塹溝
在行星體系命名法中,塹溝(拉丁語:fossa /ˈfɒsə/)或塹溝群(拉丁語:fossae /ˈfɒsiː/),也譯作槽溝或槽溝群是地外天體(如行星或衛星)表面狹長的凹陷(槽溝)。該術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溝渠」或「槽溝」,它本身並不是一條地質術語,而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使用的描述詞,用於描述地質或由於缺乏形成過程確切數據或原理的不確定地貌的地形特徵。塹溝被認為是多種地質作用的結果,例如斷層或地面沉降,火星上的許多塹溝可能都是地塹。
火星上的塹溝
塔爾西斯區是大型槽溝(狹長窪地)的所在地,在火星地理語言中稱為「fossae」,即「凹窩、窩溝」之意,該術語源自拉丁語,因此,「fossa」是單數,而「fossae」是複數[1]。當地殼被拉伸至破裂時,就會形成槽溝狀,拉伸可能是由於附近火山的巨大重量所致。研究表明,塔爾西斯的火山造就了火星上大部分主要的火山塹溝,導致塹溝和其他構造特徵的應力集中於南緯4度、東經253度的諾克提斯迷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該中心已有所偏移[2][3]。塹溝/陷坑在塔爾西斯和埃律西昂火山區的火山附近很常見[4]。槽溝通常有兩個斷面,中間部分向下沉陷,沿兩側留下陡峭的懸崖,這種低谷稱為地塹或槽形斷層[5]。紐約州北部的喬治湖就是一座坐落在地塹中的湖泊。有時,當地層因拉伸而塌陷產生空腔時,會形成一排陷坑。陷坑不像撞擊坑,周圍沒有邊緣或噴射物。研究發現,火星上的斷層可能深達 5 公里,也就是說,岩石的斷裂深度可達 5 公里。此外,裂縫或斷層有時會變寬或擴大。這種加寬會導致形成容積相對較大的空腔。當地表層滑入空腔時,就會形成陷坑或陷坑鏈。在火星上,單個陷坑可以連接形成鏈條,甚至有時會形成呈扇形分布的槽溝[6]。對於塹溝和陷坑的形成也提出了其他的設想。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岩漿岩脈有關。岩漿可能在地表下移動,熔穿岩石,更重要的是融化冰層,由此產生的作用將導致在表面形成裂縫。在冰島發現了由拉伸(延伸)構造和岩脈引起的岩牆[7]。陷坑在地球上並不常見,只有極少數的天坑—地面陷落成的洞(有時在出現在城鎮中間)類似於火星上的陷坑。但是,地球上的此類陷洞是形成於石灰岩溶解所產生的空腔[6][8][9]。
了解坑陷坑和塹溝的位置以及形成機制對未來的火星定居很重要,因為它們可能是水庫[10]。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埃律西昂區科柏洛斯槽溝(比例尺為1公里)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埃律西昂區埃律西昂塹溝群(比例尺為500米)。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亞拔山東面的槽溝。
-
HiWish計劃目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埃律西昂平原中的槽溝(塹溝)部分區域(藍色可能為季節性霜凍)。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門農尼亞區塹溝群中的地塹,該地塹被認為是岩漿岩脈而非區域構造拉伸的結果,比例尺長1000米。
-
輻射成像系統拍攝的奧蒂塹溝群照片,這是前一幅照片的放大版。
-
三幅「塹溝和相鄰隕坑中的沖溝」系列圖像中的火星軌道器雷射高度計背景圖,這張圖像顯示了圖中地區水手隕擊坑與塞壬塹溝群的關係。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塹溝和相鄰隕坑中的沖溝,比例尺長500米。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塹溝中沖溝的特寫,這些只是火星上可看到的一些較小的沖溝。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伊斯墨紐斯湖區科勒塹溝群中的線狀谷底沉積,比例尺長500米。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伊斯墨紐斯湖區科勒塹溝群中的陷坑,據信,這些陷坑是由逸出的水流所形成。
-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的盧娜沼區拉貝亞提斯塹溝群特寫。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一些大型陷坑。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槽溝。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槽溝。
參考資料
- ^ Mars Art Gallery Martian Feature Name Nomenclature.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4).
- ^ Michael H. Carr. The surface of M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1 March 2011]. ISBN 978-0-521-87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 ^ Anderson, et al. 2001. Primary centers and secondary concentrations of tectonic activity through tim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of Mars. J. Geophys. Res.: 106(E9). 20,563- 20585.
- ^ Skinner, J., L. Skinner, and J. Kargel. 2007. Re-assessment of Hydrovolcanism-based Resurfacing within the Galaxias Fossae Region of Mar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VIII (2007)
- ^ HiRISE | Craters and Pit Crater Chains in Chryse Planitia (PSP_008641_2105).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1).
- ^ 6.0 6.1 Wyrick, D., D. Ferrill, D. Sims, and S. Colton. 2003. Distributio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Martian Pit Crater Chain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IV (2003)
- ^ HiRISE | Graben in Memnonia Fossae (PSP_005376_1575).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1][失效連結]
- ^ Mars Global Surveyor MOC2-620 Release.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 ^ Ferrill, D., D. Wyrick, A. Morris, D. Sims, and N. Franklin. 2004. Dilational fault slip and pit chain formation on Mars 14:10:4-12