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
壯族 Bouxcuengh | |||||||||
---|---|---|---|---|---|---|---|---|---|
總人口 | |||||||||
約2,600萬~2,700萬人(2020) | |||||||||
分佈地區 | |||||||||
中國(2020) | 19,568,546 | ||||||||
越南(2019) | 3,201,278 | ||||||||
語言 | |||||||||
壯語 西南官話(廣西、貴州、雲南)、平話(廣西、越南)、粵語(廣西、廣東)、越語(越南) | |||||||||
宗教信仰 | |||||||||
摩教、道教、漢傳佛教 | |||||||||
相關族群 | |||||||||
布依族、岱依族、儂族、山澤族、熱依族、臨高人、傣族、古駱越人 |
壯族(舊稱
歷史
原始時代
今壯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帶,已發現多處六七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留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遺物。五萬至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廣大地區,已發現人類化石13處,文化遺址、遺物分布點100多處。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蓮洞人」、「九頭山人」、「都樂人」、「甘前人」,桂北的「寶積山人」、「荔浦人」,桂南的「靈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發現地點名稱來命名。這些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大體是頭部顴骨較大,鼻梁稍凹,上門齒呈鏟形等,與現代壯族人的基因差異很大,說明了他們不是現代壯族的主體祖先,壯族的先民是廣西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土著。
西甌時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騅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浩浩蕩蕩地向嶺南進發。與東路進軍一直很順利的情況相反,從西路的進軍途中,遇到了壯族直系先民西甌的堅決抵抗。在一次戰鬥中西甌君譯吁宋陣亡了。但剛強的西甌人「皆入從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繼續堅持戰鬥,擊斃了秦軍主將尉屠騅,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為了扭轉慘敗局面,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保證了秦軍後備力量和糧草的源源不斷供應,經過幾年的激烈戰鬥,到公元前214年,秦軍最後打敗了西甌的武裝力量,終於統一了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進行統治。接著從中原派來一些華夏族的勞動人民到嶺南地區「與越雜處」,壯族先民地區進入了短暫的郡縣時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駐守南海郡的秦將趙佗開始剪除異己,並擊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趙佗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綏百越」的政策,自稱「蠻夷大長」,尊重百越地區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團結了當地各個部族的上層人物與各部首領,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新的發展。趙佗是北方的華夏族將領,但是,創造了南越文明的人民,卻毫無疑問是包括壯族先民在內各個部族的民眾,南越國5代共傳93年,古代壯族創造了燦爛的南越文化。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內部相互傾軋,公元前112年西漢王朝重新出兵嶺南,次年(前111年)打敗南越國,將嶺南重新劃歸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分為蒼梧、鬱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越地九郡,郡之下分若干縣,實行嚴密的統治,壯族歷史上漫長的郡縣時代真正開始了。
不過,畢竟嶺南越族是一個驍勇不羈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個部落組成的,所以漢王朝吸取了趙佗「和綏百越」的經驗,採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賦稅」的政策(《通鑑》卷二十一),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甌、駱越民族社會內部原來的政治經濟制度依然保存了下來。即使這樣,壯族先民們仍不斷地起兵反抗漢王朝的統治,導致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馬援的南征。
俚僚時期(公元23年-1127年)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全國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嶺南地區分別屬於吳國的荊、交二州管轄,當時蒼梧人士燮兄弟幾個人分據南海、合浦等郡,稱雄一時。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的郡縣設置日益增加,統治者在桂東北局部地區設吏奉貢,加強了統治。
俚人最早見於《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這裡所稱的「蠻里」,以後改稱為俚。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嶺南俚人的記載。僚人的稱呼在嶺南的出現是在隋唐時期,以後則是多俚僚連用。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原,進軍嶺南。嶺南各郡共奉高涼郡越族冼氏夫人為大首領,「保境拒守」。隋將韋桄由江西率軍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贛南地)與陳太守徐鐙發生遭遇戰,不能前進,派人至書冼夫人,告知陳亡,相勸歸隋。冼夫人與屬下頭目商量,派孫子馮魂率兵擊敗徐鐙,迎接韋桄到廣州,嶺南諸郡相繼平安。隋在壯族先民地區駐重兵,採取「以夷制夷」辦法進行統治。漢文化繼續得到傳播。
隋末唐初,嶺南地區又一次為蕭銑所割據,號稱梁帝,先後統一了嶺南及長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鑑》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將李靖於兩湖擊敗蕭銑,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撫嶺南壯族先民各部首領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並授予官職。「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戶六十餘萬」,嶺南復歸統一。
「壯泰走廊」的開始形成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隨著中原王朝對壯族地區統治的日益加強,漢人到嶺南參與開發的日漸增多,漢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這樣使得壯族東部各個部族逐漸漢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壯族東部地區漢化進程基本定局,有著大量越族語底層詞彙的粵語作為漢語的一個方言開始形成,嶺南東部地區只留下了大量的壯語地名,不服漢化與不羈漢法的壯族先民退居嶺南西部,與壯族西部地區的壯族直系先民融合。結合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推斷出泰族與壯族的分化也是在這個漫長的郡縣時代開始的。
中原王朝勢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壯族先民紛紛南遷,通過廣西的西江流域進入了越南的紅河流域,然後又受到了早已經定居於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擠,又不得不越過紅河流域向西進入中南半島中西部地區,沿左江流域-紅河流域-寮國高原-泰國中部平原等一條長線,形成了所謂的「壯泰走廊」。在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之後,這些率先南遷的壯人先民(及之後由於漢族在南方開拓疆土而不斷遷徙來的壯族先民)逐漸征服了當地的孟族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當於中國宋朝的時候,首次建立起屬於這個民族的統一政權——素可泰,其後在周邊地區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權,形成現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權。這些政權大都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響,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長久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的洗禮,泰-老民族開始形成了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局面。
在「壯泰走廊」形成並發展的漫長歲月當中,由於雲貴高原北部的藏緬語族民族(彝語支民族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權的興起並脫離中國的中央王朝政權取得獨立後不斷地向其北面的壯族地區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區擴張,兩者開始形成了對壯-泰族先民的鉗狀制約力量,壯泰民族從漫長的壯泰走廊分布變化為逐漸分離局面,也導致了現在壯族先民與現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緊密聯繫,終於產生了壯泰民族的最終分化。從現在民族的分布圖來看,壯族分布與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撣族等)分布呈一個葫蘆狀,壯族的分布區和泰族的分布區為葫蘆的兩大瓢,而兩者之間唯一的連續點就是越南西北泰族地區和雲南文山州的壯族地區,可以窺視出壯泰遷徙歷史的一些脈絡。
在泰-老族政權的形成之後,隨著人口的繁衍和農業的發展,一些泰-老族開始沿著河流往上游追尋適合耕作的土地,進入了現在緬甸的撣邦和中國雲南的南部地區,開始繁衍生息起來,並一直保持著與原來的泰-老民族的緊密聯繫,這些泰-老人就是現代緬甸撣族和中國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壯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來,兩者的區別就是,西部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泰-老族,東部則是仍然保留著傳統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壯族-布依族。許多外國的學者都喜歡把壯族、布依族等稱呼為「不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泰族」,就是這個原因。
與泰族分化後的壯族獨立發展史
羈縻州制度
壯族作為一個單一民族開始形成的時代是唐朝後期開始的。唐王朝對待已經漢化的嶺南東部和仍堅持自己獨立個性的嶺南西部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東部地區,實行劃州縣、置官吏、征貢賦的制度,進行直接統治;而在西部山區則設置了50多個羈縻州縣,按唐初的慣例,利用原來的壯族首領為都督、刺史,「雖貢賦,版笈多不上吏部」,進行間接統治。(《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壯族地區政治經濟上相對有獨立性。至於所謂的「蠻洞」地區,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轄。因此,依然存在「無城郭,依山險,各治生業,急則屯聚」的狀況。因此,壯族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羈縻州縣的設置,給予了壯族先民較大的自治權利,壯族作為單一民族的形成,與這個政治經濟制度是有關係的。
西原州蠻的興起
西原州是當時壯族羈縻州當中最出名的一個。因為在唐朝中末期,壯族領袖在那裡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反抗唐王朝統治的戰爭。公元756年,西原州黃峒(今廣西左江流域)壯族領袖黃乾耀、真崇郁領導屬下壯族民眾,聯合了陸州(今廣西欽州)、武陽(今廣西羅城縣北)、朱蘭(今廣西東蘭)黃橙(今廣西扶綏)等一百餘峒人民,「合眾二十萬」進行對唐王朝的武裝反抗。「占地數千里」,設置國家政權,號稱「中越王」,下設各級官吏,聲勢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採取「剿撫」結合的策略,一面對起義部隊進行分化瓦解,一面調兵遣將橫加征討。結果,起義隊伍受挫,黃乾耀等犧牲。(《新唐書·西原蠻傳》)大曆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壯族人又在首領潘長安的率領下,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武裝部隊占地「南距雕題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號稱王,威鎮中原。(唐·韓雲卿《大曆平蠻頌》)唐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黃峒壯族人民又在首領黃少卿的領導下舉行大規模武裝反抗,相繼攻陷橫、欽、潯、貴四州,圍攻經略史駐地容州。黃少卿的兒子黃昌鈣率領的一支起義軍,先後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動搖了唐王朝在嶺南的統治。唐王朝為了挽救敗局,在桂東地區設置容管招討經略使,率軍與起義軍大戰,每日交鋒達6、7次之多,起義軍終於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義軍將領黃承慶在邕州被俘,黃少卿詐降受封為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地)刺史。不久,黃少卿復與其弟黃少高舉起義旗,聯合黃少度、黃昌獾兩支壯族起義軍隊伍,攻陷賓州(今廣西賓陽)、巒州(今廣西橫縣地),並據達11年之久。隨後揮軍南下欽、橫兩州,與邕管經略使韋悅激戰,再陷嚴州(今廣西來賓縣地),銳不可擋。唐軍主帥陽玟、裴行立相繼身亡。唐王朝在損兵折將之後,又從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調兵前來征討,但因長途羈旅,人疲馬乏,加之環境生疏,水土不服,傷亡極大。唐長慶三年(823年),黃少卿回師功邕州,陷左江鎮,下欽州,破千金鎮,占領了今廣東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後,唐王朝幾乎傾盡國力,動用了全國的軍力,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來打敗了壯族先民的起義軍。這樣一來,唐王朝國勢逐漸衰落,最終在自身矛盾的激化與各地藩鎮割據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說是壯族先民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反抗造成的。
羈縻與反羈縻
在長達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的統治裡,壯族先民各個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實體開始真正形成,不過唐朝在崩潰之前傾盡了國力來鎮壓了壯族起義軍,所以各個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滅亡後壯族各個部族又開始了統一進程,北宋前期,壯族作為一個單一民族開始踏上華南政治的歷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結束唐後五代十國的分據局面,為了加強統一局面,北宋王朝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進行強化中央集權的政策,北宋初期國庫空虛,在開國的時候,就採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饒矣」的決策([宋]王冉《東都事略》卷二三《傳論》),把吸血管插入嶺南壯族地區。加上北宋王朝殘酷的民族壓迫,把壯族人一律蔑稱為「蠻」、「峒獠」、「蠻獠」等等,動輒殺戮,「夷其種黨」,所以民族矛盾嚴重激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里,長久以來各個部落都是一盤散沙的壯族內部產生了政治、經濟上進行統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當時,壯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裝反抗運動,如:
-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廣西環江)蒙會國為首的起義(《宋史》卷六《真宗紀》);
- 景德四年(1007年)陳進、盧成均的聯合壯族起義(《宋史》卷七《真宗紀》);
-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壯族民眾曾進攻宜州,打擊宋王朝在壯族地區的統治(《宋史》卷八《真宗紀》);
- 景佑二年(1053年)壯族、瑤族聯合攻擊雷、化兩州(《宋史》卷十《真宗紀》);
- 寶元元年(1038年)安化州(今廣西環江縣北部)壯族人起兵進攻宜州和融州(《宋史》卷十一《仁宗紀》);
- 慶曆四年(1044年)扶水州有以區希范、蒙趕等為首的反宋起義(《續資治通鑑》卷四六《宋紀》四十六)。
這些為了追求民族利益而進行的武裝起義,促進了壯族各個部族的統一性,但最終都在北宋的高壓之下以失敗告終。現代壯族的現狀與族情,與當時的壯族各部族統一運動和失敗是息息相關的。在這場民族內部各部族統一運動里,最著名的歷史事件莫過於當時威震嶺南的轟轟烈烈的「大南國」運動。
人口分佈
壯族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東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全境,以及曲靖師宗、紅河河口;廣西毗鄰的其他省份均有聚居,包括廣東西部的清遠連山、肇慶懷集,黔東南的從江、黎平,湖南西南部的永州江華等地,其餘因工作、升學就業散居各地。
中國壯族有1800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僅中國大陸),占人口的1.40%,為第二大民族。其中廣西為壯族最集中的省份,有壯族14,207,143人,占全區人口的32.40%,占壯族人口的87.77%,為廣西第二大民族。雲南為壯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有壯族1,144,021人,占壯族人口的7.07%,占雲南全省人口的2.70%,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8.08%,為雲南第五大民族。廣東為壯族人口第三大省份,廣東有壯族570,200人,占壯族人口的3.52%,占全省人口的0.67%,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4.93%,為廣東第二大民族。除壯族世居省份貴州和湖南二省外,海南、河北、浙江和福建四省,壯族人口均在1萬人以上,以散居為主。歷次普查人數,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壯族人口為691.96萬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為838.61萬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為1,338.31萬人,1990年第四次普查為1,555.58萬人。
(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位次 |
地區 |
總人口 |
壯族人口 |
占壯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區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區 人口比重(%) |
---|---|---|---|---|---|---|
合計 | 1,245,110,826 | 16,187,163 | 100 | 15.382 | 1.300 | |
31個省份合計 | 1,242,612,226 | 16,178,811 | 99.948 | 15.375 | 1.302 | |
1 | 廣西 | 43,854,538 | 14,207,143 | 87.768 | 84.418 | 32.396 |
2 | 雲南 | 42,360,089 | 1,144,021 | 7.067 | 8.080 | 2.701 |
3 | 廣東 | 85,225,007 | 570,200 | 3.523 | 44.928 | 0.669 |
4 | 貴州 | 35,247,695 | 52,065 | 0.322 | 0.390 | 0.148 |
5 | 海南 | 7,559,035 | 50,507 | 0.312 | 3.845 | 0.668 |
6 | 湖南 | 63,274,173 | 23,559 | 0.146 | 0.367 | 0.037 |
7 | 河北 | 66,684,419 | 20,832 | 0.129 | 0.718 | 0.031 |
8 | 浙江 | 45,930,651 | 18,998 | 0.117 | 4.805 | 0.041 |
9 | 福建 | 34,097,947 | 10,818 | 0.067 | 1.853 | 0.032 |
10 | 江蘇 | 73,043,577 | 8,934 | 0.055 | 3.437 | 0.012 |
11 | 湖北 | 59,508,870 | 7,824 | 0.048 | 0.301 | 0.013 |
12 | 北京 | 13,569,194 | 7,322 | 0.045 | 1.251 | 0.054 |
13 | 四川 | 82,348,296 | 6,905 | 0.043 | 0.168 | 0.008 |
14 | 新疆 | 18,459,511 | 5,642 | 0.035 | 0.051 | 0.031 |
15 | 山東 | 89,971,789 | 5,444 | 0.034 | 0.860 | 0.006 |
16 | 河南 | 91,236,854 | 4,888 | 0.030 | 0.427 | 0.005 |
17 | 安徽 | 58,999,948 | 4,331 | 0.027 | 1.089 | 0.007 |
18 | 天津 | 9,848,731 | 4,055 | 0.025 | 1.519 | 0.041 |
19 | 遼寧 | 41,824,412 | 3,576 | 0.022 | 0.053 | 0.009 |
20 | 江西 | 40,397,598 | 3,046 | 0.019 | 2.423 | 0.008 |
21 | 上海 | 16,407,734 | 2,923 | 0.018 | 2.814 | 0.018 |
22 | 重慶 | 30,512,763 | 2,764 | 0.017 | 0.140 | 0.009 |
23 | 黑龍江 | 36,237,576 | 2,700 | 0.017 | 0.152 | 0.007 |
24 | 山西 | 32,471,242 | 2,084 | 0.013 | 2.020 | 0.006 |
25 | 陝西 | 35,365,072 | 1,987 | 0.012 | 1.126 | 0.006 |
26 | 內蒙 | 23,323,347 | 1,895 | 0.012 | 0.039 | 0.008 |
27 | 吉林 | 26,802,191 | 1,655 | 0.010 | 0.067 | 0.006 |
28 | 甘肅 | 25,124,282 | 1,308 | 0.008 | 0.059 | 0.005 |
29 | 青海 | 4,822,963 | 618 | 0.004 | 0.028 | 0.013 |
30 | 寧夏 | 5,486,393 | 575 | 0.004 | 0.030 | 0.010 |
31 | 西藏 | 2,616,329 | 192 | 0.001 | 0.008 | 0.007 |
現役軍人 | 2,498,600 | 8,352 | 0.052 | 1.431 | 0.349 |
語言
壯語是中國的較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1400萬以上。壯語屬於侗台語族台語支(壯傣語支),與泰語、寮語、傣語、撣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台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台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台語支西南組。
壯語和泰語身體器官詞彙的對比
壯語 | 泰語 | 釋義 |
hâmah | หำ ( hâm ) | 陰莖 |
hāe hâmh | ไข่หำ ( khāi hâm ) | 睪丸 |
hî | หี ( hî ) | 女陰 |
kûn | ขน ( khôn ) | 毛 |
ndàng | ร่าง ( ràng ) | 身體 |
kēung | เครื่อง ( khēung ) | 軀幹 |
nângh | หนัง ( nâng ) | 皮 |
piěu | ผิว ( phiû ) | 皮膚 |
leurd | เลือด ( leurd ) | 血 |
nér | เนื้อ ( nér ) | 肉 |
plûm | ผม ( phûm ) | 髮 |
vuô | หัว ( huô ) | 頭 |
mom | หม่อม ( mom ) | 頭中 |
ná | หน้า ( ná ) | 面 |
ná plark | หน้าผาก ( ná pak ) | 額頭 |
gém | แก้ม ( káem ) | 臉頰 |
hû | หู ( hû ) | 耳朵 |
mark dâ | มะตา ( mar dâ ) | 目 |
kûn dâ | ขนตา ( khûn dâ ) | 眼毛 |
ndàngh | ดัง ( dàng ) | 鼻 |
sânh ndàngh | สันดัง ( sân dàng ) | 鼻梁 |
kǎng | คาง ( khang ) | 下巴 |
ngeurk / heurk | เหงือก ( ngeurk ) | 腮 |
niêng | เหนียง ( niêng ) | 喉結 |
hǒ | คอ ( kho ) | 脖 |
barg | ปาก ( bak ) | 口 |
piěu barg | ผิว ( piû ) | 嘴唇 |
lín | ลิ้น ( lín ) | 舌 |
kéu | เขี้ยว ( khéu ) | 牙齒 |
fǎnh | ฟัน ( fǎn ) | 門牙 |
ná èrg | หน้าอก ( ná òk ) | 胸部 |
nǔm | นม ( num ) | 奶 |
tóng | ท้อง ( thóng ) | 腹 |
rǎg ré | รักแร้ ( rǎg ráe ) | 腋下 |
háng | ข้าง ( kháng ) | 腰 |
mba | บ่า ( ba ) | 肩 |
kên | แขน ( khên ) | 手臂 |
sok | ศอก ( sok ) | 手肘 |
mǐy | มือ ( mǐy ) | 手 |
lângh mǐy | หลังมือ ( lâng miy ) | 手背 |
pâ mǐy | ฝามือ ( fâ miy ) | 手掌 |
niú mǐy | นิ้วมือ ( niú miy ) | 手指 |
kó mǐy | ข้อมือ ( khó miy ) | 指關節 |
lěb mǐy | เล็บมือ ( lěb miy ) | 指甲 |
gún | ก้น ( kún ) | 屁股 |
kâ | ขา ( khâ ) | 腿 |
nong | น่อง ( nong ) | 小腿 |
vuô kōu | หัวเข่า ( huô khōu ) | 膝蓋 |
dìn | ตีน ( din ) | 腳 |
pâdìn | ฝ่าตีน ( fâdin ) | 腳掌 |
lěb kâ | เล็บขา ( lěb khâ ) | 腳甲 |
sérn | ส้น ( son ) | 腳後跟 |
ndug | ดูก ( dug ) | 骨 |
sânh | สัน ( sân ) | 脊背 |
sáe | ไส้ ( sái ) | 腸 |
dàb | ตับ ( dàb ) | 肝 |
berd | ปอด ( bod ) | 肺 |
mám | ม้าม ( mám ) | 脾 |
dày | ไต ( dài ) | 胃 |
jǎy | ใจ ( jai ) | 心 |
ndì | ดี ( dì ) | 膽 |
mug | มูก ( mug ) | 鼻涕 |
lǎi | ลาย ( lay ) | 口水 |
kí | ขี้ ( khí ) | 屎 |
dòd | ตด ( dòd ) | 屁 |
hēr / ngēr | เหงื่อ ( ngēr ) | 汗液 |
kí dâ | ขี้ตา ( khí dâ ) | 眼屎 |
námh dâ | น้ำตา ( nám dâ ) | 眼淚 |
kí hû | ขี้หู ( khí hû ) | 耳屎 |
kí ndàngh | ขี้ดัง ( khí ndàng ) | 鼻屎 |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
壯語按照語音特徵可以分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兩大方言和土僚語。
- 北部方言
- 邕北土語(武鳴、邕寧北部、橫縣、賓陽、平果)
- 紅水河土語(都安、馬山、上林、忻城南部、來賓南部、武宣、象州、鹿寨、荔浦、陽朔、貴港、賀州)
- 柳江土語(河池宜州、柳江、來賓北部、柳城、忻城)
- 桂北土語(河池、宜州、南丹、天峨、東蘭、巴馬、融水、羅城、環江、永福、融安、三江、龍勝)
- 右江土語(田東、田陽、百色)
- 桂邊土語(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鳳山、及雲南省的富寧和廣南自稱布約依[pǔ jùi]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 邱北土語(雲南省邱北縣和硯山縣、師宗縣的自稱布依[bǎu ì]的那部分壯族的語言)
- 連山土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懷集縣)
- 南部方言
- 邕南土語(邕寧南部、隆安、扶綏、上思、欽州)
- 左江土語(龍州、寧明、憑祥、崇左、大新和天等兩縣東部、越南北部如諒山等省)
- 德靖土語(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兩縣西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
- 硯廣土語(雲南省硯山、廣南、麻栗坡、馬關、文山等縣內自稱布儂[pǒu nóng]的壯族語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儂語)
- 土僚語
- 文麻土語(雲南省文山、麻栗坡、馬關和開遠等地自稱布岱[bu6 dai1]的壯族語言)。該方言的語音特徵是聲母保留古台語全濁音,韻母完全失去了入聲。
文化
從壯族的藝術、詩歌、音樂、宗教信仰、文學、壯醫、語言、文字、服飾、傳統住居、民間風俗和飲食等方面看,壯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壯族繡球、壯劇、端午藥市等很有特色。
音樂
僚人的歌文化是僚族最大的特點,在一些地方,不會唱山歌的人甚至都找不到對象。在所有介紹到壯族、布依族、岱儂族的資料里,幾乎都提到擅長山歌以及每年聚歌等風俗,在彩調基礎上改編的老電影《劉三姐》最為著名。
「圩」在當地為趕集、集市的意思,以每年農曆三月三的歌圩為規模最大,現在武鳴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圩節」。
麽教(或摩教),即壯族巫教,是南北僚人的共同宗教信仰。麽教嚴格來說屬於尚在形成中的、還沒有成熟的巫覡宗敎,與薩滿教類似,信奉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多神信仰、占卜與蠱術等。
早在《史記·孝武帝本紀》和《赤雅》中就有對「越巫」的記載,在此後麽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漢族文化特別是道教等的影響。
麽教的神職人員稱為為布麽、麽公,但經過歷次運動,在廣西平原地區已經很難見到麽公了,在偏遠的山區還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麽公,但也多後繼乏人。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布洛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布」在狀語中是有威望的老人,「洛」是知道,「陀」是很多創造的意思。
《布洛陀經詩》是麽教(MOZ,壯族巫教)的經文,稱為麽經。
文學
壯族很早有民間故事的傳統,如現在流傳的《達架和達倉》與唐代的《葉限故事》十分相近。最早的創世故事包括《太陽、月亮、星星》、《媽勒訪天邊》、《布洛陀與姆六甲》等。《布伯》反映原始先民與天地抗爭的精神,《莫一大王》是反抗故事的代表。劉三姐的故事廣為流傳,多次被改變為戲劇和電影。
壯族民歌也十分發達,主要的形式是「歡」,分為勒腳歌、排歌、散歌幾種。代表作有《布伯》、《嘹歌》、《六丘和達七》《馬骨胡之歌》等。長篇敘事詩多受漢族故事影響,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文龍與肖尼》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要的壯族作家有陸地 、韋其麟等。由於新壯文的創製,出現了一些用母語寫作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卜造字》、長篇小說《節日》等。
醫藥
飲食
壯族人飲食種類豐富,喜歡素淡食物。壯族人主食以稻米、玉米為主,輔食有紅薯、木薯、麥子、黃粟等雜糧。並以大米為原料製作出五色糯米飯、八寶飯、竹筒飯、米粉、 粽子等品類眾多的副食產品。[2][3]
壯族人稱粽子為 「粽把」 ,其種類繁多,在廣西寧明縣,春節時壯民會製作一種巨大的粽把,這個粽把是用來除夕祭祖用的,祭祀完後同族人便共同分食這隻大粽把 ,以示大家同心同德,和睦美滿。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三月三的的必備品, 在三月三, 家家戶戶做五色飯, 據說是為了紀念歌仙劉三姐。
除了製做節日食品外 , 壯族人還用糯米製做一些特殊風味的主食 ,如南瓜飯等。
和其他民族一樣 ,壯族人還用糯米釀酒。除了純度較高的酒外 , 他們也喜歡飲用酒精度數較低的甜酒 (又稱甜糟 )。
壯族人生食的傳統十分悠久 。生食中既有植物 , 也有動物 , 甚至活的動物,其中最有名的是生血和生魚片。[4]
壯族人喜歡食用各種醃製食品,不僅醃製各種野生蔬菜 , 也醃製肉類魚蝦。
壯族和西南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一樣 , 也非常愛吃酸辣的食物,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特產有關。[5]
為預防瘴氣和濕氣,以及為長期保存,形成了獨特的酸食文化。常見的有酸魚、酸肉、酸粥以及酸嘢等。
姓氏
黃姓、覃姓、韋姓、農姓、莫姓、岑姓是壯族六大姓,多為歷代部落首領土司世家。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免遭世人歧視,所以他們在其所修族譜、家譜或其它傳記中,多攀附內地遷來的漢族或功臣名將為自己的祖先。
文字
方塊壯字
一千多年前,壯族人民就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發音、語義,創造了方塊壯字(土俗字,壯語為saw ndip),民間使用的土俗字據《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編)統計大約為4800個,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郡皆然。」但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划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國家有關)。方塊壯文至今仍然在壯族地區的民間流行。
民間藝術家用它來記錄、編寫、整理出來的故事、傳說、山歌、戲劇如《布伯》、《劉三姐》、《百鳥衣》、《儂智高的故事》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財富。199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委員會組織專家完成了古壯字處理系統的軟體設計,並使用於壯族各類古壯字抄本的整理,相繼出版了《布洛陀經詩譯註》、《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歡岸》等壯族古籍,展現了古老而豐富的壯族傳統文化風貌。
拼音壯文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並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字母,19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話為標準音。
服飾
壯族特色織物是壯錦。壯族傳統服飾尚青黑,男裝對襟,女裝右衽。婦女的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褲子黑色寬肥,戴花紋圖案的頭巾。壯族受漢族影響較大,現在年輕人多著時裝,婦女日常戴的頭巾也常使用工業生產的印花毛巾,穿著自織土布的越來越少。
民居
壯族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舂碓、磨坊等。
壯族名人
壯族在其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曾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有:
- 羅誠(戎成王)
- 梁奉(鎮南王)
- 潘長安(安南王)
- 黃少卿
- 阿儂(儂智高生母,「婭王」)
- 儂智高(大南國仁惠皇帝)
- 冼夫人(冼太夫人是廣東高州人)
- 瓦氏夫人(抗倭英雄)
- 黃明堂(清代壯族農民起義首領之一)
- 韋拔群(中國現代農民運動領袖)
- 韋昌輝(太平天國北王)
- 李開芳(太平天國將領,參與北伐)
- 林鳳祥(太平天國將領,參與北伐)
- 鄭獻甫(清代學者)
- 陸榮廷(舊桂系首領)
- 岑毓英(雲貴總督)
- 岑春煊(岑毓英之子,清末民初政治家,兩廣總督,有學者視為民國期間桂系根基人物)
- 盧燾(黔軍總司令兼貴州省長)
- 吳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事家)
- 韋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軍高級將領)
- 黃現璠(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
- 黃鼎鳳(大成國建章王,壯族農民運動領袖)
- 譚浩明(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桂軍領導人之一)
- 龐漢楨(中華民國桂軍將領,1937年抗日在上海戰役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為革命烈士)
- 韋國清(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 成克傑(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因貪腐腐敗,已遭決死刑)
- 盧紹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歷任廣西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兼中共武鳴地委書記)
- 朱鶴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戰車編練基地司令員,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司令員)
- 朱恆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長纓」雜誌主編,著名木版畫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全國少數民族先進工作者,全國好家長)
- 歐致富(曾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廣西軍區司令員等職)
- 鄭建宣(物理學家、教育家)
- 鄭志鵬(物理學家)
- 何克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航天科學家, 蘇聯哈爾科夫工學院工程學碩士)
- 羅應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物理學家,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負對撞機的設計和建造,任研究室副主任)
- 尹漢輝(地質學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 周少立、周少寧(著名美籍華人畫家)
- 甘苦(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覃應機(第一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有當代壯王之稱)
- 賴世雄(台灣著名英語教育家)
- 韋唯(國際著名歌唱家)
- 李寧(體操王子,企業家)
- 趙傳(流行歌手)
- 弦子(流行歌手)
- 汪小敏(2011花兒朵朵全國決賽總冠軍)
- 莫慧蘭(原國家體操隊隊員)
- 莫虎(前紐約警察總局副局長,美國著名律師)
- 周立齊(著名罪犯,網絡紅人)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The 2009 Vietnam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Completed Results. General Statistics Office of Vietnam: Central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Steering Committee: 148–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8).
- ^ 王柏燦. 壮族饮食文化与壮族医药.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 2004, (05): 253–254+310 [2022-04-16]. ISSN 1007-8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 ^ 方素梅. 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 廣西民族研究. 1998, (01): 50–56 [2022-04-16]. ISSN 1004-45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 ^ 劉朴兵. 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 12 (1): 2.
- ^ 劉朴兵. 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 12 (1): 3.
來源
- 書籍
- 周作秋、黃紹清、歐陽若秋 著:《壯族文學史》(三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 黃現璠、黃增慶、張一民 著:《壯族通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ISBN 7-5363-0422-6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