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增六和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增六度通常向上下各擴展半音解決到八度Play

增六和弦主要有三種含義:

  1. 增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即低音與上方的兩音分別構成大三度小六度和弦,例如:E-G-C
  2. 廣義的含增六度的重屬和弦組——即義大利增六和弦、法國增三四和弦、瑞士倍增三四和弦、德國增五六和弦、德國倍增五六和弦、澳大利亞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等。這些和弦的共同特點是以音階中的小下中音(即vi)為低音、並且含有音階中的重屬導音(即IV),這兩個音共同構成了這些和弦的特色音程——增六度音程
  3. 狹義的重屬增六和弦——即義大利增六和弦。

廣義的增六和弦(英語:Augmented Sixth Chord)是一個包含增六度英語Augmented sixth音程的和弦,最初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1],在巴洛克時期進一步發展,並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中形成明確的風格。[2]

和弦組成

增六和弦的首要組成要求是擁有一組增六度音程,不論是在大調小調音階裏,均取採降第六級音(也就是scale degree 6)和升第四音(也就是scale degree 4)。在標準和弦進行的理論,這兩音所產生的不穩定性會自然推向最接近屬音,形成一個純八度。以此基礎下,在增六度中間插入不同的音級時,便成為了增六和弦。[3]

標準和聲功能

巴洛克浪漫主義時期,增六和弦一直有著同樣的和聲功能:作為半音調整後的前屬和弦(通常是iiIVvi7或其小調同名和弦的變形)導向屬和弦。這一向屬和弦的運動因為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4scale degree 5半音解決而被加強。這兩個音本質上行使導音的功能。這一特徵令許多分析家[來源請求]比較增六和弦與重屬和弦V of V)的和聲導向,因為兩個和弦中都出現了scale degree 4V的導音。在大調中,半音化的和聲進行更加明顯,因為除了scale degree 4還有scale degree 6也是半音變音,而在小調中只有scale degree 4一個變音

浪漫主義時期,增六和弦的和聲更加模糊,因為作曲家不斷挖掘其前屬和弦之外的其他功能。參見#擴展功能

形態

增六和弦有多種形態。每種的名稱都是以一個歐洲國家命名的,但是理論家對其精確的起源意見不一,而且為了定義根音和將其納入傳統和聲體系糾結了幾個世紀。[3][4][5]

義大利增六和弦

義大利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It6過渡至VPlay

義大利增六和弦ItIt)是最簡單的增六和弦,只運用三個音級,除原來的增六級外,中間再插入主音,形成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4。在C大調C小調上即為ACF。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三音重屬導六和弦,即3DD6

在進行四部和聲時,主音會重覆使用。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上面的主音會上移至上主音;而下面的主音則會向下移至導音,最終變成屬和弦英語Fifth (chord)

示例

法國增六和弦

一般法國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Fr6過渡至V Play

法國增六和弦FrFr)和義大利增六和弦類似,但增加了一個上主音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即C大調C小調上的ACDF。此和弦之所以名為「法國」是因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個全音音階中,讓人聯想到法國19世紀的音樂(特別是印象主義音樂)。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即5DD

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上主音不會移動;主音則會向下移至導音,最終變成屬和弦英語Fifth (chord)。另一種形式為主音不會移動,而上主音則上升至中音,形式了I

示例

德國增六和弦

德國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Gr6過渡至V,特點在標注藍色的3。Play

德國增六和弦GrGer)也和義大利和弦類似,但增加了一個降中音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4,即C大調C小調上的ACEF。在德奧當導的古典主義音樂中常找到,例如貝多芬的音樂。德國增六和弦和其餘兩個增六和弦有所不同,因其組合中包含了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均屬小調音階中的基本音,所以亦較常出現於以小調寫成的樂曲。 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三音重屬導五六和弦,即3DD

德國增六和弦通常都會先轉為I和弦,避免出現平行五度的和聲禁忌。

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主音降中音皆會向下移至導音上主音,但如果以這樣的和聲進行,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2會產生平行五度,在和聲學是被建議儘量避免的,因此,使用德國增六和弦時,會採取以下方式化解:

  1. scale degree 3變成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使它變成為義大利增六和弦或法國增六和弦,但採用這個方法,亦間接令德國增六和弦喪失其獨有性[6]
  2. 更常採用的方式是採用「部份延遲」的方法,先將增六度化解為純八度,中間音級暫不作任何移動,這時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4會變為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即是i和弦或終止四六和弦以作緩衝;及後除低音外,其餘三個音級均向下移,使其變成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7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即是V7和弦來解決。
  3. 採用異名同音的記譜方式,將scale degree 3改寫成scale degree 2,根據和聲進行理論,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均採取上移,scale degree 6仍舊下移,至於scale degree 1則不作移動,結果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會變為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同樣變為I和弦或終止四六和弦;在聽覺上其實沒有分別,但在記譜法上則完全避免了平行五度的問題。將scale degree 3改寫成scale degree 2的德國增六和弦,通常被稱作瑞士增六和弦SwSw)。
  4. 事實上,這種由德國增六和弦解決到屬和弦而產生的平行五度,自古典時期就已經非常常見了,莫扎特用的尤為多,因此人們也將這個平行五度稱為「莫扎特五度」。所以在古典和聲寫作中,雖然通常情況下平行五度是被禁止的,但是莫扎特五度是被特例允許的。

爵士樂理中,德國增六和弦常被稱作作重屬和弦的三全音替代和弦等和弦

示例

( Listen)

其他變形

增六和弦還有一些有著古怪地名的名字的其他變形。例如scale degree 4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7scale degree 2FABDFABD)被人稱為澳大利亞增六和弦5DD7DDIII₂3DVII)。[7]這些反常的變形一般都可以另做解釋。

含增六度的重屬和弦組和弦的不同名稱

俗稱 使用數字低音的俗稱 功能簡寫 斯波索賓分析[8] 里曼分析 C大調中的和弦 c小調中的和弦
義大利增六和弦

(It)

義大利增六和弦

(It)

重屬增六和弦

(DD6)[8]

降三音的重屬導六和弦

(3DD6)[8]

降五音為低音、無根音的重屬七和弦

(
  5>
7)

<aes' c'' fis''>
{\key c \minor <aes' c'' fis''>}
法國增六和弦

(Fr)

法國增三四和弦

(Fr)

重屬增三四和弦

(DD)[8]

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

(5DD)[8]

降五音為低音的重屬七和弦

(
  5>
7)

<aes' c'' d'' fis''>
{\key c \minor <aes' c'' d'' fis''>}
瑞士增六和弦

(Sw)

瑞士倍增三四和弦

(Sw)

重屬倍增三四和弦

(DD倍增)[8]

升根音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

(15DD)[8]

降五音為低音、升根音的重屬七和弦

(
  5>
7
1<
)

<aes' c'' dis'' fis''>
沒有[8]
德國增六和弦

(Gr)

德國增五六和弦

(Ger)

重屬增五六和弦

(DD)[8]

降三音的重屬減導五六和弦

(3DD°)[8]

降五音為低音、降九音、無根音的重屬九和弦

(
  5>
9>
7
)

<aes' c'' es'' fis''>
{\key c \minor <aes' c'' es'' fis''>}
非凡增六和弦(Exceptional Augmented sixth chord)

(EA)[9]

非凡倍增五六和弦

(EA)[9]

重屬倍增五六和弦

(DD倍增)[8]

降三音的重屬半減導五六和弦

(3DDø)[8]

降五音為低音、無根音的重屬九和弦

(
  5>
9
7
)

<aes' c'' e'' fis''>
沒有[8]
奧地利增六和弦

(At)

奧地利小增六和弦

(At)

重屬小增六和弦

(DD小增₆)[8]

降三音的、原根音與重降根音共存的重屬導六和弦

(113DDⅦ₆)[8]

降五音為低音、原三音與重降三音共存的、無根音的重屬七和弦

(
  5>
7   3   
3>>
 
)

沒有[8]
{\key c \minor <aes' c'' fes'' fis''>}
澳大利亞增六和弦

(Au)

澳大利亞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Au),或澳大利亞增二和弦(Au 加六音的重屬增四六和弦

(DD[8]

降五音加六音的重屬四六和弦

(5DD)[8]

降五音為低音、加六音的重屬三和弦

(
  5>
6)

<aes' b' d'' fis''>
{\key c \minor <aes' b' d'' fis''>}

增六和弦的「轉位

偶爾,增六和弦中的其他音會用作低音。由於理論家對於通常的位置是否是根音位置意見不一,「轉位」一詞這裡或許並不精確,但有教科書中這樣用。有時,「轉位」增六和弦由於聲部進行而形成。

法國哲學家作曲家盧梭認為,這個和弦不能被轉位Dictionnaire de Musique)。17世紀升音低音的位置一般只在德國出現。[10]

示例

增六和弦的「根音」

Simon Sechter在《作曲原則》中將C調上的法國六和弦ACDF解釋為半音變音七和弦的第二轉位,因此根音應該是'D'。德國六和弦ACEF則解釋為同一根音上的變音九和弦,但該根音被省略。(在Sechter的理論中,減七和弦FACE也作同樣解釋,即在D上省略根音九和弦,從而與增六和弦一致。)

增六度向外解決的傾向因此可以這樣解釋,A作為根音D上的減五度是不諧和降音,必須級進解決,而F由於是升半音而必須級進解決。


參見

參考來源

  1. ^ Andrews, Herbert Kennedy. The Oxford Harmony 2 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45–46. OCLC 223256512. 
  2. ^ Andrews 1950,第46–52頁
  3. ^ 3.0 3.1 Aldwell, Edward; Carl Schachter.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2. San Diego, Toront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478–483. ISBN 0155315196. OCLC 19029983. 
  4. ^ Gauldin, Robert. Harmonic Practice in Tonal Music 1.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422–438. ISBN 0393970744. OCLC 34966355. 
  5. ^ Christ, William.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of Music 2 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3: 141–171. ISBN 0135603420. OCLC 257117.  提供了對增六和弦和那不勒斯六和弦的詳細解釋
  6. ^ Benjamin, Thomas; Michael Horvit & Robert Nels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of Music: From the Common Practice Perio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7. Belmont, CA: Thomson & Schirmer. 2008: 165. ISBN 9780495189770. OCLC 145143714.  貝多芬常如此從一種形式的和弦移動到另一種形式,有時則經過全部三種形式
  7. ^ Burnard, Alex. Harmony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Student and the Potential Composer. Melbourne: Allans Music (Australia). 1950: 94–95. OCLC 220305086.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伊·杜波夫斯基 、 斯·葉甫謝娜夫 、 伊·斯波索賓 、 符·索科洛夫, 和聲學教程. 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8.3(2013.3重印): 200. ISBN 978-7-103-03190-2. 
  9. ^ 9.0 9.1 David Nivans, Finding The Right Pitch III: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Advanced Harmony. Degree-Inflected Chords. World Bet Books. June 13, 2016. ISBN 978-1937214029. 
  10. ^ Ellis, Mark (2010). A Chord in Time: The Evolution of the Augmented Sixth from Monteverdi to Mahler, pp. 92-94. Farnham: Ashgate. ISBN 978-0-7546-6385-0.

參考書籍

  • Rimsky-Korsakov, Nikolai. Practical Treatise on Harmony 13th – 1924. St. Petersburg: A. Büttner. 1886. 
  • Piston, Walter. Harmony co-author Mark DeVoto 5th – 1987.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4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