腳下的突起是歌利亞的頭顱的話)。還有人認為,這座雕像含蓄地表現了米開朗基羅對佛羅倫斯新統治者的不滿與敵意。[3]

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畫面截屏,圖中的大衛-阿波羅打著馬賽克

其它

2012年7月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義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文化遺產開發司聯合舉辦的「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期至2013年4月30日。大衛-阿波羅是展品之一。7月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新聞中報道了展覽,並在新聞畫面里把大衛-阿波羅的敏感部位打上了馬賽克。此舉立即引起了爭議。幾個小時後,中央電視台在復播時去掉了馬賽克。媒體和網友的反應多是諷刺和批評。義大利駐華使館新聞官表示,尊重中央電視台的做法,理解央視保護敏感觀眾的舉動。[4] 事後中央電視台並未對此做出解釋。[5] 12月3日,根據展覽協議,義大利方面撤換了展品,大衛-阿波羅與其它8件作品撤回義大利。[6]

參考文獻

  1. ^ 1.0 1.1 珍品-大卫—阿波罗. 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 名家名作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1). 
  2. ^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展览赏析(图). 中國文化報. 2012-07-10 [201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3. ^ Heusinger, p. 303.
  4. ^ 央视为阿波罗“遮羞”后撤销 意使馆称理解. 京華時報. 2012-07-11 [201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大卫·阿波罗蒙上“遮羞布”. 新民晚報. 2012-07-10 [201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6. ^ 大洋网:“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更换展品. 大洋網. 2012-12-10 [2012-12-31]. [永久失效連結]
  • Umberto Baldini, Michelangelo scultore, Rizzoli, Milano 1973.
  • Marta Alvarez Gonzáles, Michelangelo, Mondadori Arte, Milano 2007. ISBN 978-88-370-6434-1
  • Lutz Heusinger, Michelangelo, in I protagonisti dell'arte italiana, Scala Group, Firenze 2001. ISBN 8881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