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夏爾·格拉維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爾·格拉維耶
Charles Gravier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首席大臣
任期
1781年11月21日—1787年2月13日
君主路易十六
前任莫爾帕伯爵
繼任艾蒂安·夏爾·德·洛梅尼·德布里安
個人資料
出生(1717-12-20)1717年12月20日
 法蘭西王國第戎
逝世1787年2月13日(1787歲—02—13)(69歲)
 法蘭西王國巴黎

韋爾熱納伯爵夏爾·格拉維耶法語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1717年12月20日—1787年2月13日),是法國政治家和外交家。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的1774年擔任外交大臣,策劃與北美洲殖民地居民結成同盟,幫助他們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擺脫英國的統治,同時他還成功的在歐洲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力量均勢。

生平

1755年韋爾熱納覲見奧斯曼三世蘇丹,伊斯坦堡佩拉博物館.
韋爾熱納身穿奧斯曼服裝,Antoine de Favray作品, 1766年, 伊斯坦堡佩拉博物館.
韋爾熱納的妻子安妮·杜維維耶伯爵夫人,其身著東方服裝.

格拉維耶生於第戎一個國家貴族家庭[1],父親是第戎大理院(高等法院)院長,曾任駐特里爾(今在德國)、漢諾威大使。他有一個哥哥韋爾熱納侯爵讓·格拉維耶,生於1718年,繼承了家族莊園。格拉維耶母親去世後,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再婚。早年在第戎耶穌會接受教育[2],1739年二十歲的時候去里斯本擔任法國駐葡萄牙大使特奧多爾·舍維尼亞爾·德·沙維尼(Théodore Chevignard de Chavigny)的助理,沙維尼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和秘密特工,格拉維耶稱其為叔叔。

在沙維尼的遊說下,1750年格拉維耶被任命為駐特里爾大使[3],1752年4月被任命為英國喬治二世的特使,他的任務是在英國國會維護法國的利益,迫使紐卡斯爾公爵最終解散國會和放棄選舉,造成盎格魯-奧地利兩國聯盟之間的裂痕。

1754年,格拉維耶出任駐鄂圖曼帝國全權公使,後升任大使。抵達君士坦丁堡時,七年戰爭正在醞釀,新君主奧斯曼三世蘇丹剛登上寶座。鄂圖曼帝國是法國的傳統盟友,是一個主要的貿易夥伴,但疲軟的鄂圖曼帝國為俄羅斯當作威脅的目標。他收到秘密指令聯合奧地利普魯士支持鄂圖曼帝國對抗俄國。兩年後,法國同世仇奧地利結盟,與普魯士和英國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在這次衝突中,他幹練的維護了法國的對土政策(當時土耳其強烈反對奧地利)。1763年巴黎條約簽訂,結束這場戰爭後,他又奉政府的命令著手挑撥土耳其與俄國的關係,1768年俄土戰爭爆發(1768-1774)後被召回國。表面上是因為韋爾熱納娶了寡婦安妮·杜維維耶(Anne Duvivier)(1730 - 1798),但更可能是因為舒瓦瑟爾公爵認為他不勝任挑起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之間的戰爭。

韋爾熱納的婚姻由於未經國王同意,在法國遇到強烈的反對,韋爾熱納和舒瓦瑟爾公爵的關係對立,相互討厭對方。

夏爾·德·韋爾熱納, 安托萬-弗朗索瓦·卡雷作品.

1770年舒瓦瑟爾離職後,韋爾熱納被任命為駐瑞典大使,在1772年8月19日的政變中支持古斯塔夫三世,使其勢力大大加強。1774年6月薪王路易十六即位,韋爾熱納被召回擔任外交大臣,由於他前35年都在國外進行外交服務,在法國的影響力很弱,被一些政治反對派嘲笑為「外國人」。儘管如此,早在1775年12月,即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8個月,他就主張法國應該給起義的美國殖民地居民以秘密財政支持,以打擊英國,回報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之仇。財政總監杜爾哥以財政困難為由堅決反對,1776年5月杜爾哥倒台,韋爾熱納得到了國王的支持。

從1776年初,法國開始給美國獨立軍隊供應武器、彈藥和法國志願軍人。1777年法國承認美國,並願意形成一個進攻和防禦聯盟。薩拉托加戰役後,韋爾熱納擔心英國和殖民者可能議和,從而和英國聯合攻擊法國,1778那2月他急忙與美國特使班傑明·富蘭克林簽訂結盟協議。法美協議後,美國人拒絕了英國卡萊爾和平委員會(Carlisle Peace Commission)的和平調解。接著,法國向英國宣戰,1779年西班牙加入反英戰爭,盟軍聯合艦隊大大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但是他們試圖入侵英國的計劃在當年流產。

1781年韋爾熱納成為財務委員會首席大臣,雖然法國志願兵和一支法國艦隊幫助殖民地居民於1781年在約克鎮圍城戰贏得決定性勝利,但1783年他與英國和談時並未試圖恢復法國在北美的原有領地。在此期間,他設法避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利用法奧聯盟爭取法國的支持,以便把奧地利的勢力擴張到巴伐利亞。約瑟夫為此而與普魯士開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1779)後,他促成和解。此外,他還制止約瑟夫以奧屬尼德蘭換取巴伐利亞和強迫荷蘭向奧地利船隻開放斯海爾德河的企圖。在去世前的幾個月,他同英俄兩國簽訂了通商條約。

晚年

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 韋爾熱納是他最信任的大臣。國王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被處決。

1787年據說他建議路易十六召開名人會議,會議前曾因韋爾熱納病重而推遲了幾次,但最終在1787年2月13日韋爾熱納因過度勞累去世。當路易十六被告知這個消息時,他淚流滿面,描述韋爾熱納為「唯一可以依靠的朋友,一個從不欺騙我的大臣。」("the only friend I could count on, the one minister who never deceived me.")在他死後,法國國家情況惡化,最終導致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793年1月,反對派處決了國王路易十六。法國很快就和它的許多鄰國發生戰爭。在恐怖時期,政府監禁並殺害了許多韋爾熱納同時代的人。

參見

參考

Public Domain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1. ^ Murphy 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 French Diplomac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19-1787 p.ix. All following uses of "Murphy" are this book unless specified.
  2. ^ Murphy p.5-6
  3. ^ Murphy p.16-17

參考書目

  • Gaines, James R. For Liberty and Glory: Washington, Lafayette and their Revolutions. Norton, 2007.
  • Harvey, Robert. A Few Bloody Nose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Robinson, 2004.
  • Murphy, Orville T. 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 French Diplomac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19-1787.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2.
  • Murphy, Orville T. The Diplomatic Retreat of France and Public Opinion on the Ev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3-1789.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8.
  • Rodger, N. A. M. The Command of the Ocean: A Naval History of Britain, 1649-1815. Penguin Books, 2006.
  • Schiff, Stacy.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 Bloomsbury, 2006.
  • Weintraub, Stanley. Iron Tears: Rebellion in America, 1775-1783. Simon & Schuster, 2005.

其他來源

  • 1911 Britannica In turn, it cites as references:
    • P. Fauchelle, La Diplomatie française et la Ligue des neutres 1780 (1776—83) (Paris, 1893).
    • John Jay, The Peace Negotiations of 1782—83 as illustrated by the Confidential Papers of Shelburne and Vergennes (New York, 1888).
    • L. Bonneville de Marsangy, Le Chevalier de Vergennes, son ambassade a Constantinople (Paris, 1894) and Le Chevalier de Vergennes, son ambassade en Suède (Paris, 1898).
  • Marie de Testa, Antoine Gautier, "Deux grandes dynasties de drogmans, les Fonton et les Testa", in Drogmans et diplomates européens auprès de la Porte ottomane, éditions ISIS, Istanbul, 2003, pp. 129–147.
  • A. Gautier, "Anne Duvivier, comtesse de Vergennes (1730-1798), ambassadrice de France à Constantinople", in Le Bulletin, Association des anciens élèves,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INALCO), November 2005, pp. 43–60.
外交職務
前任:
羅蘭·皮紹(Roland Puchot)
法國駐鄂圖曼帝國大使
1755–1768
繼任:
弗朗索瓦·埃曼紐爾·吉尼亞爾(Guignard)
官銜
前任:
亨利·萊昂納爾·讓·巴蒂斯特·貝爾坦(Bertin)
法國外交大臣
1774–1787
繼任:
蒙莫蘭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